论苗族多声部情歌的形态特征及其文化生境
摘要:黔东南台江县是苗族聚居县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较好地保留了传统的苗族音乐文化。台江县反排村、基佑村等自然村寨自古传唱的苗族古歌(又称大歌)之一的情歌别具独特的歌唱风格。本文试图以田野调查为基础,描述和分析这一民间歌唱品种的音乐形态及其生态文化背景。
关键词:苗族情歌 音乐形态 生态文化
地处雷公山脉北部的台江县境内,许多地方较好地保留了苗族古老优秀的音乐文化。位于台江县东南部的反排、基佐等村寨青年男女所传唱的情歌,旋律优美动听,别具地方风格特色。苗族人民称情歌为“霞哟”或“游方之歌”,为青年男女社交、恋爱时所唱。情歌在苗族人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十八岁左右的男女几乎没有不会唱情歌的,正如他们所说:“苗族有歌千千万,情歌就是小姻缘,游方不把情歌唱,短棍打蛇难拢边。”{1}苗族的婚姻,历史上也多是先唱歌而后聘娶。
反排情歌有较固定的曲式和唱腔,旋律优美动听,曲调较高、音域宽广、起伏跌宕,高音区用假声演唱,节奏较自由,歌曲中部和尾部拖腔较长,装饰音的运用别具特色,由于是以男女各两人以上的对唱和合唱形式出现,这种以男女声部互为基础,相互衬托加花的集体歌唱行为,致使这种情歌已具有声部分离和支声因素的特点,音响形态独特。而这些音乐特征与苗族生活习俗、地理环境直接相关,是在这种民族文化的孕育中造就生成的。
一、苗族婚俗中的多声部情歌及其咏唱形式
以往我们所了解和听到的苗族民歌歌曲多是以独唱和单声部齐唱为主,如苗族飞歌、古歌以及劳动歌曲等等。其实不然,苗族歌曲中也有许多对唱、重唱的歌曲,在酒歌中就有许多对唱和一领众和的歌唱形式。情歌中以支声的形式出现的多声部合唱歌曲也时有展现。在台江反排、基佑等村寨的苗族“游方”场上,青年男女初期相识的对歌总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这种集体咏唱形式是产生多声部歌曲的沃土,也与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特别是婚俗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苗族的婚姻崇尚自由,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情后再征求父母的同意,其婚姻程序有:议婚,订婚,结婚,男女双方从相识到相爱都和“游方”这种社交场合的活动密不可分。{2}苗族人以歌为媒,用歌传情,恋爱的过程沉浸在歌声之中。他们通过歌唱与恋人相识。彼此间表达情感,要借助“游方”场上的歌唱作为了解、交流的媒介。“游方”时,这个村寨的男性青年要到另一村寨去集体用歌声向那里的姑娘求爱;被访村寨的姑娘又用集体的歌声回答来访的小伙子们。经过多次“游方”活动,特别是通过多次对歌他们相互对对方的思想、智慧和才艺都有所了解、逐步加深和增进了感情。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求爱的行为最初是以集体方式进行的,所以才产生了反排情歌这种集体演唱形式和具有复调因素的苗歌。这种歌唱方式还会在后面的婚姻程序中进行,不过歌唱的内容和音乐特色会有所不同罢了。如在传统苗族习惯中的相亲、订婚仪式上,男女双方要请本村寨能言善歌的青年男女去对方村寨做客和赛歌,显示自己村寨的歌唱实力。这实际又是新一轮的男女间的交往。在结婚仪式上,除了在双方的小家族内吃“转转饭”外,还要边喝酒和边唱苗歌,歌词大意主要是男女平等、孝敬父母等等。上述这些婚俗活动与反排情歌的歌唱形式一样,都是在和谐的集体行为中产生的。
二、苗族多声部情歌的和声形态及文化简析
反排情歌在歌唱进行中男女两个声部往往都会不断运用带装饰音的旋律(也叫抖喉音或水音)技巧来进行歌唱,两个声部在同时行进中产生形成了二度、三度、四度以及五度、六度等和声音程,如谱例1:
以上谱例第一小节为五度和声音程,第二小节由于下声部在演唱中有时会向下偏移而产生六度和声音程;第四小节有四度、五度和声音程,第五小节产生了三度和声音程,而装饰音则产生二度和声音程。
