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始皇功过”案例
一、案例背景
我曾经面向南京市玄武区全体历史教师开设一节公开课,课题是“伐无道,诛暴秦”。本课内容在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重点课。上承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下启民富国强的西汉王朝,在教学内容中起衔接作用。教材讲述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陈胜和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的首创精神鼓舞后世;第二阶段是项羽和刘邦的起义,最终推翻秦朝统治,取得革命的胜利。本课的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了解,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学生能较轻松掌握,教学难点也较易突破。作为一节公开课,本课容量不大。既能让听课的老师有一定的收获,又要在上课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在教学上有亮点,而且还要兼顾到课堂容量的饱满。怎么做呢?
二、解决问题
在备课组老师的帮助之下,我决定将“评价秦始皇”放置本课的教学环节之中。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教学需要。历史人物评价历来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它与历史课所承担的提高社会意识、普及道德观念的任务是一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活动建议”中明确提出设计表格,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涉及评价古代历史人物。南京市中考历史考纲中也明确要求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评价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秦始皇是初中学生历史课上遇到的第一位要求评价的重量级历史人物,通过对他的评价,要让学生掌握到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和原则,对以后的历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个原因是学生有能力评价。学生在课外通过书籍、影视作品了解了被艺术加工过的秦始皇,对他有一定的认识。历史课上在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中相对客观地学习了他完成大一统的功绩,以及他为维护王朝统一而采取的多项影响深远的措施,本课则学习他实施暴政的具体表现和暴政的结果。就课程设置而言,是比较完整地学习了有关秦始皇的主要史实,历史课内外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具备了对秦始皇进行分析与评价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实录
简单小结过“伐无道,诛暴秦”的教学内容后。
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秦始皇。
学生:还有秦二世、赵高。
教师:这其中一位重要人物是我们在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中重点学习的,他是谁?
学生:秦始皇。
教师:通过两课的学习,同学们来讲一讲教材中写到的他做了哪些事?
学生:他统一文字,度量衡。
学生:他结束六国的分裂,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
学生:称皇帝,建立一套完整的统治国家的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还有呢?
学生:每年驱使三百万的民工服徭役,为自己修筑大型的宫殿和陵墓,破坏生产。
学生:强迫秦朝百姓交纳很重的税。
学生:刑法很残酷。
学生:他还下令修长城,防御匈奴,在南方修筑灵渠。
(教师将同学们回答的关键性短语展示在课件上)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很全面。秦始皇有些行为得到人民的支持,有些措施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民族发展。他的哪些措施属于此范畴呢?
学生:有利于百姓、促进历史发展的是结束六国的分裂,完成中国第一次统一,百姓不再受连年战乱之苦,不再流离失所。
教师:这位同学讲得不错。
学生:他统一文字,有利于中国文化流传,统一度量衡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学生:他让部将击退匈奴后修长城,有利于保护国内人民不受侵犯,财产不受损失。他将内地人民迁到岭南地区,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修建灵渠,有利于人民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的传播。
教师:老师要补充一点,他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统一有重要作用。
教师:而秦始皇的某些做法是人民痛恨的,大家能再说一说吗?
学生:焚书坑儒,思想专制,摧残文化。
学生:徭役赋税重,百姓苦不堪言。
学生:刑法太严厉残酷,太不人道。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顺应发展趋势、有利国家和人民的作为就是“功”,反之,就是“过”。那我们应当怎样评价“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呢?
学生:他做了许多的好事,也做了很多的坏事。
学生:他对我国历史发展有贡献,但同时也有过错。
教师:两位同学是怎样得出结论的呢?
学生:根据刚刚归纳的知识。(课件上,属于“功”的知识点被红色方框逐点圈出,属于“过”的知识点被绿色方框逐点圈出。加深学生的分类印象。)
教师:我们师生一起归纳的知识就是有关秦始皇这一人物的事实,从中我们得知:评价历史人物应当依据历史事实,这叫“论从史出”,是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方法。(板书“论从史出”)
教师:同学们在评价秦始皇时没有一边倒,而是从“功过”两个角度分别评价,辩证的一分为二地讨论,这非常好。因为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原则。(板书“一分为二”)纵观秦始皇一生所作所为,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但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这种“论从史出,一分为二”的方法也适合我们分析今后要学到的汉武帝、唐太宗等重要历史人物。
四、教后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正确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历史课堂中体现情感教育的途径。通过对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评价,在老师的指导和强化方法之下,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真实的行为客观地评述其是非功过,决不能空穴来风主观臆断。也就是说在占有一定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这需要老师和学生保证做到两点。首先,必须全面准确把握人物的历史活动;其次,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防止以偏概全。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历史人物是复杂的,历史活动是丰富多样的,对历史的作用不是单纯的。因此,除了在历史教材提供的资料外,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对历史人物进行多方面认识,丰富历史人物形象,有助于对其进行全面评价。这样做对学生客观正确认识事物,全面评价人物,大有益处。
1.不足之处
因担心自己不能很好指导多元价值观的人物评价,所以就《中国教育报》发表的由周建定老师所引发“秦始皇修长城的对与错”讨论,我没有拿到我的课堂上讨论,但我意识到这样的讨论对于历史老师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应该是一个历史教师不停追求的目标。这也是当前历史课程改革中,我们在发动学生独立思考时,教师自己理论思维的不足、史学功底的浅薄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2.困惑
(1)多元评价的价值观
时代的进步给了后人的多种价值观解读历史人物的机会,评价的多元化趋势是对人的尊重,是对人性复杂的认同,是人文思想的体现,但如果教师引导不到位,会不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呢?是不是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他们多元思考,又要体现教师主流价值观的指引作用呢?
(2)不同时期评价的差异性
本课师生一起评价的历史人物是秦始皇,这是历史上相当有争议的人物,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立场对他的评价不一样,那今天评价他的时候要不要体现阶级立场呢?“一分为二”的评价方法是不是运用到四海皆准呢?这方法可以评价帝王,能用来评价岳飞抗金、评价文天祥抗元吗?
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魅力也就在于它本身有着无穷无尽的问题。我想,通过历史教学,向学生展示这一魅力,引导学生向历史问题的深处一步步探索,鼓励他们探索的勇气、教给他们探索的方法、引发他们去思考问题,历史教育便成功了一大半了。这是我一直的追求。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弘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