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医院120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目的 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有效性的方法。方法:通过实施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正确接警,安全转运;加强全科医生和全科护士的培训;确保急救物品完好备用等措施。结果 发现院前急救有效率显著提高。结论 规范急救网络建设,普及市民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作好基层医院全科医师培训及急救人员急救技能培训,可以提高院前急救效率。
【关键词】120;院前急救;管理;急救设备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61-02
院前急救是院内急救的前提和基础,是目前基层医院急诊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指对急、危、重症患者的事发现场和转送医院途中的紧急医疗救护, 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部分,可以为院内救治争取抢救时机。院前急救的主要特点是突发性、紧迫性、艰难性、复杂性等,工作随机性强, 病情危重,病种复杂, 死亡率高,易发生医疗纠纷。因此做好院前急救的医护配合,对于降低急危重症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防范医疗纠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院前急救常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化队伍建设不够 需要急诊救护的,一般都是病情危重、复杂的、跨专业的病人,在院前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明确的判断,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如气管插管等[1]。
1.2急诊科建设及急救人员不足,有些基层医院还没有相对固定急诊科人员,而是挂靠在其他科室。
1.3出诊速度慢与家属的急切心理相矛盾
由于医生不具备全科医生的资历,当遇到有外系的出诊时,要给外系大夫打电话,再分别通知司机、护士,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之路况复杂,有的村落小院无明显的标志物,大大降低了120急救的效率。
1.4急救经费投入少,未体现120的公益性质
120急救是政府或医院在政府领导下举办的公益性卫生机构,但目前120急救面临极少的政府性资金或缺乏政府性资金的投入,很多急救面临收费与抢救相冲突的问题。面对经济困难的患者收费就更成了难题,甚至有的患者经济并不困难但在患者病情危急时去收取费用也同样得不到理解。
1.5 转运前没仔细查体,对疾病的潜在危险评估不足导致与家属沟通不到位,也没行转运同意书的签字手续,而引起纠纷。 1.6 转运途中病情观察不仔细。路况差,车内照明不佳,医护人员未坐在医疗舱,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院前、院内医护人员衔接不当延误抢救时机。
1.7 院前记录病历的缺陷。记录不及时,不完整。涂改未签字。
1.8急救物品未及时补充。出诊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或车辆管理不规范,使急救物品不能得到有效补充。
2院前急救管理对策
2.1组织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开展全科医师及全科护士培训 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操作训练,如心肺复苏、电击除颤、固定、搬运等的学习及培训。
2.2实施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
2.2.1高度重视,优化急救队伍人员配置:由于急救工作的时间性、复杂性,在急诊室工作的护士必须是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应从其能力、技术、人格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尽可能选拔情绪稳定、社会顺应性强的护士从事急诊工作。
2.2.2减压训练:急诊科护士由于经常接触急危重症患者,在紧张而繁重的抢救护理工作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心里压力,其职业紧张同其他科室比较,处于较高水平,应定期进行减轻压力训练[2]。
2.2.3健全规章制度:根据院前急救存在的安全隐患,结合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建立了各项制度,健全了出诊人员岗位职责,使每位护理人员明确职责并认真履行。
不定时检查急救小组急救能力及行为规范。
2.2.4动态分析存在的问题:表格调查是急救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表格填写,向患者及家属征求意见和建议,真实反映患者及家属对急救的意愿,又能约束员工不规范行为,及时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院前急救服务质量得以持续改进,确保医疗安全,建立新型医患关系。
2.3正确接警,安全转运
2.3.1 正确接警,积极救治。
由急诊急救病人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甚至危及生命,导致呼救者焦虑、不安,此时接警护士应镇静,简单了解病情、详细地处、呼救电话,保证5分钟出诊。遇大型事故成批伤员时,立即报告上级并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的医护人员快速进行检伤分类,并用国际通用颜色给以标示,再按院外急救原则予以处置。
2.3.2加强病情监测,确保安全转运:
熟记常见急症急救流程,做到发生紧急状况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判断和处理。在接诊病人过程中与兄弟医院及做好交接工作,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转运前必须向家属交代病情及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征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在风险法律文书签字同意后才启动转送程序[3],有效防范医疗纠纷。转运途中医务人员必须陪伴在患者身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反应病人的动态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处理,并做好记录。
2.3.3规范救护车内物品、药品,确保急救物品完好备用
(1)配置要统一标准:标准化是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
(2)救护车的急救物品做到“五定”
定数量品种、定点安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定期检查维修;药品品种齐全,定位、定数,班班交接并签名;急救仪器性能良好,做到完好备用。急救人员必须清楚地知道药品、物品的种类及摆放位置,确保院前急诊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2.4充分运用现代化通讯设施,为病人进一步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确保通迅畅通,以便在途中联系患者,及时与院内相关科室沟通,电话告知病人的情况,安排专用电梯口迎接,建立绿色通道,做好抢救准备。进入病房后出诊医生护士与病房医护人员一起投入抢救并严格做好交接工作。达到院前、院内无缝隙抢救。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院前急救水平是区域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4],需要社会的高度重视、大量投入,借鉴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克服各种矛盾,才能全天候、全方位、高效率的应对突发事件,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以保障整个社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一镗.努力加强和提高第一时段救治的质量[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2):947.
[2]徐朝艳,郑志惠,张振路.急诊科护士工作心理控制源与疲劳、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7):665.
[3]贺银丽.扈学琴.急危重病人院内转送的安全管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1:75-76.
[4]赵会民,郑文军,王熙斌等. 院前急救的若干问题和解决思路.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9(25):34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