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梅毒误诊21例分析
近年来我国梅毒的发病率逐渐增高,而二期梅毒症状复杂易误诊。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曾被误诊的二期梅毒21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梅毒患者系2000年1月~2005年12月皮肤科门诊确诊且资料完整的病例。21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其中16岁1例,17~30岁9例,31~40岁5例,41~50岁4例,51~60岁2例。职业:工人5例,个体商户或无业人员8例,农民6例,公务员1例,学生1例。已婚者16例,未婚者5例,承认本人或性伴侣有性乱史7例。文化程度:中、小学文化程度者14例,大专以上3例,文盲4例。
1.2误诊情况及临床表现
21例二期梅毒患者中,误诊为玫瑰糠疹6例,皮损表现为躯干或/和四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玫瑰色斑疹,不相融合,散在分布,无明显痒感;误诊为药疹3例,表现为躯干或/和四肢出现无痒感的散在性紫红色斑疹;误诊为银屑病5例,表现为躯干或/和四肢散在性鲜红色丘疹及斑块,边界清楚,表面有少许鳞屑,无任何痛痒;误诊为手足癣3例,表现为掌跖部暗褐色斑疹,边缘清楚并有鳞屑;误诊为斑秃3例,表现头顶部、枕部不规则点状及片块状脱发,部分脱发处残留长短不一、参差不齐的头发,如虫蚀状,脱发区散在充血性红斑;误诊为肛周湿疹2例,表现为肛周或/和外生殖器疣状赘生物及浸润性斑块,表面潮湿,无痛痒。实验室检查:所有病例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均阳性,滴度1∶4至1∶128,查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均阳性。治疗结束后3月、6月及1年分别复查RPR滴度。
1.3 治疗及随访
21例均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3次。经上述治疗后,玫瑰样、银屑病样皮损2周内完全消退,掌跖皮疹、扁平湿疣3周内明显好转,梅毒性脱发在3月内有头发再生。随访RPR情况:3月转阴3例,6月转阴15例,1年转阴3例。
1.4 误诊原因
造成本组21例二期梅毒患者误诊的主要原因有:(1)隐瞒病史。本组患者仅有7例承认有性乱史,尤其是一位公务员患者,检验报告结果阳性时仍否认,避开亲属陪伴后才承认。(2)体检时欠全面细致。由于体检欠认真细致,这就容易造成误诊甚至漏诊。(3)非专业皮肤性病科医师对梅毒的临床表现认识不足而较长时间误诊误治,没有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本组有14例是由非专科医生多次误诊,还有5例是患者拒绝检测而延误诊治。
2讨论
梅毒为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也可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发生先天梅毒。尽管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攀升幅度较快,但发病总人数和其他性病相比仍然偏低[1]。二期梅毒一般发生在感染后7~10周或硬下疳出现后4~12周,以皮肤、黏膜损害为主,也可见骨骼及神经损害。其皮疹泛发、对称、且无自觉症状,可有斑疹、斑丘疹、丘疹、丘脓疱疹、脓疱疹、蛎壳样疹及溃疡等。二期梅毒的皮疹表现极为复杂[2],需要与玫瑰糠疹等其他皮肤病鉴别。玫瑰糠疹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伴有瘙痒。梅毒性脱发区毛囊周围有充血性红斑,是梅毒性脱发的特征性表现[3];银屑病、药疹、手足癣、湿疹等的皮疹有程度不等的瘙痒,当遇皮疹多种多样、分布广泛而且对称,自觉症状轻微时,需考虑梅毒可能,这就需要我们尤其是皮肤性病科的医生加强对梅毒和其它皮肤性病的学习和培训,熟练掌握其临床表现,只有提高诊断技能,才能避免误诊,这是防止误诊的关键。
TPPA做为梅毒的确诊试验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是早期诊断梅毒的最好方法,RPR检查可做疗效跟踪[4],本组TPPA检测均阳性。治疗后血清学观察是判断治愈与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患者的配合,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
需要培养各级医务人员的梅毒防治知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正规治疗。并要加强性病防治管理,整顿性病医疗市场,全社会共同参与开展综合治理,有效地控制梅毒蔓延。加强对性病尤其是梅毒的防治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认识,使患者能及时主动就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人们自律、自重,正确引导患者到正规医院诊治,也是避免误诊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承蒙福建省皮肤病防治院何成雄教授审阅,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龚向东,叶顺章,张君炎,等.1991~2001年我国性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3):178-182.
2 赵辨,主编.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13-528.
3 李波.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五)梅毒[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4,11(5):9-10.
4 于娜沙,周洗苡,李建华.梅毒性脱发4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9):552-553. [收稿日期:2006-12-14]
上一篇:76例妊娠合并梅毒临床疗效分析
下一篇:性传播疾病在口腔中有哪些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