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物电视报道的特色
[摘要]科技人物是科技活动的主体,也是沟通整个科技界以及公众的主体。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技人生》栏目为研究样本,从选题、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对《科技人生》科技人物报道特色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科技 人物报道 特色
科技人物报道,是指“以科学技术专家和科技工作者为主要内容的报道”。[1]这里的科技人物是专指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一切科技工作者,以及在推广应用工作中的典型人物。科技人物报道除了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及其自身的地位、价值的报道,更是对科技工作者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上的探索,并从中吸取经验传播给受众。
《科技人生》从2007年5月19日开播至今,已播出了200多期。该栏目以科学家故事为主线,打破了人物纪录片的常规模式,多种表现手段穿插结合。常规节目中没有主持人的存在,而是用解说词辅助受众理解。节目讲述环境不在演播室,而是在与节目内容紧密相关的特定环境,讲述内容除了故事叙述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故事共同去探讨科学家的性格、思想和精神。
一、《科技人生》人物媒介形象
“形象”一词在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亦称文学形象,它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作家的美学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体现”。[2]人物的实际形象与人物在大众眼里的形象是否统一,取决于栏目对人物的形象塑造是否准确、到位。
1.人物所属专业、行业领域
笔者选取2010年全年的节目作为统计样本,总计被研究节目共49期,共涉及72名科技人物。由于每期节目中人物数量不一,为了便于统计研究,每期节目以一个人物为研究对象。他们所属专业分布为:
注:由于物理专业较为广泛,与其他专业相互交叉,不便于统计研究,故在表中省去。
表1数据显示,《科技人生》在选择报道人物时,生物化学专业最多,占38.79%,如2010年第8期《寸草知我心》中的虫草专家张雪峰,第11期《留住生命的瞬间》动物标本制作专家唐兆子,第20期《新捕蛇者说》陈远辉等。选择生物学方向的科技工作者,也是表明了该栏目对新鲜性趣味性的一种追求,想要抓住受众猎奇的心理从而进入科学的世界。
从表1中也可以看出,数学专业的报道人物为0,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目前国内知名数学家不多,研究成果较少,没有足够的典型性。
【表2 2010年《科技人生》报道人物行业分布】
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事科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占了一半以上,其他科技工作者主要分布在医疗卫生、科技管理、教育等行业领域,如2010年第7期《暗藏玄机》中舞美道具设计师王建民、第17期《为了生命的呼唤》中矿山救护队队长陈永生等。
2.人物性格品质
《科技人生》对科技工作者人格特征可以归纳为爱国、好学、工作能力、工作态度、意志品质等几类。他们通常是在爱国维度下的热爱祖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的人;在好学维度下求知欲强、艰苦奋斗、勤奋务实的人;工作能力维度下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工作态度维度下的热爱事业、一丝不苟的人;意志品质维度下的顽强、坚持不懈、具有探索精神、坚定信念的人。
3.男性、女性科技工作者所占比例
在对《科技人生》2010年的取样分析中,共报道了72人,表3为男女所占比重:
【表3 2010年《科技人生》报道人物男女比例】
数据显示,其中男性科技工作者65人,占90.28%;女性科技工作者只有7人,占9.72%。女性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于医学研究、生物化学两大专业领域,而男性科技工作者遍布所有专业领域。
《科技人生》报道男性科技工作者时,更多展现他们冷静、睿智的一面。例如,在《神探画心》中,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闫子忠在扑朔迷离的案件中冷静分析案情,并作出快速处理,使得犯罪分子在短时间内被逮捕。
在报道女性科技工作者时,着重突显她们“美”的一面。例如:在《女枪王之王》中,女上校黄雪鹰在生活中是爱美的,镜头特写了她在化妆的细节和她在家里摆放的小物件;《“牛人”牛事儿》中,“牛博士”董雅娟在面对牛时情不自禁的翩翩起舞……
