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的奇葩
摘要:从作家主体出发,将《爱丽丝漫游奇境》的表现手法与作家的个性相联系,分析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卡罗尔不曾随岁月逝去的童心奠定了作品奇幻的想象风格;对孩子的爱增强了作品的亲和力;职业的特点给作品增添了理性的光辉。
关键词:作者个性; 表现手法;《爱丽丝漫游奇境》
中图分类号:I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2-0025-02
刘易斯·卡罗尔的儿童文学作品只有两部,即《爱丽丝漫游奇境》和其姊妹篇《镜中世界》。《爱丽丝漫游奇境》在世界各国各种年龄的亿万读者中有极佳的人缘,最根本的原因是“作者有一颗不曾随岁月逝去的童心”。刘易斯·卡罗尔的独特个性使得这部作品随读者眼光变化而亦轻松亦深刻,成为老幼共赏的传世佳作。
一、不逝的童心
《爱丽丝漫游奇境》这部作品之所以在其诞生的一百多年间获得了全世界无数儿童的喜爱,是因为作者卡罗尔用自己不曾随岁月逝去的童心,写出了孩子们想看的童话。
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这部童话中,变形和拟人是运用最多最广泛的两种修辞手法,卡罗尔用这种手法写出了儿童的梦想。变形一直是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孙悟空七十二变、青蛙王子、美人鱼等故事得到了古今中外多少孩子的喜爱,变形手法的运用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爱丽丝漫游奇境》这个故事,几乎是围绕着变形而展开的,在奇境中,爱丽丝喝下一小瓶饮料便缩成拇指大小,而吃了一块蛋糕后又立刻长高到头可以碰着房顶;还有神奇的蘑菇,既可以将人变大,又可以把人缩小。可以说,爱丽丝的这次奇遇,就是一场变幻的盛宴。拟人也是成功的童话所不可或缺的法宝。如果故事里的小动物不会说话,孩子是不会对这个故事发生兴趣的。《爱丽丝漫游奇境》中,各种动物能说话,还都带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习气,扑克牌组成了国家,还等级森严。孩子们对此感兴趣,是出于好奇的天性。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过能变大变小的幻想,也都期望能和鸟兽虫鱼、甚至无生命的物体对话,卡罗尔用变形和拟人帮助孩子们实现了现实中无法达成的愿望。卡罗尔的童话满足了孩子的心愿,也满足了每一个有过童年的人的心愿。
除了在艺术手法的选用这些细部上可以看出卡罗尔的赤子之心,我们也可从故事的整体情节上看出一些端倪。卡罗尔并未对童话的情节进行挖空心思的构思,他似乎天生有讲故事的天赋,他有各种各样的奇思怪想,故事就这样在他的口中肆意地流淌。因为故事是即兴编的,他可以用任意一笔联结两个不相关的事件,爱丽丝在奇境中的各个场景来回穿梭,正是卡罗尔思维的跳跃。儿童对感性的事物更加容易接受,而不会以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其真实性,他们更乐于接触新鲜有趣的事件,而不是把精力长时间地集中在一个地方,《爱丽丝漫游奇境》正好符合他们的口味。卡罗尔用儿童般的天真的、非理性的眼光,写出了充满了诗性光辉的美妙世界。
二、对孩子的爱心
《爱丽丝漫游奇境》倾注了卡罗尔对孩子的喜爱。这部作品创作的初衷就是为取悦他同事利德尔博士的三个女儿,其中一个就叫爱丽丝。“1862年,卡罗尔带着爱丽丝三姐妹划小船溯泰晤士河而上,出外旅游,那是一个夏日午后的河畔野餐,卡罗尔给爱丽丝三姐妹讲了一个故事《爱丽丝地下历险记》”,这就是《爱丽丝漫游奇境》的初稿。这样的创作情境温馨而轻松,作品的基调也是轻快欢乐,充满爱意的。
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小主人公爱丽丝的形象凝聚了卡罗尔对孩子的喜爱。卡罗尔塑造出的爱丽丝形象,让人感到亲切,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一个小孩,甚至就是我们自己童年的时候。这种真实感正是因为作家活现了作为一个七岁小姑娘的全部特点:她爱哭,又好强逞能,爱炫耀自己学过的知识,却又不时出现纰漏;她不愿静坐在课堂上,常常盼望着时间从早八点一下跳跃到午餐时分……这些描摹,都是真实的儿童心理。作者之所以对此如此洞悉,正是出于对孩子的爱。
