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极
序章 人类的极地探索
这是公元1912年早春的一天,以英国上尉罗伯特·斯格特为首的五人南极探险队,经历了数月地狱般的旅程,终于成功到达了南极点。就在他们准备欢呼胜利的时刻,却突然发现:挪威人阿蒙森已于四周前在这里插上了他们的旗。在一场冲击南极点的较量中,斯格特失败了。
“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既愤怒又悲伤的斯格特在日记中写道:“再见了,我所有的梦想。我的上帝!这真是个可怕的地方,我们使尽了全力,却无法得到第一人的荣誉……现在我们要回家了,这将是场艰苦的斗争,我不知道我们能否回去。”
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凶猛的暴风雪,零下40多度的气温,还有体力的极度透支和物资补给的艰难,都是横贯在这些探险者面前的拦路虎。不久,队员埃文斯和奥兹支撑不住,先后死去。剩下三人吃力地拖着双脚,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至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蹒跚地迈着沉重的步履。
1912年3月23日,恶劣的环境阻止了他们最后的努力,食物没有了,燃料用完了。在临时搭起的帐篷中,斯格特用冻僵的手指写下了最后一篇日记:“我们这么做是冒险的。我们深知这点,运气没有在我们这边,这都是天意。我们没什么可抱怨的,只能努力到最后一刻。请把这本日记转交给我的妻子……”接着,他又划掉后面的几个字,改为:“转交给我的遗孀……”
八个月后,另外一支探险队发现了这座帐篷。探险英雄斯格特安静地躺在早已破裂的睡袋内,手边是一本没有写完的日记。另外两名队员路易特和威尔森也似乎正在酣睡。这支冲击南极点的五人小队,全部长眠在探秘极地的路上了……
南极和北极,号称地球上最远端的第一极和第二极。一代又一代各国探险家、科学家披荆斩棘百折不挠,一一征服了它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中国人也克服重重困难,相继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泰山站,在北极建立了黄河站等科学考察站点,为人类探索极地奥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除此以外,世界上还有一个最高极——这就是包括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在内的青藏高原,主体位于中国境内。它与南、北极有着共同的气候寒冷、生物罕见的特点,并且还是空气稀薄,气压极低的冻土地带。因此,相对于南极和北极,人们把整个青藏高原称为世界第三极。
其中的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两国边界上,它的北坡在中国青藏高原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藏语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玛”是第三的意思。因为在珠穆朗玛峰的附近还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所以称为珠穆朗玛峰。2005年,中国国家测绘局测量的岩面高为8844.43米(29017.2英尺)。峰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
银灰色的山峰时隐时现地出现在雾层中,陡峭的山岩布满无尽的皑皑白雪,没有尽头的浅蓝色原始冰川上呈现着千姿百态、瑰丽无比的冰塔林。她就如同一位风姿绰约的女神,亭亭玉立,冰清玉洁,吸引了世界各国无畏之士和登山爱好者的目光,纷纷前来一试身手。然而,严寒、雪崩、缺氧,使这里成为生命的禁区,登上珠峰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二十世纪之后,随着医疗水平、地理知识的相应增加,越来越多的探索勇士试图征服珠穆朗玛峰,但遗憾的是许多人都没能幸运登顶,却在攀登过程中不幸遇难。最先成功冲击的是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和尼泊尔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他们在1953年5月29日上午11时30分,战胜千难万险,从珠穆朗玛南坡携手登上顶峰,完成了人类踏上地球之巅的梦想。
自此以后,一支支登山队,一个个勇敢者,沿着胜利者的足迹,抑或是失败者的尸体纷至沓来,顶风冒雪,一次次地冲击珠穆朗玛峰。当然,大都是从尼泊尔一侧的南坡登顶。直到1960年5 月24日,中国登山队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勇挑重任,他们从北坡一步一挪地向顶峰进军。1960年5月25日 4时20分,他们终于站在了珠穆朗玛峰顶端。
如此一来,茫茫地球上的最南极、最北极,还有最高极,这三个极限地区都留下了人类探索的足迹。然而,还有一个极点未曾真正涉足,那就是数千米乃至上万米以下的海底深处,即世界上的最深极——第四极!
缓缓转动硕大的地球仪,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连绵成片、无际无涯的蔚蓝色,如同一张遮天蔽日的天鹅绒丝幕,包围着黄绿相间的五大洲陆地。这就是说,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绝大部分——用科学家的定义即整个地球表面70%的面积是蓝色海洋。由此看来:地球似乎不应该名曰地球,而称之“水球”更为准确一些。
海洋,人类的摇篮和故乡。
全球海洋资源非常丰富,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海底有大量的金属结核矿,其中锰2000亿吨、镍164亿吨、铜88亿吨、钴58亿吨,相当于陆地储量的40—1000倍。此外还有大量的磷矿、硫化矿和稀有金属砂矿床。海底石油天然气产量逐年上升,10年后开采量将达到世界的一半。海洋中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热能、盐度能等都是清洁能源,储量巨大。海水中的大量化学元素,可提取的有82种,包括核燃料铀、核聚变物质、可燃冰。同时,海洋生物还可提供人类不可或缺的丰富蛋白质。
毋庸置疑,海洋养育了人类,人类离不开海洋。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将目光投向了人迹罕至的远海和深海。难怪一些具有先见之明的战略家早就明确指出:新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世界。谁拥有了探求深海的能力,谁就占据了先机……
于是,当历史老人的脚步蹒跚着走到了20世纪之后,深达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那么,作为拥有18000公里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居世界第四位海洋大国的华夏子孙,又在哪里呢?
地球仪还在缓缓旋转着——
推荐访问:
上一篇:“神舟”百分百成功的幕后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