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俗曲《叠落金钱》唱词分析
内容摘要:明清俗曲在流传发展过程中,唱腔与唱词的关系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本文通过明清俗曲代表性曲牌《叠落金钱》的唱词分析,探求《叠落金钱》发展轨迹和规律及其唱词对曲牌演变的重要性。
关键词:明清俗曲《叠落金钱》唱词分析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上,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发展;“西学东渐”将中国带入了世界舞台。明清文化是适应了新的社会历史的变动,又在承袭中有所发展,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明清俗曲正是产生并发展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是一种文学与音乐、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刘半农先生说过:研究俗曲,可以从四方面进行:一是文学方面,二是风俗方面,三是语言方面,四是音乐方面。[1]可见,唱词的影响,在俗曲的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叠落金钱》是明清广泛流传的小曲之一,又名《跌落金钱》等。这只曲子最早是宗教歌曲。其命名有两种故事传说:一是,与道教传说刘海蟾(名操,五代人)“叠落金钱”的故事有关。传说有一道人向刘海蟾要了十枚金钱,十只鸡蛋,将鸡蛋叠起放在金钱上。刘海蟾大惊说:“危险!”道人说:“人居于富贵利禄之中,比这还要危险。”说罢,将金钱劈破而去,刘海蟾从此悟道出家。另一说法是,明代前期佛教宝卷《悉达太子宝卷》(今存清光绪杭州慧空经房刊本)中的说法,忍辱仙人(释迦牟尼的前身)“采花七朵,金盘盛献,随即奉上佛前,礼佛三拜。燃灯佛祖将花扭碎,在于金盘,撒去,片片飞扬,即今世上唤作‘夜落金钱’”,“夜”“叠”音转,故名“叠落金钱”[2]。
《叠落金钱》在明代一般文献中未见记载,但在教派宝卷中却是比较常用的曲调,如《二郎开山宝卷》、《泰山东岳十王宝卷》、《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宝卷》、《伏魔宝卷》、《泰山娘娘宝卷》、《销释白衣观音宝卷》、《普静钥匙宝卷》、《先天原始土地宝卷》等宝卷中都用过这只曲子。这些宝卷大部分是外佛内道的黄天教的宝卷。当时,民间宗教活动异常活跃,教派众多,由于受到官府的挤压,他们便在民间发展,借用民间的文艺形式宣传其教义。宝卷形式多样,韵散相间,韵文有五言,七言,十言。其间穿插曲牌,民间宗教与民间文艺相互促进,迎合了民间市民信徒的文化趣味。这个教派产生和流行于河北地区,因此,这只曲子最初也产生在这一地区。
大致在嘉靖年间已经盛行,《二郎开山宝卷》第十五品重头联唱《叠落金钱》四曲(其一):妙法实难量,二郎爷放金光,辉辉晃晃常发亮。西方景在目前(重),如意珠满天香。我佛!妙法常在目前见。《泰山娘娘宝卷》第十七品重头联唱《叠落金钱》四曲:圣母娘娘显神通,普劝诸众生,改恶行善把真经诵。万事行公平(重),佛祖作证明。佛!超了凡来入了圣。清康熙间的《太上玄宗科仪》第二十三品唱重头联唱《叠落金钱》四曲:真空理最真,法界本唯心,随心变化无穷尽。一切一切真(重),如同器器金,佛!人人都有神仙份。
以上宝卷中所唱此曲都是四曲联唱,词格为:“五、五、七、五(重)、五、七”,六句,可加衬字,第四句末重唱;第六句前加呼叫语“佛!”或“我的佛!”百余年间,它的唱词的词格没有变化,足以说明作为宗教歌曲,它具有保守性。
康熙后,《叠落金钱》流传南北,曲调并有南北之分。清乾隆六十年(1795),由天津三和堂的曲师颜自德辑曲和王廷绍编订了一部俗曲总集——《霓裳续谱》,在这部俗曲总集的杂曲类中,共收了四首《叠落金钱》,曲名为:
卷四两首:《南叠落金钱·金风飒飒》、《南叠落金钱·春光明媚》;卷五一首:《北叠落金钱·奴初醒猛回头》;卷七一首:《南叠落金钱·双双手儿捧玉钟》。
卷四载《南叠落·金风飒飒》,词格与后期《聊斋俚曲》中《叠落金钱》曲牌基本相同,只在末句变为五加三的结构句式:
金风飒飒送新凉(重),梧桐叶落柳将黄。秋来呀,园林到处凄、凄凉况。
庭院无人月满窗(重),夜深闭户宝篆细焚香。空帏内,影儿与我相、相依傍。
香闺寂寞漏偏长(重),托腮无语对银缸。重叠叠,情丝儿只在我的心、心头上。
斜依绣枕忆萧郎(重),去后音书无半行。谁怜你,萧条客馆无限悲、悲秋状!
在《霓裳续谱》中,还收有乾隆五十四年(1789)《万寿庆典·四景常春》四段第五的《南叠落》曲牌一首。
清戏曲作家李斗(生卒年不详,江苏仪征人)所作“《扬州画舫录》卷十一有云:‘……小唱有《倒花篮》诸调。’又‘……黎殿臣者,善为新声,至今效之,谓之《黎调》,亦名《跌落金钱》。’又‘……《湘江浪》皆本调也。’李斗在一篇短文中语《倒花篮》、《黎调》、《跌落金钱》、《湘江浪》为四调,究其实,四调属一矣。”[3]
《叠落金钱》在聊斋俚曲中也是一只常用的曲牌。《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蓬莱宴》、《禳妒咒》、《富贵神仙》、《磨难曲》都用这只小曲。以下是《翻魇殃》第五回中的《叠落金钱》:
大姐喜地又欢天,又欢天,说我初到来此间。兄弟呀!,往前撞心里也没成算不成算。
你是个学生不足言,不足言,但只我离家这几年,不过找你看一看。
你虽不得去见官,去见官,对你述述心里冤。兄弟呀!那里料你有体面!
亏了你师傅用机关,用机关,把事做的甚周全。兄弟呀!有脸去回扶风县。
这只小曲分四段,每段三句唱词,第一句中间重唱最后三字,加强语气。第三句前加呼叫语。如《慈悲曲》第一段唱的《叠落金钱》:
没娘孩子好可怜,棘针几时把脚签?我儿呀!成了脓来还没人见。
又叫一声苦心肝,脚上的鞋底少半边。我儿呀!您爹怎么就看不见?
您娘养你四年正,哄着还怕你叫唤。我儿呀!今日死了谁怜念!
您娘当日那麽贤,撇下了个孩儿交给了天。我儿呀!一搐搐了勾一半。
《聊斋俚曲》里这首《叠落金钱》与宝卷中的《叠落金钱》比较,虽变化较大,但也可看出演变的痕迹:宝卷中四曲联唱发展为一曲的四段;每段前面的三句省略了,第四句变为第一句;重唱和呼叫语一直延续下来,句式都变成七字句。四段反复演唱,形成“叠落”的效果。
唱词影响着曲调的发展,从《叠落金钱》的唱词分析,可以看出这只曲牌从宝卷到蒲松龄俚曲中的应用,是一个渐进的、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唱词的丰富,为曲调的变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衡量一只曲牌重要的因素之一。
注释
[1] 见于李家瑞《北平俗曲略》(序目),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6页。
[2] 见于《小曲《跌落金钱》的流变》车锡伦2页
[3] 见张仲樵手稿《百花丛中赏[叠落]》
参考文献:
[1]《腔词关系研究》,于会泳,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2]《三百年遗响—蒲松龄俚曲音乐研究》,刘晓静,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3]《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