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的“去外资化”
人物如姚同山、孙玉斌、孙先红、邓九强等人,或是辞任,或是退休,逐渐淡出蒙牛的经营管理活动。如今,蒙牛高层中仅剩“老将”杨文俊继续担任总裁职务。
宁高宁在资本市场以长袖善舞著称。自蒙牛成为中粮的重要业务板块之后,发力上游奶源建设,实现由上游为主导,逐渐向中下游渗透的产业发展路径。此外,以往主要靠自建工厂的蒙牛也开始了对资本整合的尝试,如收购君乐宝股权等。
在宁高宁看来,投资蒙牛乳业的风险在于安全问题。其中,上游奶源建设一直是全产业链中的重中之重。如果中粮不从根本上改变此种管理模式,一旦潜在风险爆发,酿成损失的不仅仅是蒙牛品牌,更是庞大的中粮帝国。中粮集团内部人士曾表示,双方合作后会拥有更大的合作经营空间,中粮集团重组的畜牧资源将成为蒙牛坚强的后盾。
为何选择“混合经济”
其实,之前的蒙牛——还没有被中粮收购的蒙牛一直都是外企,只不过,此外企非彼外企。
2002年摩根士丹利国际机构决定对蒙牛进行投资,当年6月在开曼群岛注册了“开曼公司”。同年10月,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国际投资机构以认股方式向开曼公司注入约2597万美元,取得该公司90.6%的股权和49%的投票权。该笔资金经毛里求斯公司最终换取了大陆蒙牛乳业66.7%的股权。“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得到境外投资后改制为合资企业,而开曼公司也从一个空壳演变为在中国内地有实体业务的控股公司。蒙牛乳业的创始人们对蒙牛的控股方式由境内自然人身份变为了境外法人间接持股。
自从中粮控股蒙牛之日起,蒙牛的身份就开始模糊:国资、民资和外资的界限以这种逆向操作方式被打破。对此,宁高宁解释:“未来国有和民营企业的合作范围会越来越多。这可以叫做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欧美缓解经济危机采用的国际通用模式。”
黄俊立表示,中粮和蒙牛的合作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并购,但是有媒体将其看做是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引起不少人关注。“其实这种‘混合经济’在国外早已是大势所趋。长远来看,民企国企应是携手并进的关系,都应在将来大量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与全社会的融合,共同成为支撑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力量。”
中国乳业就现状而言问题不少,近日,“中国生乳标准全球最差”的争论再度成为焦点。面对争议,有专家指出:“一个国家的乳业振兴,不可能只靠政策扶持,只有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才能为一个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更值得思考的是中国乳业未来发展。“目前乳业巨头基本为国有,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承担风险的是国企。如果其继续得到政策的支持,未来十年,乳业的发展或许不堪设想。”王丁棉不无担忧地说。政策的保驾护航下,乳业巨头存在的严重问题难以解决。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曾说,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并非有完全的私有经济,而是混合经济。所谓混合经济,应是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混合在一起,共同担负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未来中国的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也应走这样的路子。最高的形式,可能会通过资本市场表现出来。比如,有些表面上的国有企业,可能股份已经私有化,掌握在百姓手中。而有些民营企业,虽是私人老板,但股份也社会化了。应通过这样的关系、通过其对社会的贡献在市场上留下的形象,来对他们做出评价。其中优秀的企业,就可以更大更强。差的企业,可能就ST了。实在不行,就会自行消失。
上一篇:向世界展示中国乳业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