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汉时期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摘 要: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是封建生产关系在全国确立和巩固的时期。本文通过对秦汉时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背景的阐述,分析政治、经济制度对当时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归纳概括出当时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生产、技术特点及特征,最终得出秦汉时期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的结论。
关键词:秦汉时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背景 生产特点 技术特点 特征
一、秦汉时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背景
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这个阶段,社会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统治者关心农业。当时的农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自给自足,属于自然经济的性质。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之外,还有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易,两者作为社会经济的构成部分,都与农业生产分不开,基本上都从属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需要。
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使广大人民有了比较安定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此外,统治者基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局部调整过生产关系。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使地主和农民都与农业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秦汉时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
1.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
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的国家。在中央集权的封建制的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秦始皇采取了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车轨等措施,为当时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2.重农政策对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
在“农本”思想的影响下,秦汉王朝建立和完善了农业管理体系,制定和推行劝课农桑、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轻徭薄赋等重农政策,以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经常对实力助农的官员予以表彰,对擅兴劳役、侵夺农时的官员查明申斥。同时采取颁发农书、推广农耕技术等手段,具体指导农民勤奋耕作,掌握农时,开展多种经营,提高生产效益;要求地方官在农耕时节深入田间,督促农民开展农业生产。为了扩大生产,增加税源,秦汉政府把奖惩机制引入农业生产领域,刺激农民的垦荒热情,奖励孝悌力田的农民,给勤奋耕作的人赏赐一定的爵位;向地广人稀的地方移民,组织大规模的屯田。对于缺乏资金,无力开垦的农民,政府助贷口粮、种籽和农具。对于缺少耕牛的农户,政府给以雇牛资金或代为买牛,并规定所垦荒地,可以在3至5年内减免赋税。这些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和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三、秦汉时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生产、技术发展的特点
1.秦汉时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生产发展的特点
秦汉时期,尚无专门的农业学校,因此,当时的农业教育属于纯粹的社会教育范畴。这一时期的农业教育很注重技术性教育和经验性教育,农业科学技术来源于生产实践,又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农业生产者、农业教育者、农业
科技研究者往往是三位一体的,实现了最初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
秦汉时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业科技的进步、农副产品的丰富及主要农业区的形成,促进了秦汉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全面发展的基础。
2.秦汉时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技术发展的特点
土壤耕作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为各种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铁农具是秦汉时期最先进的生产工具;牛耕则是秦汉时期最先进的耕作方式。大约到西汉中期,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已经配套,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粮食加工、谷物贮藏等方面的工具應有尽有,并在各个农业区很快取代了铜质农具和木质农具。牛耕是以畜力为动力的耕作技术,由于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加之政府的大力提倡,至两汉时,牛耕就被从中原地区推广到边疆地区。
作物栽培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为代田法和区法的出现、保墒技术的应用、选种技术的完善等等。代田法是一种先进的农业技术,涉及土壤、农具、畜力等许多方面。其技术要点有三:一是深耕整地,开沟作垄。二是把种子播在沟中,幼苗出土后及时中耕除草,把垄上的土刨下壅到禾苗的根部。三是每年沟垄互换,轮番利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恢复地力,而且能够收到防风、保墒、抗旱的功效。由于这种方法用力少而得谷多,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因而很快传到其它地方。
区田法在汉代有宽幅区田和方形区田两种,耕作方式比代田法更为精细。宽幅区种法适用于平原,方形区种法适用于山地。 除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外,这一时期还根据雨情、雪情、旱情、季节早晚、土壤性质、地势高下分别采取“蔺”、“掩”、“平摩”、“锄耘”等不同手法,达到保墒的目的。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当时还发明了一套比较具体完整的选种方法:选禾(粟)种“择高大者”,选麦种“择穗大强者”。这套株选、穗选、粒选的选种法,在两千多年前也是一个创造。【1】
在园圃方面,当时创造了瓠子靠接技术、温室种菜技术和果树嫁接技术。史载汉代太官园冬天在室内种植葱、韭及其它蔬菜,用燃烧炭火的办法提高室内的温度,使蔬菜长得很好。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温室培育蔬菜的记录,比西方要早一千多年。当时果树剪接很普遍,并用压枝的方法来繁殖果树,以提早果树结果的时间。
四、秦汉时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
1、教育者