这种支声式复调的织体遵循了“相嵌”、“相互填充”、“分离”等原则,使音乐进行产生了极独特的和声音响效果,具有十足的山野味和诡秘的音乐效果美感。产生声部分离的支声音响效果原因,是由于双声部的声部旋律分离和下面声部小二度装饰音与上声部所形成的近似五度和六度的支声复调所致(谱例有“*”记号处)。因此,时而两声部分离;时而一个声部保持不变动,另一声部却是不断流动的装饰性抖喉音,一静一动相得益彰。这种抖喉音歌唱技巧运用源自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文化和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观。当地苗族有的称这种抖喉音的歌唱技巧为“水音”,即摹仿高山流水的声音。这很符合音乐起源之一的“摹仿学说”,就是摹仿动物、摹仿自然界,是一种赞美大自然的情感表达。据历史记载:苗族祖先历史上曾经有过五次大迁徙,最后从黄河流域迁至黔东南地区。{3}苗族先民到了黔东南后,见此地山高谷深,江汹岩险,不能飞渡的两岸绝壁,是一个与外界隔绝、躲避兵祸、休养生息的好地方,便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对这里的山水充满感激之情,同时这里的群山、森林、秀丽的清水江也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和激情。反排情歌是情感的产物,是实际现实生活的产物。这种抖喉的歌唱技巧在不同地区的苗族歌曲中也曾有所见:如表现生活重压下的痛苦和悲哀心情的《古丈平腔》《凤凰平腔》(采集于黔武陵山地区)等歌曲就是如此。谱例其中的“安”、“噢”、“嗯”等衬字,也是用抖喉音来唱。(谱例中用“*”记号标明处)谱例2:
1.《古丈平腔》
2.《凤凰平腔》
此外,这种抖喉技巧的产生或许与苗族民间的祭祀活动(巫文化)不无关系。苗族人信奉万物之灵,其原始宗教以信鬼好巫、多神崇拜为内容,形成了独特的巫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正如盛襄子在《湖南苗史述略》中说:“今征之古史,苗瑶盖为中国巫教的首创者,今汉族通行的道教——巫教犹有往茅山——苗山学法之说是可证明。”苗族巫师在进行巫事活动时所诵唱的曲调,也有这种抖喉音唱腔。如基佑村的一次“招魂仪式”中,巫师所唱:谱例3:
上述巫师吟唱时使用的抖喉音,是出自对鬼神氛围的一种渲染,还是对大自然的摹仿,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但整个反排情歌的音响状态所渗透出的古朴之风和鬼灵之气,是我们显然能体会到的。抖喉音歌唱技巧使喉头产生微升微降地运动,既保持了声音的美感,又能长时间歌唱而不损伤声带。这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在情歌对唱时单手托腮,唱几十个小时不累的原因。
三、苗族多声部情歌的旋律特点及其文化生境
(一)旋律特点
苗族情歌的内容极其丰富,有“见面歌”、“赞美歌”、“成婚歌”、“闹婚歌”、“单身歌”等。这里评析的这首反排情歌从歌词上看应属“相恋歌”、“求爱歌”一类。歌中唱到:你像一朵花,开在半山崖,真的想爱你,又怕被刺抓,要是你愿意,我便把山爬,不怕被摔倒,把你背回家。{4}歌词饶有风趣,既拟人化,又形象化,展示了歌者的智慧与才能。这首反排情歌的歌词可有多段和不同内容,但曲调旋律基本是一样的,属于分节歌类型。歌曲很有个性,独具魅力,其旋律具有以下特点:
1.旋法歌曲织体的主要声部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较缓慢、自由,男女两个声部的旋律紧密相连,配合默契、相映成趣,形成“相嵌”、“互补”,旋律有时是“你进我出”或“我进你出”;有时“你繁我简”、“我繁你简”。有时合二为一,又相嵌在一起,然后支声分离(见谱例1)。
2.节奏反排情歌的节奏特点与苗族语言和地域文化均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我国民族民间的歌曲中旋律与语调的结合有着一定的传统基本规律,这种词与曲调的结合具体反映在歌曲的音调、节奏和织体等方面。{5}
旋律与苗语有着密切的关系,苗族的语言,字词都有高低不同的调值,这些高低不同的调值为歌曲旋律的高低提供了走向依据。反排情歌的音乐旋律朴素平白、音调简洁明快,情感质朴,与苗族语调紧密结合、腔依字行。如把反排情歌的旋律线与当地苗语不同声调的高低线条相比较可看到,它们的起伏走向大致相吻合。谱例4:
苗语语调示意图:
由此可见,反排情歌的音乐是根据苗族语言的声调为基础形成的,是带着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的装饰而形成的“苗族第二语言”。