二、《科技人生》人物报道的特色分析
1.报道选题体现时代精神
紧跟时代脉搏,追踪新闻热点,是新闻报道的选题标准。《科技人生》栏目主要体现在以热点事件为由头,从而对与之相关的科技工作者进行报道。不过大部分是跟随整个时代节奏走的,报道的人物都能够体现整个时代精神。
随着上海世博会火热进行,2010年第21期播出了《梦想照进现实》,讲述了上海世博会的“魔方”——上海企业联合馆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具有智能技术、梦幻意境和互动体验的生态环保建筑。展示内容中不但有对当今的气候、环保等问题的集中展示,还有来自上海和全世界普通民众的创作。它将科学、工程、人文、艺术和人类情感等多方面集成制作,魔幻现实地展现了上海的未来。而在这梦想的背后付出的是多名工程师的智慧头脑及辛勤汗水,通过对这一建筑的呈现而展示了工程师们的优秀品质及科学精神。
2.叙事结构
任何一个栏目都有一个习惯性结构模式走向,使其自身的特质能够立即被识别出来。在《科技人生》中,主要使用电视人物通讯体裁。
(1)人物传记式
人物传记式主要是指“报道采用传记的形式,以一个最能代表报道对象特质的事件为主线,并对其生活、工作甚至成长历程进行全面报道,从而突出人物的精神特征”。[3]而在这种模式下,叙事方式都是基本统一的:“出现难题—主人公现身,迎战难题—追溯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曲折解决难题的过程—展现高尚的精神风貌”。
以2010年第11期《神探画心》为例。首先,节目对人民银行被抢、工作人员击毙的复杂案件进行简述,并突出案件的复杂困难性。接着公安厅刑侦总队闫子忠接手调查此案,并展现他对此案件的看法及攻破过程,突出他“从不放弃”的性格特征。接着,穿插了闫子忠从前攻破的“黄牛”案件回顾。最后,回到最初的案件上来,并对案件进行成功攻破,表现闫子忠的精明才智、丰富经验及优秀性格品质。
(2)事件跟随式
《科技人生》常常将人物融合于事件之中,通过对故事的展现来突出人的性格品质。而在此类结构中,一般只讲述一个故事,通常结构是:事件开始—事件高潮—事件结束。
例如,2010年第2期《寻找阿西莫夫》中,从头到尾的叙述都是围绕着一群年轻人对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寻找”来进行的,从中表现年轻人热情、好学、乐于探索的品质。而整期节目更是对机器人知识的一个科普过程,将已逝的阿西莫夫重新展现在观众眼前。
(3)人物访谈式
将科技人物搬到演播室与主持人面对面谈话,是《科技人生》节目的少有形式。在访谈中,设立几个关键点,并根据几个关键点而展开谈话,从而体现主人公在事件中的丰满形象。
2009年第46期节目《三次难忘的会面》,讲述了科学家杨振宁三次会面的故事,分别是:与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的会面;与母亲的重逢;与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见面。而通过对这三个故事的讲述,表现了杨振宁与友人的情感,与母亲的情感,与伟大领袖的情感。其实,在节目中重要的不是突出3次见面本身,而是将杨振宁的一生丰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他的一生是富有情感的一生,也是极具时代特色的一生。
3.叙事语言视觉化
由于节目没有主持人,语言需要配合画面来进行。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图像配合语言的叙述更能够让观众印象深刻。与其他科教节目相比,“教化”意识淡化了,更多的是展现故事和情节,将故事的讲述更多地交给了故事主人公,让具体的案例唱主角。
相比书面化的语言,口头话的叙事语言能够更亲近电视机前的观众。《科技人生》栏目以“朋友”的口吻协助主人公叙述故事、补充故事,随着情节的推动,语言不断变换口气,时而紧张悬疑,时而平直缓慢。而主人公的语言朴实、口语化,就如同真人出现在观众面前讲述一般,大大增加了节目的亲和力。
4.叙事主线
(1)讲述人的曲折故事
这个特色主要突出三点,一是“讲述”,二是“曲折”,三是“故事”。
优秀的人物报道应该是“少叙述、多讲述、重记录”[4]的,叙述是平淡无味的,说教意味极为强烈,而受众普遍极其反感说教性强的节目。而“讲述”,无疑是将栏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在节目中,体现的“曲折”更多偏向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和人物内心冲突。比如,在《女枪王之王》这期节目中,主要是体现人物与环境的冲突。节目是以这样的讲述开始的:“她既不造枪也不是射手,却被称为枪王,她左眼0.1,右眼1.0,却能看清每一颗子弹的方向,她一只耳朵失聪,却能从枪支的微小差别中听出异常,20年与枪为伴,58种型号,300万发子弹,她是枪王中锻造的女枪王……”从零下四十几度的房间到零上五十度的恶劣环境里试枪,在特制的扬尘房间里试枪,一只眼睛近乎失明,一只耳朵失聪等等都是对黄雪鹰的一种考验。