农官及地方官吏,如大司农,三老,力田一类的官吏,他们主要负责管理农业生产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他们以行政力量督促农业生产,把先进的生产技术、技能通过试验,培训的手段传递给农民,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指导农业,推广农业技术的作用,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推动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汉书 .文帝纪》载: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2】此外,长期从事农业的年长者也把继承和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的技术和知识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授给年轻人。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导农业、推广农业技术的作用。
2、受教育者
教育对象具有绝对众多性,包括各级官吏和广大农民,如征和四年,为推广赵过的代田法,汉武帝令“二千石遣令长、三农、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学成后在回到地方向农民推广。此外,曾派使臣到大宛,引进汗血马三千匹,进行大规模的繁殖杂交改良马匹工作,学事及未央厩的员吏参与此事,边干边学。【3】
3.教育内容
3.1重农思想教育
重农思想的教育主要是关于农业地位和作用的教育,即教育人们认识到农业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农业是国家的本业,因而必须重视和发展农业。秦汉时期的农学名著中也对农业的地位和作用有专门论述《吕氏春秋上农》是专题论述重农思想的篇章,它将务农放在首要地位,主要是为了教化农民的心志,《氾胜之书》也认为农业是经济生活和社会安全的基础,是国家的命脉。
3.2农业科技教育
秦汉时期,农业科技教育比较发达。当时的农业科技教育主要涉及农业气象和占候教育,农田土壤耕作、水利和灌溉知识、农作物栽培、蚕桑养殖、农具制作和使用、园艺知识、畜牧兽医教育及环境生态教育等。
农业气象和占候教育是农业科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并且要直接利用自然资源,使得农业生产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土壤、水分以及对所处环境气候的适应性。《四民月令》按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按照上中下旬,把应该进行的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经营等事项作了详细合理的安排,详细指导人们依照时令、气候安排耕种,收获粮食、油料、蔬菜,养蚕、缫丝等。
精耕细作和增加产量方面的技术是当时农业教育和推广的重点,这方面教育内容涉及“深耕熟耰”技术、作物轮栽和复种、代田法、区田法以及保墒、施肥和改良土壤技术等。《氾胜之书》对区田法、溲种法、选种留种施肥、作物栽培、田间管理等分别作了详细描述。《管子》一书中对水利和灌溉知识、土壤区划知识进行了详细阐述。
3.3大型农书的学习
氾胜之的《氾胜之书》是两千多年前现存最早的一部农学专著,也是当时我国职官性农业技术教育的第一部教材。总结了冬麦、春麦、大豆、桑等13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关于嫁接法、轮作、间作、混作方面也有记载。此外,首次记载了区田技术,这是一种园艺式的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
崔寔的《四民月令》叙述了从正月到十二月的农业活动,对古时谷类、瓜类的种植时令和栽种方法有所详述,亦有篇章介绍当时的纺绩、织染、酿造和制药等手工业,此外最先叙述中国的别稻,即水稻移栽和树木的压条繁殖方法。
4.教育方法
4.1年长者对年轻一代的示范和口授
秦汉时期,社会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还较低,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基本都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和完成。年长者把继承和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的技术和知识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授给年轻人。因此,通过示范和讲解、口授,让农民亲眼看到实在的东西带来的好处,从而认可和愿意接受,示范的方法也直观易学。另外,农民之间相互请教、农民向农业科学家发问和学习,也是农业教育的重要方式。
4.2官吏的推广与教导
秦汉时期,从中央的大司农( 秦时称治粟内史) 到基层的三老、里典( 正) 、力田,这些官吏都肩负劝民耕织的职责,在教民耕作、推广生产技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汉书.食货志》载,武帝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使其推广“代田法”赵过还传授了“以人挽犁”和“教民相与庸拘”等增产措施。建武年间,任延在任九真郡太守,教民牛耕,使得开垦的田亩年年增加。《后汉书.王景传》载王景作庐江太守,教民犁耕,提高了耕作效率,因而“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任南阳太守时,“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他发明的“水排”,是当时水力利用的重大成就。综上所述,秦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与这些官吏的推广和教导是分不开的。【4】
4.3 编印和传播农学著作
秦汉时期,记载各种农业耕作经验技术的農学著作较多,这些著作对人民群众学习和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很有帮助,其中《吕氏春秋》、《管子》、《汜胜之书》和《四民月令》等最为著名。这些农书,有的是朝廷组织颁发的,有的是官府组织编写的,有的是个人根据实践经验编写的。这些农书使得农业教育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农业知识的传播和古代农业教育中起了重要作用。
4.4 歌谣、农谚的流传
历代农民将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耕作经验用精炼生动的简短语言编成好学、易记、朗朗上口的歌谣和农谚,其内容反映着很多耕作技术原理和原则,交口相传,世代沿袭,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进行农业教育。如《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记载汉初流传的《耕田歌》这样唱道: “深耕概种,立苗欲疏; 非其种者,锄而去之”【5】这些歌谣、农谚在民间的广为流传,丰富和增长了群众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农业教育的作用。
结语
秦汉时期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与以农立国的农本思想、政府的劝课农桑政策、农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勤劳智慧的农民对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传承是密不可分的。总之,在出现某项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时,只有多方的密切配合,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推广到广大农民中去,运用于农业生产,发挥农业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应有的效益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文韬.中国古代的农作制和耕作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2]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 路宝利.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史[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29—132
[4] 范 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 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54—62
[7] 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8]王浩 .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粗探.【J】职教论坛,2007.(11)
[9]郭文韬等.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0]林剑呜.秦汉史(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