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带头树立并坚守法治信仰
【摘 要】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治国的同时也要治党。只有让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树立并坚守法治信仰,才能更好地维护法律的权威和法治精神。
【关键词】党员干部;法治;信仰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民间有语“信则有,不信则无”,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树立全社会的法治信仰已成为当务之急。“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广大的党员干部应该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头树立起法治信仰,维护法律的权威和法治精神。
实现共产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而法治信仰与政治信仰密不可分,只有坚守住法治信仰,才是真正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法律不是抽象的政治语言,它有着诸多具体的规范条文。透过写作的文风、说话的口风、办事的作风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习惯都可以体现出一个干部是否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法治思维。法治信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从党员干部的思想深处转变观念,从行为点滴累积素养。
一、严格自我约束,强化身份意识
党员干部既是普通公民,又是负有特殊政治使命的执政党组织成员,特殊的政治身份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心中必须落下的印记。只有铭记并强化这种印记,才能更加自觉地严格自我要求,才能让法治信仰更早地在自己身上落地生根。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老百姓看的是干部”。如果党员干部知法执法却不守法,就会使党和政府失去民心,使法律威信消失殆尽。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法律法规的遵守,对法治信仰的坚守,党员干部都应该比普通群众做得更好,并在身份意识的潜移默化下,带头学法懂法用法,加强自我法律素养的提升,无论是对工作还是生活,不仅要口头上讲法,实践中也要遵法,心里面更要信法。凡事之前多思考,以法治的标准来做出;问题之后多分析,用法治的途径来解决。
二、增强法治观念,培养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是法治社会的基石,是法治观念的内在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行,现代社会当中已经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与义务体现的就是契约关系。党员干部要彻底改变“高高在上”的姿态,弄清权力的来源与用途,在脑海中真正树立起契约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认同群众权利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进一步明白“信守承诺”、“为民服务”不仅仅是政治口号,更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要求,才能完全理解“公仆”二字的涵义,并在法治信仰的指引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
三、明晰是非曲直,树立规则意识
在一个法治社会,任何权力都是有边界的,任何事情都经过一定的程序而发生,并且受到规则的约束。遵守程序、尊重规则,这就是所谓的规则意识。但由于长期受“重结果、轻程序”观念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程序不过就是一种形式而已,甚至一些领导干部在做重大的决策事项时也不习惯按法律规定的过程操作,或是在程序问题上走过场敷衍了事,严重违背了法治精神。因为“公平是法治的生命线”,而“公平的实现本身是不够的。公平必须公开地、毫无疑问地在人们所能够看见的情况下实现。”程序的公开、公正,无疑是党员干部坚守法治信仰的一大原则。另一个方面,法治社会下的规则无论是禁止的还是可行的,都应该通过公开形式为所有人知晓,人们知晓后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式,这就是明规则的可预期性。相反,“潜规则”则是逆法治而行,尽管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目前我国社会很多领域并未彻底清除这个长久以来人治社会的余毒,但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有清晰的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在处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善于运用法治社会的明规则,拒绝人情社会的潜规则。
四、强化红线意识,善用底线思维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就是强调做人要有底线。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一个没有底线的人是相当可怕的,因为他会毫无原则的做出一切可能之事。当然不同的人,底线高低也会有所不同。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党纪国法就是从政做人的底线,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也是触碰不得的高压线。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作为党员干部,头脑里要有着清醒的“线”的概念,不断强化红线意识,时刻牢记“不逾越法纪的底线,不触碰法纪的高压线”。
五、摈弃工具主义,常怀敬畏之心
工具主义的法律观认为,法律的唯一价值是作为阶级统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这种观点使得很多人无法形成全面科学的法治观念,成为依法治国的一个重大思想误区。法治信仰不仅仅是要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对法治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崇尚。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敬”即严肃,认真;“畏”指谨慎,不懈怠。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神圣的态度,只有“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党员干部树立法治信仰,就要用严肃、神圣的态度对待党纪国法,并对其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崇尚感。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风清气正、积极健康的法治软环境。“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树立全国人民的法治信仰,群众是主体,党员是先锋,干部是关键。让广大的党员干部率先树立起并坚守住法治信仰,成为全社会道德的风向标,法治的指路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