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的歌声,上海的福音
教育的内容,第二考歌艺,第三还要看能不能适应团队生活。”
通过前两关的孩子们会被安排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以便观察彼此间的相处能力。这一传统,至今仍为合唱团保留。而考试的严格程度,也有增无减——因为报名的孩子越来越多,从巴黎本地,慢慢扩展到了全世界。
“每年春天合唱团都会招新,我们的考试在整个法国都很有名。”Alain说,“现在我们有80多个团员,其中还有从毛里求斯来的孩子。”
合唱团并不是一个业余兴趣班,实际上,80多个孩子都统一寄宿在巴黎郊外一个名叫Autun(欧坦)的地方,那里有许多古建筑遗迹,其中一幢城堡,就是孩子们的住地。在那里,孩子们每天清晨6点45分就要起床,7点吃早饭,上午发声训练,下午上文化课、声乐课,周一到周五,每天如此,学业堪称紧张,一直到周末才回自己家里。
合唱团的通识教育,不仅有法语、数学,还有拉丁语。每个孩子都有生活老师,为他们合理安排每天的时间分配。如此严格的教育,是为了孩子们在“毕业”时能够有更自由的选择——到十五六岁时,他们就将陆续离开合唱团,可以选择继续去音乐学院深造,也可以像同龄的孩子一样就读公立高中、大学。
12岁的巴黎男孩Alban刚加入合唱团一年多。除了唱歌,他还喜欢单簧管和橄榄球:“学校每周三有体育课,就和同学们一起玩球。”刚进团时,他会经常想念巴黎的父母,但很快就和小伙伴们熟悉起来。“舍不得的,反而是家长。”Alain说。他比划了一个剪刀的动作:“但我们必须剪断孩子们的脐带,让他们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用古典音乐推广剧院文化
初进合唱团时,男孩们大都只有十一二岁,在十五六岁时“毕业”,离开合唱团。副团长Alain自己当年也是如此,从12岁呆到15岁离开。之所以这样限定合唱团团员的年龄,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音域最广,声音也比女孩更好听”。
更有趣的是,由于男孩们的声带会随着年龄发生变化,所以年龄相差仅仅一两岁的孩子,也会在音色和音域上有很大的不同。借助这一“优势”,法国木十字男童合唱团的一大特色,就是清唱——完全没有伴奏,四个不同年级的男童,就能唱出四种不同的声部,从而形成完美的和声,此起彼落,交相辉映。
“自然最美”,这是合唱团一直以来的价值观。同样被珍视的,还有合唱团的悠久历史。Alain当年离开合唱团后,并没有继续在歌艺方面深造,但还是会经常和毕业的同学们一起组织歌唱:“木十字1906年建团,如果4年算一代的话,到今天已经经历了27代了。我们‘祖辈’的学员们,常常会在圣诞节一起唱圣歌,许多世界名曲也会保留着木十字童声合唱团的演出版本。”
Alain后来成了一名公司职员,但当他退休的时候,却又接到了合唱团抛来的橄榄枝,以志愿者的身份归来,担任副团长:“我想这是延续历史的一种表现,我的存在让孩子们有种传承感。”
这种传承感,不仅体现在Alain身上。如今合唱团的指挥和此次为他们伴奏的乐团成员中,就有好几位都是当年的男童歌手。还有许多团员,在毕业之后又将自己的儿子、侄子、孙子,送来合唱团继续“童声”之旅。
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男童们重新排练了多年不曾在音乐会现场演唱的保留曲目《友谊大道》,还为中国观众特地献上一曲今年最红的儿歌:《爸爸去哪儿》主题曲——因为反响太过热烈,这首歌甚至一连唱了两遍。
每年,男童们都要在全球巡演几十场,每场唱哪些歌,都经过精心挑选。合唱团艺术总监Hugo Cutierrez告诉记者:“我们有一个曲库,从最早的宗教歌曲,到上世纪初加入的法国香颂、当地民谣,还有前任指挥皮埃尔蓬创作的许多原创曲目……之所以从圣歌扩展到流行歌曲,是因为法国有四分之一的人并没有宗教信仰,而我们也希望男童可以唱给整个世界听。”
实际上,演出这一晚,大剧院的观众席上,也真是来了各个国家的观众。他们肤色不一,有高鼻子蓝眼睛,也有黄皮肤黑眼睛,还有来自西藏的活佛及其弟子——相同的是,他们都沉醉在男童之声里。演出最后,来自上海的少儿合唱团也登台共献数曲,令现场气氛达到最高潮。
乘着法国男童的歌声,第二季汉唐国际音乐年的福音也降临了。去年第一季的15场演出,让上海的2万市民享受到了平均92.5元的亲民价格。作为首个由民营传媒企业推出的年度公益性文化惠民项目,“汉唐国际音乐年”低票价、高品质的品牌效应,日渐深入人心。已经拉开序幕的第二季,不仅将延续高品质低价格的传统,还将演出阵地从上海扩展到了北京、天津、辽宁、厦门、苏州、杭州等共计7个城市。
届时,俄罗斯“黄金时代”巴洛克室内乐团、巴黎国家歌剧院首席竖琴演奏家埃马纽埃尔·塞松、有着500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基督大教堂合唱团……将纷至沓来,用古典音乐把剧院文化推广到全国各地。
届时,上海将不只是男童Alban眼中“高楼鳞次栉比、高架一层叠着一层”的国际大都市,汉唐文化将用一场接一场的古典音乐会,为这座城市赋予非比寻常的人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