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视域下当代高校德育平台构建研究
摘 要:传统艺术非常善于利用艺术本身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扬善抑恶,实现人们道德修养的完善,并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达到传播道德的审美追求的目的。文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借鉴,分析了当代高校德育平台运用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现状,探讨了构建基于中华传统艺术传承与创变的德育平台的策略,最后阐述了将传统艺术教育纳入德育的制度与评价机制。
关键词:中华传统艺术;高校德育;教育平臺构建
一、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借鉴
中国优秀传统艺术通过绘画、诗歌、戏曲、舞蹈、民间雕刻、陶艺等各种艺术形式宣扬“仁义礼智信”等精神和“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并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和价值追求,处处体现着先民们的处世哲学。这些先民们留下的丰富的精神资源对于当代的高校学生的德育无疑能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1.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传统的思想美德、道德审美标准蕴含于传统的文化艺术中,如古建筑的木雕、砖雕、石雕题材受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多以情节化的人物、故事:如神话典故、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生活习俗等为题材,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育人们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清清白白做人的根本,也是人生的“八德”。
传统的戏曲,也通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朴素的价值观来劝诫人们与人为善,如著名的《铡美案》《窦娥冤》等。
中国传统绘画更是将道德教化功能体现得最为透彻、明晰,曹植曾在《画赞序》中提出这样的观点:“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斥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古人利用绘画的道德教化功能使人向善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中国古代的诗词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理想,《论语》第二章第二节:“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运用“思无邪”高度概括《诗经》的思想倾向,认为它们“无邪”,就是没有不正当的地方,即健康纯正,符合社会道德和礼仪规范。由此可见,中国传统艺术中蕴含着大量优秀的德育核心内容,是高校大学生德育取之不尽的源泉。
2.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中传承德育的方式方法
传统艺术非常善于利用艺术本身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扬善抑恶,实现人们道德修养的完善,并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达到传播道德的审美追求的目的。
传统绘画艺术就经常利用点线面等艺术语言通过描写物象规律来达到“明劝戒,著升沉……”(《古画品录》南齐画家谢赫)的目的。清朝画家、书画理论家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论述:“古画图意在劝诫,故美恶之状毕彰,危坦之景动色也。后世惟供珍玩,古格渐亡。 ”这些都说明了绘画作品所蕴含的道德教化功能。
中国文人画家还非常喜欢借山川树木抒发自己的情怀及审美理想、道德追求。五代荆浩的《笔法记》中曾写道:“子既好写云林山水,须明物象之源。夫木之生,为受其性。松之生也,枉而不曲遇,如密如疎,匪青匪翠,从微自直,萌心不低。势既独高,枝低复偃,倒挂未坠于地下,分层似迭于林间,如君子之德风也。”强调画山水树木要懂得物象的规律,画松就要画出它的气韵:弯而不折,叶子疏密相间,色泽青翠欲滴,气质刚直不阿,有君子的风范。画家画山川树木并不仅仅是画它们的形貌,而是情景交融,以情入画、以理入画。
梅、兰、竹、菊“四君子”也是中国画家非常喜欢的题材,因为喜欢梅的高洁傲岸、兰的幽雅空灵、竹的虚心有节、菊的临霜傲雪,所以画家将自己的道德理想、人生抱负寓于其中,成为自己追求的一种精神品格和人格境界。当然这些绘画作品中的道德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 欣赏者也能通过这些作品中画家传递出的信息提升自我道德及审美修养。
当今中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即可借鉴这种传统艺术的“潜移默化、寓教于乐”教育方式使学校无论从课堂上还是校园环境形成一个具有道德正能量的空间,形成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当代高校德育平台运用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现状
1.高校德育课程的开设相对僵化,缺乏新意
当代高校的德育平台大多还是以开设一些德育理论课程为主,课堂性质封闭,使学生对纯理论的课程缺乏热情并产生厌倦感,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对德育课程的学习产生逆反情绪。学生往往上这种课时消极应对,不是看手机就是做其他作业,教师对此也很无奈,最后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自说自话,学生在台下自娱自乐。基本上没有起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形成了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刻板印象。
2.传统艺术课程和德育的有机融合不够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有许多值得当代高校德育借鉴的方式方法,再加上中国传统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艺术的精华融于当代高校的德育中,对当代高校的德育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效果。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德育很少利用传统艺术这个精神宝库,传统艺术课程同德育的有机融合十分缺乏。
3.以传统艺术实践为主题的德育活动较少
传统的艺术实践活动,如对优秀中国画的临摹、鉴赏,针对中华古诗词的竞赛活动,对传统戏曲的演绎,都能够让大学生感受传统艺术的韵味和魅力,激发强烈的社会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起到很好的传承文化、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观的形成的作用。但是反观当代高校在校园开展以传统优秀艺术传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较少,更不论在艺术实践活动中融入德育的内容。所以,中华传统艺术这个取之不尽的宝库并没被高校德育平台有效利用,没有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在德育方面的价值。
综上所述,高校的德育如果能充分利用好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宝库,将传统艺术融入当今高校德育平台,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在高校构建基于中华传统艺术传承与创变的德育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三、构建基于中华传统艺术传承与创变的德育平台策略
1.“赏”
在高校开设中国传统艺术鉴赏课,通过鉴赏中国传统艺术,让学生了解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并从中吸取其精华。艺术的特点是以情感人,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以理服人,所以通過艺术鉴赏这种情景交融、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德育是学生易于接受和喜欢的。
2.“融”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来临,我国在社会、市场、经济以及国际地位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其价值观也和西方思想价值观、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激烈碰撞,由此带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的日益多元化和复杂性,给当今的德育也带来了新的课题,将德育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就很好地解决了“德育从何处入手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这个课题。高校德育离开优秀的传统文化很难获得持续性发展。由此,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德育中,不论从教育的手段还是教育的目的来说都是一种良好的方式。
3.“创”
(1)举办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讲座,开展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文化沙龙等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真正地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并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践行。
(2)创建网络教育平台,开拓高校德育渠道,将传统艺术融于网络教育平台,在高校的网络平台中开设中华传统优秀艺术的系列课程,在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传统艺术的课程,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
4.“修”
加强教师传统艺术修养,并将传统文化融入辅导员、班主任的队伍培养建设当中,打造一支掌握传统文化十分娴熟并且善于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教育的德育师资队伍。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大学生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增强传统艺术教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其次,要全面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认识到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传统艺术和德育的融合奠定知识基础;最后,要自觉将传统艺术与德育相结合,努力挖掘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在大学生德育中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5.“承”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传统艺术热与文化回归的需要,要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只有建立在民族自尊心基础上的批判与继承、借鉴与改造、摒弃与创新,用科学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在德育方面的当代价值。
四、将传统艺术教育纳入德育的制度与评价机制
完善而有力的制度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要想做好传统艺术对高校德育的有效渗透,高校也必须建立德育制度与评价机制,规范化德育平台,将传统艺术在德育中的比重加强。可在德育评价体系中规定传统艺术教育的课程数量、种类、模式等,并可在学校固定开设艺术沙龙、传统文化艺术节、艺术竞赛、艺术展等,并加入奖励机制,再结合听课评审和学生问卷评审相结合的评估机制,使艺术渗透与德育呈现出积极性、创造性、灵活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樊 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20).
[2]孙永利,郜 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策略[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12).
[3]蒋均时,陈慧斌.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艺术渗透[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秦 丽.传统绘画艺术在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中的渗入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版),2015(11):277-278.
[5]李齐建.传统艺德对艺术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意义和作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