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活五步棋 建好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以来,高安市顺时应势,积极跟进,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工作来抓,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积极探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江西省前列。高安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主要做法是:
工业化拉动、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推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采取“以迂为直”的办法,只有减少农民、转移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发展工业才能反哺农业。一是工业化拉动。根据工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区位特点,规划建设了高安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机电、陶瓷、水泥、纺织、食品等工业支柱产业;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依托涉农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培育和发展产业链条,构建工农利益共同体。二是城镇化带动。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优先做大中心县城。近两年,累计积累、引进和投入近20亿元资金,先后竣工了筠州大桥、大观楼、锦江外滩步行街、汽运城、中山商贸城、高安中学异地扩建等一批重点城建工程,新开通或改造了10多条城区主要街道,城市规划面积由24平方公里扩大到34平方公里,新增城区人口6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服务业的农民;按照不平衡发展的空间开发模式,构建组团式小城镇,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工农业发展基础、交通区位特点等因素,在东南面以八景镇为龙头,扶持发展八景、独城、新街等工业重镇,建设工业型城镇;在西南面以灰埠镇为重点,辐射带动发展相城、建山、田南等资源开发型城镇;北面以华林寨——上游湖省级风景区开发为重点,建设伍桥、村前等旅游型城镇;西面以石脑镇为重点,发展杨圩、龙潭等商贸型城镇;东面以大城开发区为重点,带动发展大城等生态休闲型城镇;城郊以黄沙、上湖、荷岭、石脑、祥符等为重点,建设城郊型乡镇,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县城—县域副中心—重点镇为主体的梯次结构,促进农民进城入镇创业发展,加快农民转移步伐。三是农业产业化推动。围绕“牛、车、花、菜、林”五大农业主导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每个新农村基本上都发展了1—2个支柱产业。
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统分结合。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规划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立足于发展现状,又要考虑到发展趋势,突出前瞻性、系统性、长远性。实践中,高安市力求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远近结合。既立足当前,确定近期计划,又着眼长远,抓好远期规划,坚持近期的操作性和远期的指导性相统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高安市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和计划:第一步近期目标,到2010年,把全市20%的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二步中期目标,到2020年,把全市60%左右的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三步远期目标,再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全市3583个村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示范村建设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二是动静结合。所谓“动静结合”,就是充分考虑到今后农村人口、布局的发展趋势。从农村发展的走势看,农村人口逐步减少是必然规律,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必然趋势,农村相对集中居住是发展方向。在新农村规划中,高安市既立足于以村庄为单位开展规划,又打破村庄界限实施规划,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的原则,调整村庄布局,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发展中心村,建设示范村,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居住点布局。三是统分结合。“统”体现在制定总体规划和目标上,要求所有村庄规划达到“房屋有序、道路相连、排水通畅、人畜分居、文明整洁”的总体要求。“分”主要包括“三个分”,即分村规划,对交通便利、干群关系好、群众呼声高、经济基础好的优先搞规划,对没有搞规划的地方,一律停止审批农村建房用地;分层负责,针对专业规划技术人员少、规划经费较高的现实,对属城区包括城镇规划区内的村庄,由市建设管理部门组织规划,属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重点市道附近的村庄,以及旅游线路和风景区内的村由市主管部门培训的乡镇设计员规划设计并报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审定,其它的由乡镇组织规划设计,报市主管部门备案;分步实施,要求所有的村庄规划,根据总体目标,明确进度要求,落实建设责任,分步扎实推进。
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是关键。建设实践中,着力整合各方资源,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破解资金瓶颈难题。一是政府引导投入。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于政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政府来讲,政府投入只能立足于前期启动、“抛砖引玉”上。对新农村建设启动所需资金和水、电、路等大宗基础设施建设,由市财政和乡镇投入为主;对基本农田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公路项目建设等,政府通过向上争项目资金、配套补助等方式,加快建设步伐;对村庄规划建设经费、项目申请审批费用等,高安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对全市文明村镇示范点涉农资金、项目收费减免等政策的有关规定》,督促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扶持力度。二是群众主体投入。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核心,对私房拆迁和建设、清沟排水、清除障碍和垃圾、改水、改厕,部分道路整修、水电路讯,及产业结构调整、支柱产业培育等,以农民投资投入为主体,政府统一制定标准规划并督促实施,本着先做先补、大做大补的办法,给予一定的补助。三是社会参与投入。注重发挥高安在外知名人士、民营企业家较多的优势,引导他们回乡创业,或解囊相助;结合招商引资工作,盘活土地资本,吸引客商投资新农村,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村庄规划,把路旁、湖旁、林旁等较好地段的宅基地置换出来进行市场运作,采取公开竞价招标的方式,向社会筹集部分建设资金。
科学选点、因村制宜、量力而行。
农村各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生活习俗、发展水平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不可能“千篇一律”、“千村一面”。一是科学选点。在选择示范点建设上,遵循“五个优先”原则,即交通便利的地方优先,经济基础较好、群众富裕度较高的地方优先,干群关系较好的地方优先,人口较少、拆迁工作量较小的地方优先,群众呼声较高的地方优先。二是因村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山区村依山就势建设“农家山庄式”新村,平原村、半山区村,与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相结合,建设“田园风光式”新村,旅游景区建设“休闲观光”新村,城镇周边村庄建设“精品小区”或“农村公寓”。模式主要是三种,第一种是旧村改造型,对原来规划建设基础较好的村庄,保留原有的风貌和基本特征,主要完善基础设施,尽量避免大拆大建。第二种是新村建设型,对易涝易淹的村庄、地质灾害区的村庄,进行重新规划、异地建设。第三种是边拆边建型,结合落实“一户一宅”制度,要求农民建新房拆旧房,按照规划逐步建设新农村。三是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克服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立足实际分步实施。
农民知识化、管理民主化、农村文明化。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高安市注重“软”、“硬”兼施,协调推进,主要抓好了“三化”工程。一是农民知识化。按照“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推行“政府埋单、部门协作、按需培训、有序转移”的运行机制,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整合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阳光工程”、组织村建部门的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科协“科普示范”工程等部门培训资源,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支柱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关键技术和家政、餐饮、建筑、修理等适合农民就业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管理民主化。充分发挥农村老党员、老干部、退伍老军人、老教师、老劳模“五老”人员作用,同时要求所有示范村都要成立农村社区管理协会,下设公共设施建设、公共卫生、民事调解、社会救助等小组,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公共事业建设管理制度、环境卫生责任机制及日常巡查等长效管理机制。三是农村文明化。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高安市积极适应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创新文明创建载体,经常性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编印广发了《高安市创建文明村镇“四字”歌》、《新农村村民“十劝歌”》,广泛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五好文明家庭”、“十佳文明村”等创建活动,特别是把创评“文明信用农户”与小额信贷相挂钩,评上“文明信用农户”的农民贷款无需担保,凭证书可以直接到农村信用社贷款1—5万元,贷款利率在现执行利率的基础上优惠10—20%,目前全市已发放信贷资金9302万元,大大激发了农民参与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在新农村中掀起了讲文明、去陋习、学科学、展新貌的良好风尚。
上一篇:短信
下一篇:深港澳汽车展点燃夏日激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