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对建筑艺术的表现途径
奥运会和世博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引起了世人的巨大兴趣和关注,国人深为自豪和骄傲,谈起此事,人们津津乐道,如身临其境一般,但试问13亿国人有多少人能够亲自参观饱览分享一下鸟巢的宏大与世博的恢弘,为何并未亲眼所见,却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这是因为中国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建筑媒体时代。
事实上,从维特鲁维的《建筑十书》开始,建筑与传播媒体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建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传承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媒体,因为,媒体起着传达真实、传承技术、表达思想和传播文化的作用。中国媒体对奥运场馆和世博会的宣传和报道,让世界理解了中国,是建筑媒体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后的中国,怎样把原有的精美建筑更好地与媒体相结合推向世人呢,笔者认为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从建筑的固有特性上书写媒体篇章
建筑的固有特性就是指建筑的实用性,这是建筑的根基,离开了根基,建筑就会使其自身变得华而不实,建筑的灵性也就荡然无存。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何镜堂院士认为“建筑的功能永远是它的第一性,离开了使用功能,那这个建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悉数世界著名建筑,皆是因用而建,因用而名。如巴黎圣母院是因宗教而修建、悉尼歌剧院是因现代歌剧演出而盛名、中国的长城是为了国泰民安而修建等,世界各国几乎都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而且这些建筑均体现了实用性的特点。
当今中国城市虽多,但能打动人们心弦留给人们回味的却并不是很多。我们所看到的令人骄傲的大多还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贝,像现代鸟巢之类的建筑实在少之又少。这是为什么呢?一是因为中国的建筑师被世俗化了,只追求表面上的与众不同、外观奇特和视觉冲击,而很少考虑它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必须有三个体现,即民族的、文化的、区域的,否则只能使建筑走上雷同、走上千篇一律,于是一个城市的“魂”,也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被淹没了,这就是人们感慨的“城城皆一味,城城无特色”的感觉。二是媒体被世俗化了,其表现是媒体和建筑难以有效对接、媒体对建筑的宣传哗众取宠、实用价值的报道失真等。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媒体跟着建筑转,而不能很好地从自身功能上去做有实用性与价值性的宣传与报道。总之,建筑最为平实的实用性才是建筑的精髓所在,而媒体从实用的角度对建筑做出引导、做出阐释,才能真正做到推广建筑内涵美的作用。
从建筑的内外观上体现媒体价值
建筑的内外观指的是建筑的艺术性,建筑的艺术性是建筑的灵魂。建筑的艺术性不是指花、美、艳,而是含有文化的艺术性,不含有文化的建筑,根本体现不出它的灵魂来。无论地域、民族、阶级怎样的不同,时代怎么变迁,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深刻的文化内涵无不蕴涵其中。法国作家雨果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中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雨果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俄国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历史的年鉴。”他们都认为建筑艺术反映了人类深刻的文化。当代艺术家简森在《世界美术史》中说:“当我们想起任何一种重要的文明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用伟大的建筑来代表它。”
可见,建筑其实是一种社会实用化了的艺术形式,正如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说的,“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因此,建筑的艺术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筑的形态美包括建筑结构美,科学的、合理的技术构成往往是美的构成。一个完美的结构必然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这种结构的完美性,是美学思想中的重要方面。二是建筑的观念新,建筑的艺术性本质上不仅指感官上的审美体验,而且是一种思想或方法,这种观念的艺术性对建筑设计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一个建筑作品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其艺术性上,当一个建筑可以促进社会、城市文化的发展,可以影响人的审美观、价值观时,我们可以说这个建筑具有了内涵。三是建筑的区域艺术特征鲜明。“只有符合本民族的事物才是最具有艺术性的事物,也最具有生命力。”建筑同样如此,生活模式不一,建筑风格也就各异,这是因为人们以自己的理想通过修建建筑来改造周围的环境,而建筑也反过来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存在即合理”,任何一种风格的建筑都有一种独特的形态和使用功能与之相对应。无论是阿拉伯的拱券,还是中国的坡屋顶,都源于本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与当地的气候、人的行为习惯协调,反映了一定的地域特征。
鉴于此,媒体也必须通过建筑艺术性的元素宣传、倡导、播撒建筑的艺术特色,进而传播建筑所渗透的蕴涵的民族文化、地域特色、风土人情等内容,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广一个民族的东西,彰显一个民族的精神,以向人们的眼球输入有价值的元素。
从建筑的新概念上体现媒体时代性
建筑新概念指的是建筑节能性,它是时代发展的新概念,也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建筑可谓耗费资源最大的一项产业。建筑节能不是指局部的节能,而是指整个建筑全寿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节能的总和。具体是指建筑在选址、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节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管道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
目前,国家已制定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行业标准,对建筑节能做出了明确的政策规定。在具体实践中还必须由设计、施工、各级监督管理部门、开发商、运行管理部门、用户等各个环节,按照国家的节能政策和节能标准的规定,全面地、严格地采取节能措施,让每一位公民真正树立起全面的建筑节能观,将建筑节能真正落到实处。
要想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媒体是最理想的对象,只有媒体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把建筑节能的观念深入到每个人心中,形成无节能的建筑不建、无节能的楼房不买、无节能的建筑不看这样一个浓厚的氛围,使美丽的地球永远持续地供我们生存、发展下去。
从古典建筑设计艺术上彰显媒体的民族性
中国古典建筑设计艺术渗透着中国的文化特色,也无不体现着中国的人文精神。从建筑设计艺术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空间艺术的平面化。中国建筑是房屋、墙垣等围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二是空间艺术的轴线性。中国建筑的空间布局以轴线对称见长。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三是建筑环境的“天人合一”性。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就是许多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的缘故,同时也充分发挥出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协调以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四是建筑“以人为本”的特性。中国古代,神权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这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历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现实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现实世界。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如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可见,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皆渗透着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个性,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艺术特色。
在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展馆鲜明地彰显出中国建筑的艺术元素,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如果把中国建筑设计艺术特色继承、发展及弘扬下去,必须发挥好媒体的宣传功能,而媒体的宣传具有了民族性,宣传之内容才易于透出民族之“物”、民族之“魂”。
(作者为河南农业大学艺术系副教授)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庭院与园林的和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