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的环境压力探讨
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措施必须在畜禽养殖场投入运营的同时予以落实。”此后陆续颁布一些标准和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等,如:《畜禽场环境质量评价标准》(2004)、《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2006)、《畜禽场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规范》(2006)、《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2009)、《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10)。
从以上条例、规范等颁布的时间看,国家对集约化畜禽场畜禽粪便的重视是进入21世纪才开始的。由于忽视对畜禽粪便处理设施和技术规范的监管,当意识到大量粪便对养殖场周围土壤、水体环境、空气环境造成的压力远远超过环境自身消解能力后,才发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除了提供蛋、奶、肉外,还产生大量的粪便,畜禽养殖业成了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提供产业。
3.2养殖畜禽目的转变
役用目的消失。专业化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农牧分离,农是农,牧是牧,两者之间联系很少。集约化畜禽养殖追求的是经济利益,主要提供蛋、奶、肉,或者提供皮毛及他产品,不再作役用和肥料用。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之前,饲养大型牲畜一个重要功能是提供动力的话,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普及,役畜所占比例逐年下降,1949年役畜占牲畜总量的67.3%,1960年是56.0%,到1989年就只有0.5%。如今除牧区和贫穷地区还有役畜外,绝大多数地区已不需要动物提供动力。
肥料目的弱化。集约化畜禽养殖不再注重对肥料的利用,也就不会关注畜禽粪便的质量和处理。为提高蛋、奶、肉产量和皮毛的质量,在饲养过程中添加各种添加剂,导致畜禽粪便含有重金属、抗生素、激素等不利于被二次利用。农民也就逐渐不再施用畜禽养殖场的粪便了。
3.3肥料总投入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现代农业是化学农业,大量化肥的使用是其最好的表现。畜禽粪便数量虽逐年上升,但有机肥料在投入农业生产中总肥料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原因:
一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效果显著。联合国粮农组织曾于20世纪80年代在亚太地区91个国家,通过大量田间试验得出结论:施肥可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5%,总产30%。为增加粮食产量,国家一度也鼓励化肥的生产和使用。在肥料的总施用量中有机肥料从1949年的99.9%,下降到1980年的49%。1981年后化学肥料施用量首次超过50%,进入21世纪,化肥施用量约占全球总施用量的1/3。我国人口众多,预计到2030年总数将达到16亿,以人均粮食400 kg计算,粮食生产目标应为6.4亿t。即使是粮食播种面积保持不变,粮食单产需要比目前提高约25%。庞大的人口数量对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了严峻考验,为提高和保障粮食产量只能不断增加化肥施用量。
二是成本上升。这里的成本包含2层意思:一是运输畜禽粪便的成本;二是劳动力成本增加。这2个成本都在不断上升,导致农民更愿意施用化肥。由于畜禽养殖都远离农田,把养殖场畜禽粪便收集运送到农田需要价格不菲的运输和人工费用,大大增加了畜禽粪便还田的成本。劳动力成本增加,是指现在农民多进城打工,打工赚的钱远远超过其从事种地所赚的钱。通过比较农民乐意使用获得简单、施用轻松的化肥,而不是获得和施用需要耗时耗力的有机肥,为的是能够节约时间进城打工,而不是把时间用来投在收益少的农业上。
4小结
由于养殖方式的转变,畜禽养殖与环境关系发生转变,从友好型逐渐变为敌对型,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忽略了环境的承受能力,一味地向环境索取,结果换来的现在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环境对人类的报复行为。所以,为了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在付出行动的时候需要作出长远、科学考虑,而不只是追求短期利益。
上一篇:现代农业开发中决策风险规避分析
下一篇:浅谈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