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例多灶性运动神经病临床及电生理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 的临床、电生理以及免疫特征。方法 对7例按照美国电诊断协会标准(AAEM)诊断为MMN的患者, 通过临床及肌电图结果分析其特点。结果 7例患者临床特点均为肢体多灶性不对称性乏力, 1例患者存在轻度感觉缺失; 肌电图诊断7例患者存在肯定的运动传导阻滞( CB );6例( 85.71% )对丙种球蛋白治疗反应良好, 肢体乏力症状得到改善。结论 慢性进行性、不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多灶性运动神经传导阻滞是MMN 特征, 治疗以丙种球蛋白为首选。
[关键词]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传导阻滞;临床表现
[中图分类号] R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b)-0098-02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 )又称Lewis- Summer综合征, 其病因学尚不是很清楚,但多数研究显示可能与自身免疫机制有关,是一种主要累及周围运动性神经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多为隐匿性起病,多数表现为不对称性以远端为主的肢体力弱,多数痛温觉正常,肌电图表现两条以上条神经运动传导阻滞或部分阻滞, 常伴有血清抗神经节苷脂( GM1)抗体滴度升高, 给予免疫抑制治疗效果尚可,但该病因发病率低,不易识别,易误诊。为探讨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 的临床、电生理以及免疫特征,该研究分析了该院收治的7例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电生理特点, 以提高对该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例中男性2例,其余5例为女性,发病年龄22~67岁, 病程10 d~半年。
1.2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为单肢无力4例,双上肢无力1例,双下肢无力1例,四肢无力1例,1例为左下肢无力, 2例为左上肢无力, 右下肢无力1例。3例病人发病初期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或者麻木,但查体均无感觉障碍。5例下肢重于上肢,2例上肢重于下肢,其中近端重于远端3例,屈肌重于伸肌5例; 4例有受累肌群不同程度的萎缩,2例病史中伴有肉跳或者不自主颤动,6例有单侧肢体共济失调; 脑神经检查均正常; 感觉系统正常; 5例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1例有双上肢及膝反射的活跃,跟腱反射消失,病理征均阴性。
1.3 实验室检查
1例脑脊液压力增高,6例脑脊液蛋白高于正常,6例血液IgG不同程度增高,其中2例患者甲状腺抗体监测阳性,本组患者中有2例行血清GM1抗体检查,1例阳性。
1.4 电生理检查
该组肌电图检查中症状明显受累肌肉可见到正相波及纤颤波5例 其中有明显萎缩的肌肉远端的复合肌肉运动电位波幅下降,F波未检出或出现率低的有3例,分别是腓总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4例在同一神经有两处以上存在CB, 7例均有MCV减慢, 该组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其尺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速度均减慢。
2 结果
5例患者行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 0.4 g/(kg·d)静脉滴注,连用5 d,6例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肌力大概恢复有1级以上,1例患者在用药后3个月后再次应用丙种球蛋白后症状也有所改善。
3 讨论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是一种以周围神经受损的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及基础各项研究表明与免疫介导有关。主要依据是在多数患者血清中常出现抗-GM1抗体, IgM为主,多数患者经免疫治疗后其抗体滴度减低, 症状改善, 其临床症状轻重与抗体滴度有关,需行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其发病机制。
MMN主要累及运动神经纤维,据国外统计, MMN的患病率大约为1~2/10万,平均发病年龄40岁,多数在20~50岁之间,60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减少,该组患者平均年龄38岁,最大年龄为59岁,与国外报道基本相符。80%以上病人发病早期表现为以上肢远端的肢体无力, 沿某一条神经分布区, 双侧多不对称,不按肌肉群分布,上肢受累比下肢多见且程度更重, 随病情发展这种特点可以逐渐不明显,病程多呈缓慢渐进[1-2]。多数患者感觉神经纤维基本不受累,可有少数患者自觉感觉异常,但查体多未见明显感觉异常,CB和TD是MMN神经电生理显著特点和主要诊断依据[3-4]。但少数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异常,本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在发病初期及发病过程中出现感觉减退或过敏,如疼痛、麻木,而且此神经支配区域的运动受累较重,考虑可能当运动神经受累较重时,可能波及感觉神经,但其程度相对较轻,一般不出现肌电图改变,患者仅有自觉症状但查体多不明显可能就是此原因,需进一步性神经活检以明确病因。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诊断,早在2002年提出的诊断标准[5]。确诊多灶运动神经病的条件:2条以上运动神经的分布区域出现肢体无力,无感觉受累,且多表现不对称性的肢体无力;经肌电图检测有2条以上运动神经出现神经传导阻滞,无感觉传导异常,至少3条以上神经感觉传导无异常。
多数研究结果表明[6-7],传导阻滞可发生于多根周围神经,亦可发生在一根受累神经多个不同节段, 临床多出现在正中神经及尺神经,该组患者中仅有1例出现胫神经及腓总神经传导阻滞,该组患者中有2例曾发现抗甲状腺抗体阳性,既往均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确诊后给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患者症状较前均有所改善,其中1例甲状腺抗体较前明显改善。因该组患者病例数相对较少,缺乏长期随访,所以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是否与甲状腺抗体有一定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参考文献]
[1] Van denBergVosRM, FranssenH, VisserJ,et al.Disease severity in 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response to immunoglobul in treatment[J]. J Neurol,2002, 249(3):330-336.
[2] Terenghi F, Meucci N, Nobile Orazio E. Longterm disability in 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 and its relation to IVIg therapy[J]. J Periph Nerv Syst, 2003,8 (Suppl1):67.
[3] 管阳太,秦震.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8,11(6):371-373.
[4] 刘明生,崔丽英.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及预后[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6):372-374.
[5] Olney RK, Lew is RA, Putnam T D, et a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Electro diagnostic Medicine. Consensus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J]. Muscle Nerve,2003,27(1):117-121.
[6] Nobile-Orazio E, Meucci N, Barbieri S,et al. High- dose intravenous immunoglelobul in therapy in 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J]. Neurology,1993,43:537-541.
[7] 王立军,康德宣,张晖,等.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初步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15(1):52-54.
(收稿日期:201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