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百分百成功的幕后秘密
“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当杨利伟在飞行日志上写下这句话时,时间定格在公元2003年10月15日10时10分。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用汉字在太空中留下的笔迹。
此刻,“神舟五号”飞船,距离地球表面大约两三百公里。
跨越这两三百公里的距离,“神舟五号”飞船只用了9分50秒,杨利伟用了一千八百多个日夜,而几代中国航天人则用了数十年的光阴。
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到2003年的“神舟五号”,再到今年即将发射的“神舟十号”,短短十四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神速发展,震惊了世界。
“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太空计划,每次都向前迈进一大步。”欧洲太空专家布赖恩·哈维说。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则更是在文章里直接评价道:“中国人应该为他们的成就深感自豪。”
这背后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中国航天人为成功又付出了多少汗水?
邓小平的未了之事
1991年春节,时任二炮副参谋长粟前明转交给邓小平一封信。
“上不上载人航天,是政治决策,不是纯科技问题,不是科技工作者决定的。”在这封《关于开展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中,起草者航空航天部写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创建的、得来不易的(中国)航天国际地位存在得而复失的危险。恳请中央尽快决策。”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发射了一系列的返回式卫星,十几年前关于载人飞船的构想又被重新提起。但是,当时的国家经济条件下,上这一项目是否有必要?
百年“挨打史”让中国人对尊严有刻骨铭心的理解。新中国国防尖端工业创业时期那些“当了裤子也要搞原子弹”、“再穷也要有根打狗棍”等等充满个性的语言,正是这一民族心理的真实写照。但面包与尊严哪个更重要,却是中国人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更何况,上个世纪90年代,申办奥运会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热点,充满拼搏味道的奥运会似乎更容易贴近他们的生活。
“我们组织了一个庞大的论证组讨论要不要搞载人。多数人的意见认为中国应当搞,当然也有个别人认为时机不成熟。”时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刘纪原回忆说,“历来任何一个国家的航天大工程都是高层领导决策的,所以我就想是不是通过我们最高领导,能不能让小平同志知道这个事情,提出意见。”
事情的结果如何,人们不得而知。但随后不久,载人航天工程就被提到了有决策大权的中央专委会的会议桌上——很久之后,有人向刘纪原转述了邓小平的一句话:“平生未了之事有两件,一个是三峡工程,一个是载人航天。”
1992年1月的一天,刘纪原接到了一个不寻常的电话。从这天,中国航天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张爱萍同志给我打电话,说明天政治局常委开会,让我和林高棠参加。问什么事,他说是关于载人飞船的事,总书记主持。”刘纪原回忆说,“谈完以后,常委们表态,一致同意,特别是有的常委讲,宁肯不搞奥运会也要搞载人飞船。有位当时的中央领导说,实在不行就动用国库里作为战略储备的金子。”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届常委会正式批准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并命名为“921工程”。
多灾多难下的百分百成功
中国航天人为梦想迸发出来的能量是惊人的。仅仅用了7年时间,载人航天计划中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就已经矗立到酒泉发射场,而再过6年,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第三个拥有将多名航天员送上太空能力的国家。
但是,神速迈过美国和苏联几十年“无人飞船——单人飞船——多人飞船”发展历程,中国航天人走过的,是一条多灾多难、与天地争斗的荆棘路。
不顺,几乎成了“神舟”飞船发射前的惯例。1999年10月,“神舟一号”预定发射日前一个月,因为在合拢火箭大底时压断了一根信号线,飞船被紧急“开膛破肚”检修,发射推迟10天。却未曾想,指挥部刚刚确定的新发射日,又遭遇狮子座“流星雨”,被迫再次推迟两天。直到11月20日凌晨6 时30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才迎来了第一次飞行实验。
然而,就在2000 年12 月31 日,20世纪的最后一天,一个几乎是灾难性的打击又突然降临到“神舟二号”飞船身上。
由于基地发射站的一个战士操作失误,已经处于垂直对接状态的火箭,被活动发射平台给撞了!
经检测,火箭一共被碰伤了18 处,而此时,距原定发射日期仅有4天。
“那是20 世纪最黑暗的一天。”时任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说。
万幸的是,经过对事故及处理措施的分析评审,13 位权威专家一致认为:碰撞产生的力量小于火箭的设计承受力量,火箭已恢复原状。“神舟二号”这才得以推迟6天后成功发射。
经历过“神舟二号”的惊心动魄,当“神舟三号”遭遇部件故障、“神舟四号”遭遇超低温天气时,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应对从容了许多:“神舟三号”推迟三个月发射;“神舟四号”穿上了包括200条棉被在内的“防寒服”。
但是在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之前,“神舟五号”遭遇到的困难,还是超乎了指挥部的想象。
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大爆炸,七名航天员罹难;8月22日,巴西一枚火箭在发射场突然起火爆炸,导致21 人死亡,伤者无数。外国同僚的失败,给中国航天人带来极大压力。
偏偏在这种情况下,“神舟五号”进场前最后一轮地面试验时,工作人员突然发现,返回舱座椅缓冲机构不能完全满足安全设计要求。为了确保航天员的绝对安全,工程总指挥决定研制改进型座椅缓冲机构,“神舟五号”启程计划暂缓。
研制试验工作者们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仅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圆满完成正常需要半年时间的任务。一场惊险变成了惊喜。
同样的超常规速度,在为“神舟七号”宇航员研制航天服时,再次出现。
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不断成功,中央领导也对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航天员应该穿中国自己的舱外航天服出舱,真正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技术”。
尽管为确保成功,中央决定把原定为2007年发射“神舟七号”的计划,调整到2008年进行,但是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受命研制任务时,距“神舟七号”发射只剩下不到4年时间,而正常研制舱外航天服所需时间,是8到10年。
“没有权利生病。”成了研制人员们嘴里最常说的话。
总装备部前部长常万全后来回忆说,当时有位设计师脚骨折了,坚持每天在爱人搀扶下一瘸一拐来到办公室;为了验证舱外服手套的冷热防护性能,设计师冒着手被烫伤和冻伤的危险,在正负120摄氏度的设备中进行试验;舱外航天服的安全性检查,也都是由设计师直接充当实验员。
也正是在这种拼命而又负责的状态下,中国航天人用47个月的时间,创造了速度神话。
把俄罗斯教练练垮的航天员
同样拼命的还有中国航天员们。
从1996年起,我国开始在空军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在1506名飞行员中精心选拔出14人,成为第一批预备航天员。
预备航天员的选拔,严苛得超乎平常人想象。选拔参考俄罗斯和美国的标准,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进行了调整:航天员的身高标准1.60米至1.72米之间,体重在55公斤至70公斤之间,年龄在25岁至35岁之间,且不得少于 600小时的飞行经验;
要有良好的体格,没有畸形和影响穿脱航天服的肢体障碍,没有精神病等潜在慢性病。抽烟喝酒、药物过敏、龋齿、咽炎、脚气、伤疤、皮炎、哮喘、耳鸣等也包含在禁止名单内——为防止家族遗传病,航天员选拔时家人都要接受体检,并调查家人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