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苦练民族乐器
刘北茂/述 育辉/执笔
天华自1915年秋至1922年间,在母校任音乐教师达7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对自己的进修与提高亦分秒必争,持之以恒。从1917年至1920年(20—25岁),天华对一些主要的民族乐器都进行了系统而卓有成效的学习。他拜师求艺主要是利用假期来进行的。在平时,他忙着教学,又要省吃俭用地积下一点钱,准备请到老师后交学费。因此每到寒、暑假他都要紧张地突击学习一两件民族乐器,从不会到会,仅仅在一两个月内就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论者辄谓中国乐器要比西洋乐器技术简单而易学,不像钢琴和小提琴那样难以精熟。这种说法未必全面,但天华为学的勇敢和毅力竟那样地惊人,他所取得的成就自然是硕果累累、出类拔萃的了。在这方面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事迹,现仅举一二,便可窥见一斑:在母校任教时,某一个炎热的夏夜,天华的一个爱好音乐的学生吴伯超去找他,当走到宿舍时,只闻悠扬的二胡声,却不见拉二胡的人,吴便循声找去,才发现他的天华老师为躲避蚊虫叮咬,而端坐在蚊帐里拉琴呢。吴十分感动,从此发奋学习音乐。还有一年暑假天华回到江阴家里,他不顾天气的酷热和一个学期工作的劳累,更加紧了练琴,从不间断。记得有一次天华的好友季树型来访,家人便告诉来客去厨房找他;当季见到天华正汗流浃背地对着灶膛弹琵琶时,好生奇怪。原来天华背上生了一个疖子,非常刺痒,为了省去挠痒的时间,才借灶膛余火的热来解痒,这样就可腾出手来苦练他的琵琶了。二兄天华在暑假期间日夜不停地学习和练习乐器,竟至废寝忘食,白天不怕天气热,夜晚不顾蚊虫咬,一直练琴到深夜,我们很少看他扇扇子,更没见他在院中乘过凉,而总是手不停挥地拉二胡或弹琵琶,有时他按品的左臂酸疼得都难以动弹,以致睡觉时翻起身来都要用另一只手臂来帮忙。他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平时受着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整段的时间去系统、全面地学习,所以一到暑期他必须争分夺秒,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突击速成,然后再去慢慢琢磨、提炼和加工。
在旧社会,“师事他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这些老师多半比较保守,有的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往往不轻易将自己的拿手绝技毫无保留地教给别人。例如,天华曾经从江阴乡下三甲里请来一位民间艺人学习琵琶,他教的乐曲主要就是一首描述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之战的《霸王卸甲》。这位艺人非常保守,弹得也有些呆板,他看到天华学得非常快,且弹奏得比他要生动得多,把楚霸王项羽失败的悲壮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十分惊奇地说:“怎么我们要搞一辈子的东西,你一下子就学会了,弹得又那么有力道,像你这样学法,我就没有什么可以教你了。”实际上他还保留了一些拿手的技巧。当时一般民间艺人都不备有现成的乐谱,学生上课时只好随时即兴加花变奏,往往各次听写的同一乐曲出入很大,使人不得要领。当时有些旧派国乐家虽也备有传统的古曲乐谱,但演奏的要求记载不详。而且他们的演奏大都偏重于技巧,对于感情的表达则比较平淡,全靠学习者去细心揣摩,然后再去提炼加工,方能收到动人的效果。
1917年二兄天华在无锡荡口工商中学兼课时,又遇见了在那里任教的周少梅先生。当时有“周少梅三把头胡琴”之誉,其意是指他用上、中、下三个把位变换演奏,这与当时一般拉奏民歌小调的艺人仅会使用上把位相比,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天华再逢国乐圣手,当即又拜他为师,并于当年暑假把这位比他大十岁的老师请到江阴家中,恭恭敬敬地向他系统地学习了二胡和琵琶的传统演奏技法,从而掌握了许多民间与古典乐曲。二兄学习快亦使周少梅先生非常吃惊,他也说:“像你进步这样快,我会的东西要不了多久就全被你学去了,我还有什么可教呢?”后来周少梅觉得实在没有什么可教了,只好听天华练练琴,挑挑毛病,有时还借故回避一下,但很快聘期到了,天华的学习也告一段落。二兄前后两次从师周少梅先生学习二胡、琵琶,这对他以后的创作和演奏很有帮助,为此天华一直念念不忘。
1918年夏,二兄天华又师从沈肇州学习琵琶。沈(1858—1930)系当时江苏海门地区的琵琶大师,号绍周,名其昌,字肇州。曾任南通师范、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乐指导,在国内颇负盛名。沈肇州先生当时已年逾花甲,但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他的功底扎实,修养深厚,既能演奏豪放雄壮的“武曲”,也能演奏缠绵抒情的“文曲”,掌握的曲目十分广泛,而且富有教学经验,为人和蔼热情,这是当时一般琵琶演奏家难以比拟的。他看到才二十出头的天华在音乐上有如此抱负,又能身体力行、发奋学习,心中不免吃惊,觉得人才难得,所以很乐于将自己的演奏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位弟子。沈先生的悉心传授,加上天华虚心聆教,经过短短的一个暑假的拼搏,他就把这位老师擅长的东西大部分掌握了。
二兄天华不仅很好地掌握了二胡与琵琶的演奏与教学,他对中国古代乐律也深有研究,为了了解已广泛流传三千来年的古琴的演奏技法,以追溯中国乐器的渊源,探究历代乐器的演变规律,从中汲取精华,以便再用来“改进国乐”,他不惜克服一切困难,于1920年夏至河南开封,从师学习古琴。为此他事先做了长期准备,省吃俭用地积下了一笔钱,才得以成行。天华在开封学习了一个暑假,因该地皮肤病流行,他竟传染上了癣疥,只得负病而归。1922年二兄又应河南师范学校之聘,再次赴豫,在该校举办的暑期讲习班讲授“国乐”课程。可惜他在河南讲学期间没有留下什么记载,当时的详情就不得而知了。
天华学习古琴是很有收获的,我们可以在他以后创作的琵琶作品中发现他学习古琴时所受到的影响,特别是《虚籁》一曲模拟出古琴演奏中散、泛、按的音色变幻,乐曲风格清丽、幽邃,寄托深远,颇得古琴之神韵。在中国弹拨乐器中,琵琶的历史要比古琴短些,它的弹奏技法有一部分是由古琴上演奏变来的。天华刻苦学习古琴,经过一番融会贯通的消化过程,又把其中一些可借鉴的弹奏方法创造性地在琵琶弹奏中体现出来,使琵琶的演奏效果更为完美、细腻而又韵味深长。天华这样勤学苦练,锲而不舍,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学,而且更为了日后能“改进国乐”,以挽救垂危的“国乐”,并使之发扬光大,这是他终身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
上一篇:冰块变乐器挪威音乐家乐此不疲
下一篇:探索暹罗音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