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为指标评定患者1个月后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第1d时,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14d、28d时,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对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发热患者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显著。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疗效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的三大致病病因,近年来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的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心血管病,其中尤以大面积脑梗死为最,大面积脑梗死是大脑主要动脉闭塞,梗死面积较大,起病急,进展快,致死率及致残率较普通脑血管病更高,有效的治疗比较有限。有研究表明,较常温亚低温能实现良好的神经系统转归,这无疑为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开辟的新的途径。本研究选取43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亚低温疗法对于该病的临床治疗价值及预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河南省新乡医学院住院的86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2.23±8.17)岁,平均体温(38.87±1.45)℃。对照组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57.24±7.87)岁,平均体温(38.23±2.35)℃。两组年龄、性别等基准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均衡性。
1.2入选标准
1)符合临床关于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确诊;2)突然发病,发病前数日或数周有肢体乏力、麻木等症状。多在劳作、饮酒、激动、排便时发作;3)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如瘫痪、意识障碍等;4)出现脑膜刺激征;5)患者知情同意,愿意接受试验。排除标准:1)既往脑出血、脑梗死病史;2)系外伤或肿瘤原因所致脑出血;3)伴有高血压脑病、免疫性疾病及血液学疾病等。
1.3方法
两组均给予脱水剂、降颅压、抗感染、调整血压、血脂、营养脑细胞、抗凝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采用ZLJ-2000型颅脑降温抢救(监护)综合治疗仪,将冰帽固定于患者头部,全身使用电冰毯给予亚低温治疗,配合药物降温,其方法是:给予冬眠合剂[生理盐水44mL+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微量泵持续以3~5mL/h泵入。使肛温控制在33℃~35℃。降温持续时间5~7d。复温采用自然复温,即中止亚低温治疗仪冰帽及冰毯,24小时内停用冬眠合剂,然后将病人置于25℃~28℃的室温中,让体温自然恢复,控制每3~5h复温1℃,在12~24h内复温结束。监测呼吸、血压、脉搏、心电变化,监测血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
1.4疗效评定指标
患者入院第1天、14天、28天进行NIHSS神经功能评分。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定量数据采用(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在第1天时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4天、28天时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均要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大面積脑梗死导致脑神经功能损伤的原因及治疗局限。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大面积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常见的急危重症,其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0%左右,其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有学者认为与炎症、血管通透性增强、自由基损伤等有关,由于大面积脑梗死是大脑的主干血管闭塞,可出现脑组织的广泛坏死或软化,同时伴发脑水肿现象。持续脑水肿会挤压中线出现移位,进而干扰脑干功能,出现一系列的脑神经功能损伤现象,如偏瘫、失语等。目前临床治疗大面积脑水肿的首要手段即是快速控制颅内压,缓解脑水肿,避免造成脑组织受挤压,随后给予脑细胞活化剂、脱水剂、利尿剂等纠正水电解质,平衡酸碱。转入平稳后改为使用血管扩张剂。不过由于影响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非常多,单纯的药物治疗仅能短期内控制症状,尚需联合用药协同作用,实现治疗效果最大化,而目前针对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联合治疗已成为主流的趋势。
2)亚低温疗法对于改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积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大量试验证实,亚低温通过降低脑代谢、维持脑血流量、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减少氧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一氧化氮等内源性毒性产物的产生、改变遗传信息的传递,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修复、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改变脑缺血后各种酶的活性,减轻缺血神经细胞损伤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一项对缺血敏感的海马CAI区巨锥体细胞受损观察发现,亚低温处理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操作后凋亡指数较常温缺血组下降,这为亚低温疗法促进脑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国内李慧敏等研究报道了3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亚低温对其颅内压的影响,结果发现35.5℃能减低颅内压,改善脑灌注压。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第1d时,两组脑神经缺损(NIHSS)评分尚未体现差异,即二者短期内尚未表现出疗效上的差异,不过从治疗后第14d、28d时,观察组NIHSS评分下降速度开始明显加快,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提示加入亚低温疗法能起到对大面积脑瘫患者更为有效的脑组织保护作用,能降低脑损伤程度,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而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