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胍减轻家兔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对照组、肾上腺素组、AG、AG加肾上腺素组。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右房压、左室最大变化速率(Dp/dt),计算冠脉灌注压(CPP)。 结果 胸外按压3 min,肾上腺组、氨基胍及氨基胍联合肾上腺素组提高MAP、Dp/dt、CPP,明显强于空白对照组(P<0.01)。胸外按压5 min时,AG组及AG联合肾上腺素组提高MAP、Dp/dt、CPP,强于肾上腺组(P<0.05)。自主循环恢复后至复苏后240 min,AG组及AG联合肾上腺素组亦强于肾上腺素组(P<0.01),肾上腺素组与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氨基胍能减轻家兔心肺复苏后早期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关键词] 氨基胍;心肺复苏;冠脉灌注压;左室最大变化速率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2(b)-0011-03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时出现缺血再灌注,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释放大量自由基[1]。自主循环恢复后随着血流动力学稳定,机体内环境趋于平稳,自由基的释放减少并逐渐排出,降低MODS的发生率,心功能得以改善,提高复苏成功率[2]。在心肺复苏中,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通过增加CPP来提高复苏成功率[3]。该研究于2015年4月—2015年7月采用AG为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降低大量NO及代谢产物的合成和释放,减轻对心脏的损害,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及动物模型制备
于2015年4月—2015年7月将家兔40只随机分平为4组,A组对照组(生理盐水2 mL)、B组肾上腺素组(0.02 mg/kg)、C组氨基胍组(20 mg/kg)、D组氨基胍联合肾上腺素组,药物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 mL。家兔重量(2.2±0.4) kg,雌雄不限。参照张彤哲[4]建立心肺复苏动物模型,应用胸壁电击致室颤并维持5 min,行胸外心脏按压,接呼吸机(HX-200动物呼吸机,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开始机械通气,经左侧颈静脉分别给上述药物,恢复室上性心率,至少持续5 minMAP≥60 mmHg为自主循环恢复。4 h后经耳缘静脉空气栓塞处死家兔。
1.2 监测血流动力学及评估心功能
动物模型制备已将导管经右侧颈静脉、颈动脉,右侧股动脉插入至右房、左室、胸主动脉,采用多导联生理功能实验记录仪(型号BL-420E,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连续监测。全程记录右房压、左室压、胸主动脉压、MAP。左室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 、左室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计算(CPP),综合评估心功能。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脏按压时MAP、CPP、±dp/dtmax的变化
胸外按压2 min,与D组相比,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0.45>0.05),C组则有意义(P<0.05),与A组比较,D组±dp/dtmax升高明显(P=0.024、0.030<0.05)。按压3 min后,B组、C组及D组提高MAP、Dp/dt、CPP,明显强于空白对照组(P<0.01)。B组和D组应用肾上腺素的MAP、CPP开始下降,C组MAP及CPP仍上升,与D组相比C组±dp/dt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胸外按压5 min,与D组比较,C组为(P=0.045、0.041),B组降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24<0.05)。按压4~5 min时,B组±dp/dtmax急剧下降,接近A组与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D组相比较差异明显(P=0.000)。见图1、图2。
2.2 自主循环恢复后MAP、±dp/dtmax的变化
复苏后240 min内与D组比较,A组(P=0.000)、B组(P=0.000)则低于D组。与B组比较D组(P=0.020)、A组(P=0.000)均有差异。ROSC15 min时与D组±dp/dtmax相比,B组(P=0.011、P=0.015)明显降低,而C组与D组之间无差异。复苏后240 min时,C组高于D组(P=0.017,P=0.023),与D组比较时,A组为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图3、图4。
3 讨论
心跳骤停时激活再灌注损伤的代谢级联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5-7]和全身炎症反应[8]。心室颤动及心脏骤停时,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冠脉灌注压下降,血管通透性增强,NO及代谢产物像瀑布样释放,顿抑心肌在缺血再灌注时中受到NO及代谢产物攻击导致心肌代谢障碍,心肌细胞DNA断裂,细胞开始凋亡,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下降,舒缩功能受限后发生心功能不全[9]。AG联合肾上腺素可以防止肾上腺素复苏后早期心功能不全的发生[10] 。AG在休克中可提高平均动脉压及全身血管阻力指数[11],增加回心血量,提高冠脉灌注压,防止重要脏器的损害。为提高复苏成功率,预防心功能不全是关键。