爱丽丝在卡罗尔的笔下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小女孩,带领每一个好奇的读者进入绚丽的地下奇境之中。从爱丽丝的形象我们足以看出,卡罗尔对孩子们抱着一颗极关切、极喜爱的心。他乐于与儿童交友,用最细密的心思观察他们的举动。“成年的卡罗尔拒绝一切无谓的社交活动和宴请,被认为是脾气孤僻、性格内向的人”,但他的内心却有一片柔软是留给孩子的,他虽“终生未婚,却乐于与儿童接近,并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卡罗尔之所以亲儿童而远成人社交,也许就是因为他更乐于生活在一个真实的,可以不加粉饰的纯真世界之中,他笔下爱丽丝的直率可爱的个性,才会让他感到轻松快乐。
“作者爱小孩,了解小孩,他知道孩子们喜欢听有趣的故事,不喜欢听教训,不管是直截了当的教训,还是拐弯抹角的教训。”卡罗尔创作这部童话的目的,就是给孩子们讲他们愿意听的故事,让孩子们开心。本着这样的目的进行创作,写出的作品自然会有一股强大的亲和力,孩子们会感受到这个故事是那么可爱新奇,而不是威严的高高在上。
三、独特的思维
《爱丽丝漫游奇境》不仅获得了儿童的喜爱,也得到了无数成人的追捧。其原因除了他新奇的想象之外,也得益于他作品中浸染了职业的特点。“卡罗尔是一位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毕生在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从事数学教学及研究工作,教过牛津大学的几代大学生。”正因如此,《爱丽丝漫游奇境》在快乐新奇背后还透出了抹不掉的思辨色彩,这一点对于成年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我们不难发现,这部以感性思维为主导的作品,也处处透出理性的光辉。作品中多次出现的荒谬逻辑推论就是例证。作者作为一名逻辑学家,会习惯性地说出带有职业特点的话,正因为太熟悉,才能做到不着痕迹的自如运用。故事里逻辑推论的穿插,不仅不显生硬,反而很生活化,还给故事里的人物增添了鲜明的个性色彩。这些推论里有无知的自以为是,让我们想起周围强词夺理的人。在故事的高潮——那次荒唐的审判中,被告被指控写过一封可以作为罪证的信,被告分辩说信不是他写的,因为他没有签名,此时,国王就像抓住了把柄似的得意地说“要是你没有签名,只能说明情节更恶劣。你肯定是想干坏事,否则就会签上名字,像一个诚实的人那样。”类似的荒谬推理在故事中还有很多。作者运用他逻辑学家的专长,嘲弄了这些似是而非的谬论,与此同时,卡罗尔也把逻辑学的乐趣传达给了孩子们。童话中,爱丽丝听了这样的推论也“觉得这话有点意思,挺新鲜”。卡罗尔不但能写出美丽的童话,还能把枯燥的逻辑知识用这样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也许看童话的孩子还不能理解,但小小的疑问会让他们萌生兴趣,乐于自己去寻找答案。而成年人,特别是接触过逻辑学的成年人看到这样的情节,一定倍感兴趣,会被深深地吸引。在童话中安排一些诡辩,让小主人公爱丽丝无从辩驳、有理难言,却能让读者兴趣盎然。不得不承认,逻辑学家笔下的童话是如此与众不同,虽谐趣,但仍有无法掩盖的理性光辉。
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爱丽丝漫游奇境》在语言上极富深度,在这本小书中有许多双关语、藏头诗、典故和文字游戏,因为写得太巧,“当时就有卡罗尔的朋友认为此书不可译”[5]。
综合以上各部分所述,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能取得如此不俗的成就,与作者的独特个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葆有一颗赤子之心的卡罗尔,写出了每个人童年都曾有过的幻想,虽荒诞离奇却趣味无穷;对孩子们的无限爱意让他的作品亲和力极强,不仅俘获了无数小读者的心,成年人也能被这作品所牵动,去重温童年的美梦;数学家和逻辑学家的职业特点又给这部原本属于儿童的浅近读物注入了深厚的思辨色彩,令无数人痴迷于作品中的深蕴和谜题。总而言之,正是卡罗尔的独特个性令这部童话成为了一朵历久弥新的奇葩。
参考文献:
[1]杨静远.永不消逝的童年的梦[J].读书.1981(02).
[2]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3]何文安、李尚武.爱丽丝漫游奇境[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