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发生学问题的研究
摘要:本文在“南戏”已有研究成果中,将重点从南戏的定名,产生年代,产生地及南戏的渊源问题等发生学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南戏;发生学问题;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081-01
一、南戏定名之研究
(一)历代有关南戏的名称有以下几种说法:1.温州杂剧,祝允明在《猥谈·歌曲》将之称为“温州杂剧”。2.永嘉杂剧,徐渭在《南词叙录》中将南戏《赵贞女》、《王魁》等称之为“永嘉杂剧”这是最早记载南戏这一称呼的文献。3.永嘉戏曲,刘埙《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中:“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4.戏文,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乃撰为戏文以广其事。”5.南戏文,元钟嗣成《录鬼簿》明钞本卷下“萧德祥”条:“又有南戏文。”《录鬼簿》又作:“南曲戏文”6.南戏,最早记载“南戏”名称的元代夏伯和《青楼集》:“龙楼景、丹墀秀……专工南戏。”7.南词,徐渭专论南戏的著作题名《南词叙录》。8.南曲,徐渭《南词叙录》:“南曲固是末技,然作者未易臻其妙。《琵琶》尚矣,其次则《玩江楼》…”9.传奇,宋张炎《山中白云词》:“赠韫玉传奇睢吴中子弟为第一,”10.院本,清姚燮《今乐考证》著录五以《琵琶》、《拜月》等列入“金元院本”。
(二)对于南戏这些不同名称的内涵和外延,研究者们也有着不同的理解: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南戏当出于南宋之戏文”;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认为戏文是后人对宋代旧杂剧的称呼。又说温州杂剧与南宋杂剧也“无甚相异”;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由温州杂剧发展成为南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与过程”;刘念慈《南戏新证》、金宁芬《南戏研究变迁》等认为:温州杂剧、戏文、南戏等,名称虽异,其实相同。只是因时、地的不同而有不同称谓罢了。
二、南戏产生年代和产生地问题
(一)南戏产生年代问题
1.祝允明《猥谈·歌曲》中认为南戏是在宣和到南渡的时候产生的。2.徐渭《南词叙录》中说到南戏是在宋光宗朝开始兴起的。3.综合祝、徐之说推论:叶德均认为祝、徐的记载“并不矛盾,只是侧重点不相同。”4.因对南戏名称概念的不统一而产生的说法: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祝允明就南戏的来源温州杂剧说,在‘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南戏就以温州杂剧的形式存在了,温州杂剧不断地吸收一些民间的元素,一直发展到南戏,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磨合,所以徐渭观点是比较接近实际的。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说“吾辈所知,但元季既有此种南戏耳。”但戏文即南戏,有明人何良俊记载为证:“金、元人呼北戏为杂剧,南戏为戏文。”
(二)南戏发生地问题
1.“一点论”。据祝、徐等记载,以及《赵贞女》、《王魁》、《张协状元》、《白兔记》等均温州人所作。钱南扬认为南戏发生的地点,毫无疑问应该在温州。2.“多点论”。刘念慈《南戏新证》中从实地对古老剧种的考察支持南戏发生多点论。王志毅《“南戏”是剧种名称吗?》认为:自元朝建立之后,南戏并不只在温州存在,南方的地方戏曲也成为“南戏”了。3.“源和流的问题”。孙崇涛《中国南戏研究之检讨》中认为南戏的产生地实质就是以温州为源头,分别向外发展,所以在福建、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及浙江别的地区的戏曲里也能找到南戏的影子,这是不冲突的。
三、南戏的渊源问题
(一)“北化为南”。明清不少学者、曲家认为:南戏产生在北曲杂剧之后,是由北曲杂剧衍变而来。如明沈德符《顾曲杂言》中认为:宋杂剧《西厢记》到元南戏《拜月亭》,实际上是南戏突破杂剧发展的结果。清毛奇龄《西河词话》:“至元末明初,改北曲为南曲。”
(二)“印度输入说”。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说:“戏文的体例与组织,完全是由印度输入的。”郑氏以戏文与印度戏曲的表演形式、表演角色、雅俗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两个剧种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时,郑氏并以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关于唐朝时我国的“秦王破阵乐”已传输到印度的记载,以及在温州附近的天台山国清寺有印度戏曲《梭康特拉》的梵文写本等等渊源,也说明中国与印度在唐朝就有文化及音乐方面的交流,从而进一步证明其“输入说”是正确的。
(三)“民间歌舞说”。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在解释“宋元南戏”这一条目时指出:南戏“萌芽于南方民间的‘村坊小曲’,初为歌舞小戏”。又释“南曲”条云:“最初是从浙江温州一带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四)“综合说”。张庚、郭汉城、刘再生、金宁芬等学者在其著作或论文中通过分析南戏的各种曲调和表演形式,以探讨南戏的渊源认为:南戏的根源是综合了民间歌谣、诗词乐曲、民间讲唱以及宋代杂剧等多种文艺形式而形成、发展、成熟的。
下一篇:论中国古代戏曲的历史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