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戏曲的历史源流
摘要: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文化,它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我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远在先秦时期就已萌芽,历经上千年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在宋代才正式形成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戏曲值得我们去探寻它的历史渊源,了解它漫长的历史进程,捕捉它的发展规律,从而增进对戏曲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让戏曲艺术得到革新和不断发展,让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戏曲艺术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关键词:中国;古代戏曲;历史源流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329-2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一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年),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戏曲就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清末学者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开始将“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与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国的戏曲种类繁多,达三百余种。中国戏曲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源远流长,展示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以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为线索,探寻戏曲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渊源,让我们对传统的戏曲艺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让戏曲艺术得以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一、戏曲艺术的萌芽
我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萌芽。它的发展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原始歌舞,如在古代典籍《尚书》《周礼》《吕氏春秋》等中,记载描述了先民模仿和表现狩猎、战争等活动而载歌载舞的场景。屈原的《九歌》之《湘君》《湘夫人》描写的恋爱故事,具有戏剧性因素,《少司命》中所述“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兮忘归”,令人流连忘返,史学家认为从这个可看出后世戏剧的萌芽。在先秦的诸多表演形态当中,“优”的活动被史学家颇为看重,“优”也称为“倡优”“俳优”,是专供贵族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由能歌善舞、滑稽调笑的男子充当。在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了春秋时楚国宫廷的“优孟衣冠”的表演,已具备了一些戏曲的因素。
汉代的百戏,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等,各种技艺同台演出、相互交流,对戏曲艺术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其中角抵戏《东海黄公》的演出尤为令人注意。
二、戏曲艺术的雏形
汉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发展起来的歌舞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代面》(又叫《大面》或《兰陵王入阵曲》)、《拨头》及《踏摇娘》,以说白、动作、歌舞等元素表演故事情节,向“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形式迈进和靠拢。唐代的参军戏是讽刺、滑稽性的歌舞表演,它继承了前代的歌舞戏等发展而来,亦是古代优戏的一种发展。在唐至五代,参军戏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了很多不同内容的剧目,参军戏一词也由一特定剧目转化为一剧种的名称。歌舞戏和参军戏不仅有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扮演角色,而且有歌唱、舞蹈、说白、化妆、服饰及简单的舞台装置与布景,具有了后世戏曲的某些特征,可以说是戏曲的雏形。
三、戏曲艺术的正式形成
我国的戏曲艺术正式形成在宋代,学者多数认为始于南宋的南戏,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始于北宋的杂剧。北宋的杂剧综合了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戏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兴起于北方。其表演结构相对完整,包括艳段(表演情节较简单的日常生活熟事)、正杂剧(表演较复杂的故事情节)、散段(又称“杂扮”,是临时加演的滑稽表演)三个部分;已形成了固定的角色行当,主要角色有副净、副末、装孤、装旦、末泥;宋杂剧音乐常采自歌舞大曲和民间曲调,与说白相间,不仅有歌唱,而且有乐器伴奏,演奏者叫“把色”,演奏的乐曲叫“断送”。宋杂剧剧本全部失传,只保存了剧目名称(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北宋后期至金的女真地区,流传的“院本”,和宋杂剧大体相同。
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且以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起源于浙江温州,又叫“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因产生在南方,为区别于北宋杂剧,所以称为“南戏”。原是在温州一带的民间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戏,后吸收了词调、唱赚、诸宫调、大曲及杂剧等因素,成为南宋时期影响较大的一种戏曲形式,南戏有剧本传世至今,从中可看出它是完全成熟了的戏曲形式。元中期以后,随着元杂剧的衰落,南戏得到重新发展,元末明初,南戏大盛,出现了“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等著名剧作,加上《琵琶记》,并称为五大传奇。
四、戏曲艺术的成熟
元代,元杂剧的出现,形成了我国戏曲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它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唱赚、诸宫调等发展起来的更为完善与成熟的戏曲艺术。形成了一整套严格体制,以“折”为单位,一本四折或五折,以一本演一个故事,有时剧情复杂,可增加本数。元杂剧由曲(歌唱部分)、宾白(语言部分)和科(动作表演部分)组成;已形成角色分工体系,有正末、正旦、净等主角,其他还有丑、孤等众多配角。其音乐有极其严格的规定,伴奏乐器丰富。元杂剧得到文人的重视与参与,发展较快,拥有众多剧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也出现许多著名演员如朱帘秀、天然秀等,有一大批优秀剧目,如《窦娥冤》《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等等,现存剧本多达160多本,参与创作可考者有120人左右,这使戏曲在元代形成了第一个高峰。
元代末期,北方杂剧衰落,南戏在流传中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曲牌体的戏曲体制叫传奇剧。传奇剧影响较大的声腔有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四大声腔,其中弋阳腔和昆山腔对后世影响较大。昆山腔经魏良辅等人的加工改进后,成为传奇剧最有代表性的声腔,在明嘉靖至清初产生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最著名的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从明代中叶至清前期,昆山腔达到相当成熟的境地,但到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落,由新的乱弹剧所取代。
乱弹剧的声腔最重要的是梆子腔,皮黄腔是乱弹剧重要的声腔之一。它总体结构如传奇剧,最大特点是创用了板腔体的音乐形式。
清代中期,北京是全国戏班荟萃的地方,1790年,乾隆诏令四大徽班进京,进京后徽班艺人与其他剧种(特别是汉剧)艺人进行交流并吸收各剧种及当地民间曲调,逐渐演变成了京剧,取代日渐衰落的昆曲,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其唱腔以皮黄腔为主,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初期重要的演员有称为“三鼎甲”的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三位著名老生,后又有谭鑫培、汪笑侬、余叔岩、周信芳等,更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名角,从清道光至民国初,拥有大量的剧目。在清代,以皮黄腔为主的京剧为代表的众多戏曲,使中国戏曲在历史上达到了最高峰。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聚了我们古人的智慧和心血,在广受文化多元化冲击的今天,如何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2]田可文编著.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颜长珂.中国戏曲文化[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4]麻文琦,谢雍君,宋波.中国戏曲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5.
作者简介:
付家露,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篇:南戏发生学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新世纪戏曲现代戏创作成就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