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对联络口译实践的影响
【摘要】目的论对翻译的解释带有“交际性”的含义,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行为涉及跨文化、跨语言转换的信息传递过程(Manttari,1997),具有跨文化交际的特征。因此译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仅要有良好的双语能力,还要熟悉双方的文化、思维、习俗等差异。
【关键词】目的论 联络口译 跨文化交际
一、目的论与翻译
近几十年来,西方的翻译理论与语言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口译亦受到很大影响。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是指翻译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也是受特定背景影响的有目的的活动,因此翻译的方法和策略要由译文要达到的目的或功能决定。比如,广告翻译要求脍炙人口,法律翻译要求准确真实,文学翻译要求体现原文的艺术性。
二、目的论的三原则
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不同的文本类型,由于文本的功能差异,译者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译文受众认为其接受的信息符合自己的环境时,才会接受该信息,只有这样信息的传递才是成功的。目的论认为,译文应具备“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被受众理解且在译文的环境中具有意义。此外,原文和译文之间有“语际连贯”的特性,就是是忠实于原文。目的论认为,译文是对原文最大程度的模仿,而这是由译文目的和译者的理解决定的。当忠实性原则与连贯性原则产生冲突时,放弃忠实性原则而选择连贯性原则,译文是否要忠实原则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语内连贯标准。因此,“翻译合适”成为翻译的标准,即译文要符合翻译目的的要求,完成其在译语语境和文化中的交际功能。
三、目的论对联络口译的影响
“联络口译”是指发生在社区、医院、学校、法庭、警局、旅游景点、公司企业、生产或建筑工地、政府服务部门、媒体机构、训练或比赛场馆等场合,由译员在现场或通过远程技术,主要以交替传译(有时采用耳语翻译)的方式所进行的口译(任文,2009)。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是语言的转换者,又是文化的沟通者,还是活动的协调者。在联络陪同口译过程中,译员除了“翻译”以外,还要进行解释说明、信息把关、干预调停和协调帮助等,需要发挥更多样的人际功能。比如,笔者曾在东盟博览会担任印度尼西亚记者团的联络口译员,记者团中有几位穆斯林。记者入住的酒店提供自助餐,他们认为只要不拿取肉食就可以。但他们不了解,穆斯林爱吃牛羊肉,且一般不与非穆斯林同桌用餐。因此,笔者建议给穆斯林记者单独包间,且为他们单独提供牛羊肉和蔬菜。
此外,口译具有面对面交际的特征,因此在口译过程中,译员要仔细观察发言人的非语言行为,如表情、语气、身体动作等,并且分析其文化属性,从而更好地了解其想表达的含义,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疏忽。
目的论关注翻译的目的,所采取的方法都是为了实现翻译的目的,这使得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实践性和适应性较强。联络口译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性质,目的是实现不同文化直接的交流和理解,这使得口译员要从这一目的出发,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交际促进者和协调者。因此,译员要充当文化媒介,充分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思维和价值观的差异,主动协调双方的沟通,消除文化误解和歧义。
根据目的论的连贯原则,联络口译员要考虑译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环境,将受众的理解作为选择翻译策略的目的和根据。比如,联络口译中常会出现的“词汇不对应”现象,尤其是一些文化负载词汇,包括成语、谚语、诗句等。译员在口译表达时,不能直译,而是要考虑受众的文化接受力,选择合适的词汇。如“亚洲四小龙”通常译为“Four Asian Tigers”,而不是dragons。因为在西方文化里,dragon是一种邪恶的动物,而“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强盛和高贵。为了使西方人更容易接受,在中译英时将“龙”译为“tiger”。
中西方在问候寒暄等社交领域存在思维差异。比如,接机时中国人常常客气地说:您远道而来辛苦了。如果缺乏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直接翻译成:You must be tired,不仅起不到问候的作用,反而使对方觉得很不礼貌。另外,在宴请时,中国人想表现自己对客人的热情和尊重,常喜欢说:“多吃点”。如果译成:“eat more”,西方人就会觉得莫名其妙,好像对方在干涉自己吃饭的自由。此时,译员要避免直译造成的误解,译为“Help yourself”更合适。
此外,译员要以交际为目的,根据联络口译本身的特点,发挥主动性,主动协调双方的沟通交流,避免冲突的发生,推动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交流双方的语言和行为各有目的,这就使得译员很难做到绝对中立。比如,在某个交际事件中,如果讲话人因为一时愤怒或冲动,用词不当,语气激愤,这时候译员就不能“唯命是从”,因此此时“忠实翻译”会让听话人“面子受损”,场面尴尬,甚至导致交际失败。此时译员应该对不当言辞进行适当改造,对愤怒语气进行适当弱化,使之容易为听者接受。这就表现出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具有主体性。
综上所述,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可以对联络口译员选择适当的口译策略进行指导。目的论以译文为导向,要求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译文目的,从而使译文更具有实践性和适应性。此外,目的论还要求考虑交际中的文化因素,使得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当跨文化交际的媒介,尽量消除文化障碍。
参考文献:
[1]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 (3):47-49.
[2]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