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的数学问题
古时候,文人们喜欢用对联来吟物喻事。其中,也不乏以联为谜,猜人的岁数。这样的对联, 巧妙别致,耐人寻味。现介绍三例, 供大家学习、参考。
对联谜㈠:
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
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此联对仗工整,巧妙为谜。据传, 北宋时有一位读书人名叫梁灏, 直到高龄才考中进士,而且又被皇上钦点为状元。他为了感谢皇上浩荡恩典,自书了上面这副对联, 悬挂于状元府。联中引用了两则典故: 汉朝人伏生90岁才得以显露才华, 名满天下;姜太公到80岁才遇上明主周文王, 拜为宰相。与太公、伏生相比,自已还不算老, 还能报效国家。同时, 联中还暗示了自己的岁数。
你能猜出当年的梁灏多大岁数吗?其实,要猜出这位读书人的岁数并不难。上联由“少伏生八岁”可知, 他是90一8=82(岁);再由下联“多太公二年” 可知,他是 80+2=82(岁)。故, 当年的梁灏是82岁。
对联谜㈡:
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相传,乾隆皇帝为彰显文治武功、盛世太平,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其中, 有一位年纪最大的老寿星把自已的岁数悄悄地吿诉了皇上。乾隆非常高兴, 便出了此上联,命与会的官员和寿星们对出下联, 猜出这位老寿星的岁数。大学士纪晓岚文思敏捷, 略加思索,便吟出了下联,然后又说出了这位老寿星的岁数。乾隆皇帝听了,高兴地大笑起来。这副对联包含了一道多步计算的问题。
上联中的“花甲”指的是60岁,“重开”就是两个60岁;“三七岁月”就是7×3 = 21岁, 共60×2 + 7×3 = 141 岁。下联中的“古稀”指的是70岁,“双庆”就是两个70岁;“多一度春秋” 就是多1岁, 共70×2 + 1 = 141岁。故, 这位老寿星的岁数是141岁。
对联谜㈢:
花甲一周尚余半百岁月
古稀双庆犹欠三十春秋
传说, 有一天,苏东坡去金山寺给诗僧老友佛印禅师祝寿。席间, 即兴为佛印禅师写了这副对联。
上联的“花甲一周”指经历了一个60岁,“半百”指50岁, 也就是60 + 50 =110 岁;下联中的“古稀双庆”指两个70岁,“犹欠”是指还差的意思, 即还差30岁, 也就是70×2一30 = 110岁。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项瑰宝。不少对联与数学结缘,成为佳联妙对。我们在欣赏这些对联时,既提高了文学修养,又感受到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