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阅读训练两则
一
【阅读指导】
文化散文,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作者在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某种文化现象时,往往会注入自己丰富而又真挚的情感,可以引起读者的极大共鸣。同学们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从中领会那份蕴含在文中的深沉情感,最终与作者思想相通,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读懂内容,把握内涵,领会主旨。
【阅读训练】
曹雪芹故居感怀
胡序知
去年,在一个阴沉沉的冬日,我来到了北京香山脚下,去拜谒曹雪芹故居。故居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乡正白旗村,它坐北朝南,东邻金山,西可望香炉峰,北邻卧佛寺,南接北京植物园,风景秀丽,环境清幽。走近故居,不高的门楼上悬有一方题为“曹雪芹纪念馆”的匾额,是由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溥杰亲手所题。由此,让我想起250余年前,曹雪芹的《石头记》已在社会上传开,名声传到皇宫里,乾隆让人把书找来,他看到书中有反皇权的“违碍语”,便派人劝其修改并答应刻印出版,曹雪芹拒绝了皇上的要求。乾隆震怒,将《石头记》(或《红楼梦》)以“淫秽”罪名查禁,并下旨抄家。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年痛恨曹雪芹的顽固不化,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乾隆爷,却万万想不到这位大作家的故居的匾额竟是他的后世子孙题写的。
天空飘起了雪花。我在他的故居门前踯躅。谁能想到,这里竟是“为天下的女儿著书立传”的地方?竟是写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作家的居所?谁会相信,一部代表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红楼梦》,就诞生在这寒伧得像农家的院落里,而它的作者竟是在“蓬牗茅椽,绳床瓦灶”的境况中,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窘生活。
曹雪芹的少年时代“锦衣纨裤”、“饮甘餍肥”,过的是极其奢侈的豪门公子的生活;家遭巨变之后,生活地位一落千丈。生活的巨变,家世的沉浮,使之对社会上各种世态炎凉、黑暗罪恶有了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曹雪芹便以其家族的生活为素材,在这沉寂的郊外,望着西山的冷月,听着冷雨,临着风雪,“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表达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但这个心愿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就因穷愁困顿和唯一的爱子的夭折而哀痛过甚悄然辞世,他的生命就像故居庭院中的黄栌树枝头的一枚枯叶,默无声息地飘落了。
雪,飘飘洒洒地紧骤了起来。我带着几分忧伤、几分思古的向慕之心步上台阶,走进了故居。院子不大,两株高大的黄栌树遮挡了近半个院落。我不知道,此树是不是250多年前的曹雪芹所植?树下是否是主人情思飞跃之地或望月休憩之所?居室内只有一张北方式的大木床,旁边放着几只空而发黑的箱子,书房内仅留有主人当年写的题壁诗,真可谓“一贫如洗”,主人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富有在此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雪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雪花已经染白了时间和空间,甚至连同我的情感。曾记得,曹雪芹著书的地方叫“悼红轩”,我在将要离开他的故居的时候没有忘记寻觅,但是找遍了这不大的几间屋子,并没有发现在何处。正如这部伟大的著作,终于由于作者“泪尽而逝”未完稿一样,不免留给人们以深沉的遗憾!
历史名人在北京的故居,我去过几处,无一处不比这里气派宽敞。这里太逼仄、太荒凉了,如果不是院墙上钉着文物保护的牌子,你还以为走进了农家的院落。在这阒无人声的院落里,我回顾茫然。这里太寂寞了,这里不能与原外城西南隅的“大观园”相比,那里游客趋之若鹜,为的是休闲消遣。而曹雪芹太寂寞了。240年前,他在风雪中寂寞地走向生命的尽头;240年后,他的故居仅留下我这个踏访者的一双足迹。
一股寒风吹来,吹起满天雪花,我走出曹雪芹故居,故居消失在一片白茫茫之中。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本文多处写到“雪”,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3段连用“谁能想到……”“谁会相信……”这样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才表达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但这个心愿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这里的“心愿”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突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举例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览全文,作者拜谒曹雪芹故居时产生了哪些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是将“下雪”“雪景”作为行文的线索,②是与作者“感伤”的情怀紧密呼应。③是巧妙地化用《红楼梦》中关于宝玉出家时的景物描写深化主旨。
2.(1)表现了作者对曹雪芹生前居所的简陋和创作成就之大而产生的惊讶甚至难以置信之情。(2)以自己家族生活的沉浮为素材,以著书立说的形式表现社会的世态炎凉,揭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3.对比手法。如将乾隆查禁《红楼梦》并下旨抄家与其后世子孙为曹雪芹故居题写匾额对比,将曹雪芹当年生活和创作的窘迫与作品产生的巨大影响对比,将游客如云的“大观园”和无人问津的曹雪芹故居对比。
4.①物质贫困并不等于精神贫乏,曹雪芹在“蓬牗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窘生活中创作了代表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红楼梦》。②伟大的著作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哪怕一时遭禁,终究能赢得世人的青睐。③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的巨变、家世的沉浮,使曹雪芹对社会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从而创作出了不朽名著《红楼梦》。④伟人往往是寂寞的,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生活是清贫的,居所是沉寂的,死后其故居也几乎无人问津。
