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戏的艺术形态研究
摘要:聊斋戏的艺术形态是多样的,而且是在不断被豐富的s聊斋戏是以聊斋故事为题材,具有聊斋特色的戏剧、影视作品的统称。二百多年来分别以俚曲、杂剧、传奇、地方戏、电影、电视剧等不同艺术形态出现了大量的聊斋戏。聊斋戏成为一个统称,其具体的艺术形态有很大的差异,并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演化。
关键词:聊斋志异;聊斋戏;艺术形态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12(2011)02-0123-17
《聊斋志异》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众多奇异而又富有人情事理的鬼狐神怪故事,这些故事因其中众多充满玄幻色彩、个性鲜明而又富有魅力的人物,便自其成书以来被说唱、戏曲等多种艺术门类所看重,一再地被改编,被演出。聊斋戏的艺术形态是多样的,而且是在不断被豐富的。聊斋戏是以聊斋故事为题材,具有聊斋特色的戏剧、影视作品的统称,二百多年来分别以俚曲、杂剧、传奇、地方戏、电影、电视剧等不同艺术形态出现了大量的聊斋戏。聊斋戏成为一个统称,其具体的艺术形态有很大的差异,并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演化。
一、聊斋戏的界定
聊斋戏界定直接影响对聊斋戏形态的认识。目前,对于聊斋戏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对“聊斋戏”的界定,第二是对“聊斋味”的认识。“聊斋戏”的界定似乎在为聊斋戏的形态划定一个外围界限,“聊斋味”的认识又是为了给聊斋戏确定内在要求。
聊斋戏应该如何界定?因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往往有不同的界定方法。首先是对“戏”的认识,在研究聊斋戏时,研究者一般习惯地接受“戏”专指“戏曲”(传奇、杂剧、地方戏),甚至连“戏剧”都不全包括,这是狭义的界定;另外,还有一种广义的“戏”,不单指戏曲,也包括戏剧(虽然戏剧应包括戏曲、话剧,但人们习惯上把戏剧戏曲连在一起,戏曲与戏剧并列,戏曲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形式),更包括电影、电视剧(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聊斋游戏也已经在快速传播了),这样,聊斋戏就不仅仅是聊斋相关的戏曲作品。
其次是对于聊斋戏改编来源的认识,研究者一般都认为聊斋戏主要是来源于《聊斋志异》,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一些聊斋戏却不是直接改编自《聊斋志异》,而是改编自聊斋俚曲,或是改编自聊斋戏,甚至是聊斋故事与其他故事混合而成。如川剧《聂小倩》改编自川剧《白杨坟》与《飞云剑》,《望海楼》则是聊斋戏《游泾河》的续写,川剧《肉蒲团》则是小说《肉蒲团》和《聊斋志异?韦公子》故事情节混合编织。也有少部分剧目来自于清代传奇剧如《洞庭配》《游泾河》《金玉瓶》《胭脂判》《青梅配》等,清代文人创作的聊斋传奇,“为那一时蓬勃兴起的各地方剧种提供了新的剧目来源。在川剧现存聊斋戏剧目中,有部分剧目就能从清代传奇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也可以说清传奇聊斋戏是川剧聊斋戏的源头之一。”还有一些剧目是从其他戏曲剧种移植而来,如《荷花配》《双官诰》《孝妇羹》等,川剧聊斋戏《西湖公主》则来源自昆曲《绛绡记》。他们与《聊斋志异》的关系有直系血缘和旁系血缘之别,但却都属于聊斋戏。因此,我们所说的聊斋戏实指聊斋戏类的大种族,而不单单是直接改编自《聊斋志异》的聊斋戏。
