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成真之路
石岛,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南端,三面环海,风光秀美,气候奇特,民风淳朴。石岛常住人口有十多万,生活水平普遍比较高,这里有北方最大的鱼市和渔港;这里多半的家庭或大或小的都做着生意;这里豪车名车随处可见;孩生日娘寿辰的庆典几乎天天都有;许多商店一年四季出售鞭炮,新船下水要放,出海打鱼要放,满载而归要放,人们天天沉浸在鞭炮的喜庆声中。石岛的消费能力堪于上海、青岛等许多大城市相比,历史上就有“北方小香港”的美誉。
笔者在石岛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富有的石岛人却都对当地一家企业的职工十分羡慕和敬重,这家企业的职工也因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而深感自豪和骄傲。因为这家企业职工普遍比较富裕,大多数职工都能买得起房,许多还已为孩子结婚买下了房,都不会因为孩子结婚花费大而发愁;他们大多家里不仅有车,有的还有两辆;他们的养老、医保、失业、工伤、住房公积金等各项社会保险费,尤其是他们的人均年薪收入,不仅在当地是最高,就是在国内同行中也是名列前茅。更可贵的是,这个企业的干部职工对企业的情,对同事的爱,事事处处表现出的诚实守信,都展示出很好的道德素养。笔者在和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张灿刚开诚布公的数次交谈中,在和这里的数位干部职工掏心肺腑的促膝谈心后,发自内心的赞叹:他们不仅实现了物质上共同富裕的梦想,他们精神上的共同富裕更值得全社会去学习。只有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一个企业才能长盛不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把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这家企业就是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其前身是山东黄海造船厂。现有在岗正式职工2500多名。
1999年,根据威海市政府要求,企业开始进行改制,时任厂长的张灿刚对改制筹备小组反复强调一点:“不管如何改,公司制定的章程和所有的规则,必须把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根据当地政府部门企业改制的规定,参照当时威海地区已改制企业的模式,作为企业经营者的张灿刚,可以持有51%的股份,并可享受政府给予的职位股516万元。企业的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和中层干部占有49%的股份。
张灿刚找到市里领导和相关部门,坚决要求把他的股份降到最低,坚决不要给他的516万的职位股,而且要求全厂职工全员参股,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动情地说:“这个企业是国家的,是黄海造船几代人共同努力的果实,我怎么好占那么大的股份?怎么好光干部占有股份?这不是搞两极分化吗?这不是把我、把干部和工人隔离开吗?让我们怎么去面对全厂职工?”当时就有人说他:“你这不是犯傻吗?你这是赶上好时候了,别人挖空心思想找这个机会还不够条件呢。”张灿刚真是“犯傻”了,他更绝情地说:“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我要这么多钱干什么?如果领导非让我占这么大的股份,非给我这么多钱的话,那我只有辞职不干了。”
市领导很了解张灿刚。1992年到1995年期间,当时的山东黄海造船厂由于产品单一,不适应市场的竞争,效益下滑得很厉害,发工资都很困难,外债也欠了不少。上级几次派去调查组,多次进行民意测验。调查组的领导至今还记得,他们几次去时,都接到许多干部职工的推荐信,大多数都推荐当时担任一车间主任的张灿刚担任厂领导。一位叫孙向伟的年轻人晚上去宾馆找到调查组,也要推荐张灿刚。他情绪激动地说,他老家是甘肃平凉农村的,家里很穷,想结婚,经济上却很困难,家里来不了人不说,在经济上更帮不上忙,他又人生地不熟。张灿刚知道后,发动车间干部职工张罗着给他买这弄那,布置新房,光接新娘的车就好多辆,还在酒店热热闹闹为他摆了几桌酒席,就是他父母兄弟姊妹们来了也不会办成这样。他和他爱人这一辈子也忘不了张灿刚。他最后哽咽地说,他是一车间的一名普通职工,和张灿刚非亲非故。全车间近200名职工,张灿刚都装在心里,谁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
几位老工人也找到调查组反映,厂里1988年对车间承包,一车间效益最好,职工的奖金也是全厂最高的,厂里其他车间职工走门子托关系也要调到一车间,就是因为张灿刚管理的好,经营上很有一套,不然一个辅助车间的主任怎么会被大家一致选为厂党委委员,这在黄海造船历史上是从没有过的。
1995年3月,当上级决定把张灿刚从一车间主任直接提到厂长位置时,向来说话干脆利落的张灿刚抛出这样一段话:“上台的这天我就已经考虑到了下台的那天了,等我下台时只希望大家能说我一句‘张灿刚是好样的’,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也是我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市领导被张灿刚的真情实意打动了,研究后同意了他减股、不要职位股和职工全员参股的要求。当时这种改制方式在威海地区仅此一家。
张灿刚回到厂里马上召集班子成员开会,同样重复了给市领导说的话。在中层以上干部会上他还是重复了这样的话。
大家更了解和理解他们的带头人,尤其是他那令人叹服的优秀品德。
张灿刚一下被从车间主任提到当厂长时,别说全厂职工大出意外,就连他自己做梦也没想到。由于他从未在厂级领导的位置上干过,所以一上来真是感到两眼一片黑,摆在他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堆积如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没有任何的社会关系,就连上级主管和一些业务部门的门朝哪都不知道;对厂里的家底也不了解,更不了解市场的情况;一些债主三天两头上门催款;全厂干部职工心里也七上八下的忐忑不安,对这位新厂长大多抱着拭目以待,将信将疑的态度;更危机的是财务科告诉他,顶多再撑两个月工资就发不出去了。真是内外交困到了极点。一向胆大而心细的张灿刚,并没有被困难吓住,不推卸,不回避,既然上级领导这样信任,这么多职工推荐,他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活人不能让尿憋死”。他没有去烧三把火,而是对内深入各车间各部门了解情况,找干部职工促膝谈心,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寻根究底找效益不好的病症,竟然连续一个多月没开任何大小会议。对外,他带领经营部门走遍大江南北沿海的各个角落,不耻下问地向渔民了解他们需求什么;恭敬谦诚地去老客户征求对黄海造船有什么意见;虚心向业内专家、学者求教,请他们指点迷津,甘当小学生;看效益好的造船企业的经是怎么念的,拜师学艺。在那段时间,他真是“把磕膝盖当腿走”(处处求人)。市场无情人有情,张灿刚用真诚,用汗水,用锲而不舍地努力调动起了全厂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感动了用户,赢得了市场。上任当年就扭亏为盈。到改制前销售收入已由过去的年7000多万元达到了3.2亿元,从造小吨位渔船,发展到造大吨位;由国内市场,打开了国际市场;由单一的造渔船,发展到造各类商务用船。
上一篇:杜世成的青岛轨迹
下一篇:新技术有望引领印刷业绿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