该研究发现,AG减少NO及代谢产物的释放,减弱NO对外周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增加, MAP升高,冠脉灌注增加,为左室射出更多的血铺垫。同时减少对心肌破坏,心肌收缩有力,左室射血能力增加,心脏泵功能提高,心肌舒缩功能得以改善,减少复苏后心功能不全。该实验发现,在复苏早期用药3 min内,应用肾上腺素对MAP、±dp/dtmax、CPP明显强于单用氨基胍;用药5 min以后,肾上腺素的负性肌力作用表现出来,且时间越长作用越明显。在ROSC后,因肾上腺素因和α1受体激动后,心肌氧耗增加,心内膜灌注减少;且可增加心肌及其他组织释放NO及代谢产物,均可致心功能下降,心肌缺氧、自由基释放诱发各种心律失常加重心功能不全,造成恶性循环。ROSC后4 h尤为明显,AG半衰期长可以弥补肾上腺素半衰期短的正性肌力作用,减少NO及代谢产物对周围血管扩张,持续维持稳定的MAP、CPP、±dP/dt,防止肾上腺素所致的心功能障碍,为成功复苏提供保障。有些研究中发现,减少心肌及其他组织释放NO及代谢产物,心功能可以得到改善[12]。张彤哲[10]实验中发现AG联合肾上腺素可以防止心肺复苏后早期心功能不全的发生,上述研究结果与该研究相似。该实验中将AG作为独立一组研究发现,再次证实AG有其独特的作用。
总而言之, AG在心肺复苏中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及代谢产物,提高心肌舒缩功能,保证心肌的血供和氧供,弥补肾上腺素在复苏后期负性肌力作用,减轻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发生,提高复苏成功率。该实验缺陷是实验样本量较小,实验动物的同源性控制有限,在以后的实验中可选择大鼠尝试再次验证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1] 李春盛,龚平.我国心肺复苏的近10年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7):689-693.
[2] 张东,赵淑杰,李南,等.心搏骤停后综合征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27(3):175-179.
[3] Krismer AC, Lindner KH,Wenzel V,et al.Inhibiyion of nitric oxide improves 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 and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in a porcin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model[J].Critic Care Med,2001,29(3):482-486.
[4] 张彤哲,杨兰,李培杰,等.氨基胍与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在兔心脏骤停复苏中的比较[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6):623-627.
[5] 胡春林,夏金明,魏红艳.等.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兔脑损伤和心功能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1):12-17.
[6] 梁志鹏,陈欣,万政佐,等.心肺复苏不同预后患者血中细胞因子ET-1和NO含量与预后的关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34(7):632-634.
[7] 刘忠民,李南,于贺,等.参麦注射液对家兔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13,25(11):664-668.
[8] Idris AH,Roberts LJ,Caruso L,et a1.Oxidant injury occurs rapidly after cardiac arrest,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nd reperfusion[J].Crit Care Med,2005,33(9):2043-2048.
[9] 燕子,郭丽,杨丽红,等.iNOS在大鼠创伤模型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33(6):675-679.
[10] 张彤哲,陈红钢,杨蓉佳,等.氨基胍联合肾上腺素对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及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13,33(11):969-972.
[11] Lindner KH, Ahnefeld FW, Bowdler IM.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doses of epinephrine on myocardial perfusion and resuscitation success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a pig model[J].Am J Emerg Med,1991,9(1):27-31.
[12] 蔡辉,郭寒,徐玉顺,等.异丙基肾上腺素诱导心力衰竭大鼠心肌一氧化氮的改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41(3):192-195.
(收稿日期:201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