最后,是“故事”。在《科技人生》中,“故事”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故事,才有观众。”郭沫若早就说过,“中国人是吃故事的。”在故事里,通过细节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深化作品的主题。
(2)展现科技人物丰富的生活层面
相比起科技工作者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科技人生》栏目更倾向于讲述科技工作者的生活趣事,通过对他们生活中的细节刻画,突出有血有肉的丰满形象。在《蝙蝠女侠》这期节目中,石红艳的形象十分真实生动。她不在乎钻洞上梁使得衣服秽迹斑斑,而在乎是否能发现新品种蝙蝠。只要手里拿着蝙蝠,她眼里就会透露出孩子般的眼神,就像孩子拿到心爱的玩具。
(3)彰显科技人物的科学精神
报道科技人物,需要多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是揭示人物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源泉所必需的。《解密天坑地陷》这期节目,不仅是对地陷现象的知识学习,更是对雷明堂本人孜孜不倦探索、实证、实践精神的学习。通过对地面的不断检测与研究,雷明堂一直在找寻能够更好避免人员伤亡的渠道,实实在在地为城市做服务工作。
三、对《科技人生》栏目的思考与建议
1.拓宽人物选择范围
在上述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有很多职业是多次出现的,医生、生物学家等占的比重较多,人物选择范围比较窄。在现代生活中,人从事的工作涉及范围越来越广,科技领域范围的定义也越来越宽泛。栏目在选材的时候,建议选择一些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科技人物,找到其中的关联,让科技人物为生活科学做榜样,倡导观众能够更加科学地生活,更好地达到科学普及的目标。
2.重视人物的“个性”挖掘
在《科技人生》栏目中,事件本身往往成了节目的中心点,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讲述一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而忽略了对人物本身的塑造。例如,在《新捕蛇者说》这一期节目中,观众看完之后,兴趣点都集中在了蛇类知识上,而对主人公的印象极少。
《科技人生》的报道中心是人物,事件的存在是为了烘托出人物的特征、个性,最终的目的是塑造科技工作者的形象。在表现科技工作者的共性之上,还要挖掘出其独特的个性,从人物一些细微的动作、语言上挖掘出人物的个性。
3.选取典型事件,删减多余情节
在《科技人生》栏目中,部分节目的事件选择不够典型,事件自身并不能很好地凸显人物的“个性”。例如《守护光明》中,叙述的事件不具有 “独特性”,表现更多的是与陈晓隆医生同样的一个群体,并没有突出其个人特点。建议在选取事件时,尽量避免选择类似的事件,将多余的非典型事件删减,同时注重对报道人物的细节把握,还原人物本色,让典型深入人心。
4.增加女性科技人物报道数量
根据上述数据显示,有关女性科技人物的报道屈指可数,只占报道人数的9.72%,而女性科技人物所涉领域也相当有限,只限于医疗卫生行业和生物学行业。在少有的女性科技人物报道之中,也未曾深入关注女性科技工作者在事业与家庭里的双重角色。
女性作为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正活跃于社会各个层面,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增加对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报道,讴歌时代女性,不仅是对科学家形象的延伸与重塑,也是对受众传统观念的修正引导。
5.科普节目适度娱乐化
在《科技人生》节目中,有时会刻意加重渲染悬疑气氛,使之过为夸张。例如《新捕蛇者说》中,过多描述蛇类的恐怖。这种过分娱乐化的做法与科普的目的相悖。当节目走向常规化以后,会受到其固有模式所制约,很难有新的突破。适度的娱乐化会使得栏目的收视率增加,吸引更多受众,但是,科普节目的娱乐化稍加不适,会将栏目引向失败的深渊,偏离“科普”的目的。建议在节目制作中正确看待娱乐化,从而能够使节目带动科学普及积极、健康地向前发展,避免《走进科学》的过度娱乐化现象发生。
注释:
[1]陈丹:《如何使科技人物报道活起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周娅:《中国转型期大学教师形象变迁》[D].华中科技大学,2008
[3]向晶:《<中国妇女报>女性科技人物报道研究》[D].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
[4]俞春江:《少叙述、多讲述、重记录——浅谈电视典型人物报道写法的创新》[J].《新闻实践》2007年第6期
(陈丽芳:华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李新龙:湖北日报)
上一篇: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析土地管理测绘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