二
【阅读指导】
文化散文的写作过程是作家对某种文化现象的思索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切入点极小,但都能反应一个大问题,如《胡同文化》。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构思方法――小中见大。同学们在做这类阅读题时,首先要找准文章中的“小”,选择了哪些常见的而又易忽略的文化现象。然后,我们再进一步领会文章,把握文中隐藏的“大”,也就是文章的主旨。经过这样的深入挖掘之后,我们才算是读懂了该篇文章,进而就可以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准确的拟写出答案。
【阅读训练】
吃瓜子
丰子恺
从前听人说:中国人人人具有三种博士的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吃瓜子博士。
我以为中国人的三种博士才能中,咬瓜子的才能最可叹佩。常见闲散的少爷们,一只手指间夹着一支香烟,一只手握着一把瓜子,且吸且咬,且咬且吃,且吃且谈,且谈且笑。从容自由,真是“交关惬意!”他们不须拣选瓜子,也不须用手指去剥。一粒瓜子塞进了口里,只消“格”地一咬,“呸”地一吐,早已把所有的壳吐出,而在那里嚼食瓜子的肉了。那嘴巴真像一具精巧灵敏的机器,不绝地塞进瓜子去,不绝地“格”,“呸”,“格”,“呸”,……全不费力,可以永无罢休。女人们、小姐们的咬瓜子,态度尤来得美妙;她们用兰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圆端,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门牙中间,而用门牙去咬它的尖端。“的,的”两响,两瓣壳的尖头便向左右绽裂。然后那手敏捷地转个方向,同时头也帮着了微微地一侧,使瓜子水平地放在门牙口,用上下两门牙把两瓣壳分别拨开,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来吃。这吃法不但“的,的”的声音清脆可听,那手和头的转侧的姿势窈窕得很,有些儿妩媚动人。连丢去的瓜子壳也模样姣好,有如朵朵兰花。由此看来,咬瓜子是中国少爷们的专长,而尤其是中国小姐、太太们的拿手戏。
在酒席上、茶楼上,我看见过无数咬瓜子的圣手。近来瓜子大王畅销,我国的小孩子们也都学会了咬瓜子的绝技。我的技术,在国内不如小孩子们远甚,只能在外国人面前占胜。记得从前我在赴横滨的轮船中,与一个日本人同舱。偶检行箧,发见亲友所赠的一罐瓜子。旅途寂寥,我就打开来和日本人共吃。这是他平生没有吃过的东西,他觉得非常珍奇。在这时候,我便老实不客气地装出内行的模样,把吃法教导他,并且示范地吃给他看。托祖国的福,这示范没有失败。但看那日本人的练习,真是可怜的很!他如法将瓜子塞进口中,“格”地一咬,然而咬时不得其法,将唾液把瓜子的外壳全部浸湿,拿在手里剥的时候,滑来滑去,无从下手,终于滑落在地上,无处寻找了。他空咽一口唾液,再选一粒来咬。这回他剥时非常小心,把咬碎了的瓜子陈列在舱中的食桌上,俯伏了头,细细地剥,好像修理钟表的样子。约莫一二分钟之后,好容易剥得了些瓜仁的碎片,郑重地塞进口里去吃。我问他滋味如何,他点点头连称umai,umai!(好吃,好吃!)我不禁笑了出来。我看他那阔大的嘴里放进一些瓜仁的碎屑,犹如沧海中投以一粟,亏他辨出umai的滋味来。但我的笑不仅为这点滑稽,本由于骄矜自夸的心理。我想,这毕竟是中国人独得的技术,像我这样对于此道最拙劣的人,也能在外国人面前占胜,何况国内无数精通此道的少爷、小姐们呢?
发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消闲”法。要“消磨岁月”,除了抽鸦片以外,没有比吃瓜子更好的方法了。
所以我说发明吃瓜子的人是了不起的天才。而能尽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国人,在消闲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积极的实行家!试看糖食店、南货店里的瓜子的畅销,试看茶楼、酒店、家庭中满地的瓜子壳,便可想见中国人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消磨去的时间,每年统计起来为数一定可惊。将来此道发展起来,恐怕是全中国也可消灭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
我本来见瓜子害怕,写到这里,觉得更加害怕了。
(选自《缘缘堂随笔》,有删节)
1.文章的开头说“中国人人人具有三种博士的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吃瓜子博士”,三者中的前两者文章并没有展开论述,这样写包含了作者怎样的用意?怎样理解“博士”一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把“少年们”和“小姐们”吃瓜子的模样描写得栩栩如生,这种效果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手段来达到的,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章第三段中,作者对一个日本人吃瓜子的描写十分详细,请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处说“我本来见瓜子害怕,写到这里,觉得更加害怕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更加害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以幽默的比较引出下文,浅显易懂,凸现“吃瓜子”的弊端。“博士”是讽刺的说法,意思是“中国人”“精通”于这些无聊的技艺。叙述中带有贬抑和否定的感情。
2.描写“少爷们”,作者用了八个“且”,突出了“吃瓜子”行为的连贯性;用口语“交关惬意”和“格,呸”等拟声词来凸显了他们的神态;描写“女人们、小姐们”,作者用了“慢镜头”,对每一个动作作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同时也配上了拟声词“的,的”。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吃瓜子”深恶痛绝的情感。
3.起到了衬托作用。外国人的吃瓜子的拙劣动作与中国人的熟练动作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可以反衬某些中国人只会消磨时光,使讽刺意味更加强烈。
4.作者把“吃瓜子”的危害甚至和抽鸦片等同起来,众多的国人如此的消磨时光,作者担心一旦将来此道发展起来,整个国家都有消亡的危险。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县第三中学】
上一篇:毛泽东故居题匾的四次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