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电影《赵氏孤儿》的故事流变
【摘要】电影《赵氏孤儿》的热播使得赵氏孤儿这一故事广受关注和认识。其实,赵氏孤儿这一故事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早在《左传》、《国语》中就有记载;汉代《史记》中更有详细记载;元代纪君祥以《史记》中该故事的记载为依据,创作了元杂剧——《赵氏孤儿》,将该故事正式搬上了舞台,使其广为流传;2011年,导演陈凯歌对传统《赵氏孤儿》故事表达方式进行重新架构,使得《赵氏孤儿》故事经历了又一场变化。
【关键词】《赵氏孤儿》;电影;故事流变
《赵氏孤儿》这一故事早在先秦时期已经表现出故事雏形,后在汉代司马迁的笔下将其赋予了文学传奇色彩,继而日趋盛行,并在随后在历史、文学、影视演绎中不断被重构、重解,展现出不同的文化表达,这可谓时代发展与文化变迁之必然。
一、《左传》、《史记》、元杂剧之《赵氏孤儿》
该故事最早源自《左传》,在“晋灵公不君”这一记载之中,并未针对该故事进行铺衍。《左传》只是对晋靈公荒淫、黑暗、残害忠臣进行了记载,最后为赵盾之弟赵穿所杀。赵氏孤儿这一故事只是作为铺衍所提到。在《史记》中,赵氏孤儿方有详细记载。在“赵世家”中,司马迁结合传说,将该故事赋予一定的文学与传奇色彩,使得故事情节更清晰,也成为赵氏孤儿事件之原型。在《史记》中,屠为报一己私仇,借弑杀晋灵公,擅自攻入赵家,将赵氏家族上下三百多口人杀死,赵朔之妻正值身孕,逃至宫中避难,并产下一子,屠派人大肆搜查,被赵朔之妻藏于裙带之间,幸而逃脱。为防屠再次进行搜查,保住赵家最后的血脉,赵门客程婴、公孙杵臼商议,由程婴假借告密,将赵孤被公孙杵臼藏匿之事告知屠,屠杀死公孙杵臼与孩子,而真实的赵孤被调换藏于深山之中,后程婴背负着一世骂名,将赵孤抚养成人,景公听从韩厥杀屠,程婴自杀以谢公孙杵臼,立赵氏后。在《史记》中,赵孤之事重点体现的是忠义之主题,弘扬了信诺与忍辱之义,是通过公孙杵臼、程婴等人物之行为展现,为保赵孤,公孙杵臼赴死而无惧,程婴背负一世骂名,如此忠义之士是司马迁所弘扬的精神范本,使其结合民间传闻所构筑的故事,并增加了很多文学、虚构内容。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该故事取材《史记》,但也有改变,进一步增强了赵家与屠岸贾间的矛盾,程婴由赵氏之门客,变成了一位民间医生,以牺牲亲儿保全了赵氏最后的血脉,并带其投至屠门下,被屠收为干儿子,待其长大之后,程婴利用连环画,告诉赵孤真相,并合力将屠杀死,终于报了血海深仇。在元杂剧中,搜孤与救孤行为瞬间得到了升华,甚至提升到忠奸相斗之高度,定位了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忠义之士之形象,而定位屠奸诈阴狠之奸佞权臣的形象。在元杂剧之中,纪君祥更关注忠、奸之较量,关注忠必定战胜奸之理想主义精神,颂扬了为义舍生之精神,也揭露了奸邪小人之阴毒,二者对比更显忠义。
二、电影《赵氏孤儿》
电影《赵氏孤儿》在现代语境下被陈导重新加以解读和定义,虽然取材于元杂剧,故事情节及人物构筑方面同元杂剧并无太大差异,但主题方面重构了这一故事。在电影之中,自《史记》中所描述的忠义观念逐步被弱化,也冲淡了元杂剧中的复仇意识,颠覆了传统舍生取义之忠士形象,展现更多的是人性之主题。电影中将程婴这一普通人物的形象深刻发掘出来,其“献子救孤”变成了阴差阳错,并非其心甘情愿献子,如此的不得已体现了程婴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将人性内心之冲突和折磨深刻展现了出来。将程婴塑造成为一个被命运所捉弄,无端卷入斗争却难以脱身,在家破人亡之时走向复仇的小人物形象。屠岸贾也并非十恶不赦,同时体现了其恶、善的双重性。电影中所描述的赵氏家族,权倾一时,不仅目无君王,连屠丧子也不放过,屠备受赵氏家族的排挤和侮辱,同时,他也渴望获得权力,当面对赵武之时,却流露了有别于奸恶的慈父一面,带赵武玩闹,在赵武身陷敌营之时掉头杀敌,虽多次可以杀死赵武,却始终未下手,如此矛盾的描述,真实地体现了人性冲突。
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对《赵氏孤儿》这一故事的阐述也在逐步变化和发展,并由颂扬的忠义精神,发展成为忠奸斗争,再发展到人性的冲突,在该故事流变之中,体现着时代思潮之影,并印上了历史发展的深刻烙印。
三、结束语
虽然,电影《赵氏孤儿》备受争议,但总体而言不乏成功之处,其从人性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直观展现了该故事人物的心理流变,打破了传统“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赋予了故事深刻的“人性”味道,对该故事同当代人价值观念相结合,进行了重新解读,大胆改编,为其他电影提供了珍贵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邹 红.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历史剧《赵氏孤儿》的改编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37-43.
[2] 刘丽文. 论人艺版话剧和电影《赵氏孤儿》对传统寓意的改写[J]. 艺术百家, 2013,(1):62-67.
[3] 焦素娥. 历史故事的现代演绎——电视剧《赵氏孤儿案》的叙事视角与艺术价值[J]. 中国电视, 2013,(9):53-55.
[4] 张春丽. 《赵氏孤儿》形态变迁下的主题流变及电影改编之得失[J].电影文学, 2013,(7):64-65.
上一篇:《录鬼簿》中剧曲家的“分期”研究
下一篇:妙手新缫五色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