(二)文化生境
反排情歌的音乐产生和形成与其周边的地域、地貌、风土人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排寨所处的台江县位于雷公山脉北麓腹地,境内森林覆盖面积大,山川秀丽,同时沟谷纵横、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民间有顺口溜道:“隔山闻其声,见面要半天。”{6}在这些大山深处,苗家人有时候的语言交流是连喊带唱,嗓门大、音域也较高。如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飞歌”就普遍流行在这一带,其曲调明快,豪迈奔放,歌唱时声音嘹亮,两山之间都能听清楚,因此而得名。飞歌一般是青年男女交际时所唱,也有在欢迎贵宾时唱的。飞歌曲调的大三度和弦因素的旋律进行模式,就在反排情歌中经常出现。反排情歌也属徵调式,具有明显的大调性质。它的旋律起伏较大,从谱例中可以看到四度、五度、八度的跳跃式旋律进行经常出现。歌曲的节奏较散漫,自由延长音在歌曲中多处展现,歌唱者要随时慢晃着身体来取得相互间声音的同步感。这些旋律和节奏的特点与这一区域的自然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在这大山环绕的深处,人们需要眺望远方,也需要深长的呼吸和呐喊,需要引吭高歌;随着大山的起伏,音乐也不能不随之变化而与之相适应,充满着弹性和张力。而这浩瀚陡峭的群山和绵延的森林使人感到自身的渺小和对大自然的难于把握,不得不在节奏上“悠着点”。所以有道是:慢慢谈来慢慢唱,歌唱半天才开头,两天三天才尽兴。可以说,反排情歌的音乐形态特征是超越了音乐本身,而直接是这里苗族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精神意蕴和文化载体。苗族的歌唱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苗族是有语言而无统一文字的民族,它的历史主要是在民间古歌、史诗、传说、故事和习俗等方面的文化中传承下来。苗族古歌既是民间的口头文学作品,又是可吟唱的音乐作品。此外还有大量的不同类别的苗族民间音乐丞待我们去发掘和整理,以有利于丰富我国民族音乐宝库。
本文旨在对台江反排情歌的形式和内容以及生成原因做粗浅的探讨,其目的是发扬苗族民族传统,发扬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使苗族音乐和其他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一起成为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坚强后盾。因为只有深入地研究各民族的演唱艺术,才能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更加丰富,从而使我国民族声乐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完善。
{1}{3}石朝江.中国苗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2}韦启光,朱文东.中国苗族婚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4}杨应海.贵州各族情歌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5}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系,1963.
{6}李朝龙,李廷兰编著.贵州少数民族风情录[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作 者:何法元,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陈晓静,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馆员。
编 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上一篇:《乡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