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活学“垃圾不落地”
口号的提出,并不是宜昌所特有。今年年初,沈阳环卫部门进京学习经验,就是因为2013年当地将举办全运会,他们希望从北京,获得奥运会环卫工作的经验。
其实,许多城市此类的垃圾处理“新政”大多以运动形式突进,而结果却大多寂静,直到下一轮重启类似议题。
因为出发点的不同,台北希望通过“垃圾不落地”解决垃圾填埋难题,而宜昌则将市容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在垃圾处置容量方面,宜昌的压力并不比台北大,垃圾分类这一选项,尚未在宜昌得到勾选。
相比较而言,选择了垃圾分类的台北,甚至将食物残余垃圾也要分为“养猪厨余”和“堆肥厨余”两类。前者贩卖给养猪户,后者则委托化肥厂处理,不仅每年至少节省2000万至3000万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500万元至750万元)的垃圾焚化、掩埋费用,还免费取得近30吨堆肥,使得纸面上的政策可以产生价值。
在另一方面,台北随袋征收垃圾处置费用,是整个“垃圾不落地”经验的关键点之一。台北市政府认为,只有随袋征收,扔多少垃圾付多少费,才能有效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这一点在宜昌还尚未开展。
宜昌市物价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地一户三口之家一年产生约1095公斤垃圾,其垃圾处置成本为154元。以目前每户每年54元的收费水平计算,一户就多出100元的经费窟窿。加上征缴率低,拖欠卫生费严重,这多出的空额,大多由财政补齐,以维持环卫运转。
为改变征缴率低的局面,宜昌开始试行垃圾费随水费一同征缴的制度,效果立竿见影。2008年,宜昌市下辖的枝江市,由于征收方式改革,收费额较上年增加近六十五万,增幅达58.13%。——而这一被作为先进经验推广的制度,由于并不起到遏制垃圾产生的作用,在台北早已废止。
小借鉴,大格局
宜昌向台北学习垃圾处置方法,和以往大陆与台湾多是经贸来往不同,尽管之前两岸地方政府之间,交流舞台日渐热闹,但绝大多数都是经济唱戏——大陆从台湾得到的经验,即有关制造业、农业、金融业等优势产业的经验。
不过对于事关民生的话题,两岸的态度都日渐开放。大陆对于台湾的民生政策,也经历了一个从“看一看”,到“说一说”,再到“试一试”的阶段。
也就在宜昌代表团访台前夕,上海市长韩正在2010年4月8日参观北投垃圾焚化厂,参观结束后韩正表示很受启发,他说上海在生活垃圾减量方面,可以有所借鉴。其后韩正乘坐台北捷运,又提到“很早之前就听说过台北捷运,今天实地乘坐后对其管理水平印象深刻,上海地铁有很多方面,可以向台北的捷运借鉴管理经验。”
进入8月,这种“试一试”的信号,得到进一步释放。8月12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会见国民党中常委、中华海峡两岸医疗暨健康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廖国栋时,表示,两岸可以在农村卫生等领域共同调研,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陈竺甚至细致地提到“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和海南等省市可先与台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建立合作交流平台”,并表态“政府将积极推动”;而台湾代表团方面,则传达了希望为各基层卫生体系建设传授经验,并参与试点工作的愿望。有来有往,双方都谈到实质性议题,交流范畴已超出经贸领域。
这样的台湾经验,已有别于以往祖国大陆从台湾获得的经济经验。这种新台湾经验的显著特征,是与民生有关。
后记
过去的十年里,大陆地区垃圾处理工作步履缓慢,但是垃圾增长却一路猛进,很多城市都在惊呼:“垃圾围城”。建设部调查表明,全国600多座城市,有1/3以上被垃圾包围。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5亿平方米,相当于75万亩土地。
在城市提升的强力驱动下,垃圾难题被加速提上日程。宜昌向台北学习垃圾处置方法,是两岸关系回暖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从台湾交流回来的第一例民生政策经验。类似借鉴的表态,在地方政府访台时并不鲜见,但最终实现政策对接,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宜昌这类个案,正将两岸地方的民生政策交流从“看一看”“说一说”的程度,延展到“试一试”的阶段。
目前昆明、重庆、山西、天津、沈阳、鞍山、哈尔滨、青岛、杭州等许多城市都已经陆续开展了“垃圾不落地”和“垃圾分类工作”。
上一篇:共建共创全国文明城市
下一篇:“和谐城管”是淮安最响亮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