关于“聊斋味”的问题,主要是涉及来源于聊斋的故事题材再加工的程度。有的基本遵照原有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基本思想和情感判断,有的则作了较大的改动和发挥,有的则仅仅取原有故事某一点、某一主要人物便根据需要进行发挥,这样的聊斋戏与《聊斋志异》不仅仅是血缘关系上的亲疏之别的问题,而是能否属于聊斋戏的问题,比如2008年新版电影《画皮》,与《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差异很大,与戏曲中的《画皮》也迥然有别。不同改编者在改编时都要处理好改编者的创造性与原著已有的艺术性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原著已有的艺术形态与被改编后的艺术形态之间的关系。过于依赖原著或过于不尊重、过于强调改编后的艺术形态特征而忽视原著原有艺术形态特征都是不合适的。袁世硕在《不复有(聊斋)之神韵》中反思电视剧《聊斋》在改编中的失误时说:“《聊斋》系列剧改编的情况比较复杂,不一而足。其中有些部是基本忠实于原著,这类也有改编得好的或比较好的,如《云翠仙》、《田七郎》等;有的是直译式的改编,没有发挥改编的创造性,显得比较平淡,没有艺术生气和魅力,如《冥间酒友》(原著题为《王六郎》)、《气瑞云》等。然而,比较多的是程度不同地偏离了原著,程度不同地损伤、丢弃了原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韵致。”看来直译式和偏离式的改编都不可取。巩武威则认为“聊斋味”是聊斋作品中所独具的“奇”、“趣”、“美”,聊斋作品中的思想意蕴和艺术韵致就是人们常说的聊斋味。
对聊斋戏的界定必然影响对聊斋戏形态的认识,因聊斋戏界定存在分歧,对于聊斋戏的形态界定自然存在不同的看法,如聊斋戏的戏曲形态,聊斋戏的电影形态,聊斋戏的电视剧形态,或者分为聊斋戏的舞台形态和荧屏、银幕、网络形态等。
“何谓‘聊斋戏’?目前学术界对‘聊斋戏’具体内涵的界定还存在着分歧,不同的意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一是指仅仅根据小说《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情节改编而成的戏曲作品;二是根据《聊斋志异》和蒲松龄所著的戏曲、俚曲改编而成的戏曲作品;三是只要与小说《聊斋志异》和作者蒲松龄沾上边际的戏曲均可称为聊斋戏。笔者认为后两种界定过于宽泛,故而认同第一种意见。”这里虽罗列了三种界定,实际上还是在戏曲范围类的界定,郑秀琴认同的聊斋戏可以说是狭义中的狭义。李希今的《聊斋戏曲论》对聊斋戏的概念、剧目和改编进行了阐释。文章认为“何为聊斋戏?这个问题的提出也许有人认为提得多余。而我所以认为应对聊斋戏作个界定,是因为在研究《聊斋》者中,确有对这个问题存有不同的见解。我的看法是根据《聊斋志异》、蒲松龄的戏、俚曲改编的戏,均为聊斋戏。除此之外,该是不能列入聊斋戏的行列。即使是根据蒲松龄的故乡的传统戏改编之戏,且又具浓厚的‘聊斋味’的戏,仍不该将它归属为聊斋戏。”聊斋戏是指根据《聊斋志异》和蒲松龄的戏、俚曲改编的戏。李希今所认同的聊斋戏明显在聊斋戏来源上比较宽泛,而且对于聊斋戏的“戏”界定得也比较宽泛,不单指戏曲。巩武威认为“聊斋戏就其内容来讲是指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篇章改编的戏剧作品。目前主要改编的形式有两类,一是影视作品,一是舞台戏剧作品。”这里对聊斋戏的界定已经由舞台剧扩展到了影视剧。郭汉城在《(聊斋志异)与川剧聊斋戏》一书的序中使用的是“戏曲聊斋戏”这样一个概念,杜建华《(聊斋志异)向戏曲演化的历史透视及其学科构建意义》中也用了“戏曲聊斋戏”,相对来说这种界定是比较准确的,它把戏曲聊斋戏与影视聊斋戏区别开来,但并不否认影视剧《聊斋》作品在聊斋戏家族中的存在。
笔者认为聊斋戏是一个类文化,在具体的研究中可以针对其中的某一类型来进行研究,如戏曲聊斋戏、川剧聊斋戏:聊斋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