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血清不同检验方法的比较
【摘要】目的本文探讨了使用3种不同的方法和试剂对各期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比较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分别对74例梅毒患者的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TRUSA方法在Ⅰ期梅毒和Ⅲ梅毒时,阳性率分别为69.8%和50.0%,Ⅱ期梅毒时抗体滴度高,3种方法阳性率均为100%,ELISA方法在各期梅毒时的阳性率也为100%,TPPA方法的阳性率除在Ⅰ期梅毒时为93.0%外,其它各期也都达到100%。结论ELISA方法的敏感性明显高于TRUST方法,特异性较高的方法还是TPPA。建议临床医生对梅毒患者作血清学检测时,应同时用TRUST和ELISA方法检测,最后作确证试验。
【关键词】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双抗原夹心酶联免附吸附试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梅毒螺旋体学名为苍白螺旋体(Treponemapalidum,TP),是梅毒的病原体。目前,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筛查试验的主要为梅毒快速反应素诊断试验(RPR)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两者均为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差。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为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对潜伏期梅毒和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为梅毒的患者,采用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1]。本文采用了TPUST、ELISA和TPPA3种方法,同时对74例梅毒患者血清进行检测,比较多种梅毒血清学检测实验方法。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0年1~12月门诊皮肤性病科和妇科患者,经临床确诊为获得性梅毒74例,其中男50例,女24例,年龄18~68岁。其中Ⅰ期梅毒43例,Ⅱ期梅毒21例,Ⅲ期梅毒2例,潜伏期梅毒8例。梅毒诊断及分期标准依据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皮肤性病学》[2]。
1.2试剂与仪器TRUST和ELISA试剂盒分别由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TPPA试剂为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试验所使用的仪器有上海医用分析仪器厂生产的75-2型微量搅拌器,湖北黄石医疗器械厂生产的电热恒温水温箱,结果判读则使用芬兰雷勃集团生产的MK3型酶标仪。
1.3方法TRUSA、ELISA和TPPA试验,空腹抽取患者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后,用3种方法同时检测每一份标本,试验时严格按3种方法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2结果
检测结果见表1。
3讨论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慢性传染病,按传染方式可分为后天梅毒及天生梅毒。获得性梅毒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染,也可通过血液传染,胎传梅毒通过胎盘从脐带血循环传胎儿。获得性梅毒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可分三期,即Ⅰ期、Ⅱ期和Ⅲ期。表1结果显示,经TPPA确认试验后,21例Ⅱ期、2例Ⅲ期和8例潜伏期梅毒的阳性率均为100%,Ⅰ期梅毒时阳性率为93.0%,与阮豪骥[3]报道的90.7%结果相近。TPPA在Ⅰ期梅毒时敏感性高于TRUST。ELISA方法在各期梅毒的阳性率均为100%,其敏感性是有目共睹的。TRUST在Ⅲ期梅毒和潜伏期梅毒的阳性率为100%,在在Ⅰ期和Ⅲ期时分别为69.8%和50.0%,远远低于ELISA和TPPA法。
TRUST为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用心磷脂作抗原,检查血清中的抗心磷脂抗体,要是测定人体血清或血浆反应素,说明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问题,如患者患有其它如风湿、类风湿、肝硬化、疟疾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时,机体产生与梅毒相交叉的抗体反应,可造成生物性假阳性,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压力。TRUST在早期和晚期梅毒时,可呈阴性反应,在梅毒患者治疗期间,根据患者血清中梅毒抗体滴度的变化,有助于临床观察疗效,是疗效指标,这个方法即经济有简便,是其它方法替代不了的。
ELISA和TPPA均为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是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其包被均为精制的基因工程表达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对各期梅毒均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同时检测血清中的IgM和IgG,晚期IgM消失只有IgG存在。治疗后IgG仍呈阳性,IgG在人体内可长期存在,甚至终身不消失。ELISA可提高梅毒抗体的检出率,且操作方法简便,适用大批量标本及全自动酶免疫系统。TPPA作为梅毒的确证试验,是将梅毒的精制菌体成份包被在人工载体明胶粒子上,这种双敏粒子与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反应发出凝集,产生粒子凝集反应,结果稳定可靠,但价格贵,操作复杂,且不利于自动化操作。无论是TRUST方法,还是ELISA方法检测出阳性后最终要使用TPPA确证,对生物性假阳性做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王光超.皮肤性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28.
[2]陈洪铎.皮肤性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83-190.
[3]阮豪骥.两种梅毒检验方法比较的初步研究.检验医学,2005,20:180.
【收稿日期】2011-08-12
下一篇:解读病原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