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旁含气囊肿50例CT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气管旁含气囊肿常规CT表现。方法 总结日常工作中CT发现的50例气管旁含气囊肿, 分析其大小、部位、形态、边缘、是否与气管交通等CT表现。结果 囊肿大小平均10、7、16 m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 50例中有47例位于胸廓入口处(T1~3水平), 有3例位于左主支气管旁(T5~7水平), 呈囊状者35例, 呈不规则或蜂窝状改变着15例, 有19例能看到与气管交通。结论 CT扫描特别是薄层CT扫描是诊断气管旁含气囊肿的首选方法, 也是最佳检查方法。影像诊断医生应该充分认识, 减少误诊及漏诊。
【关键词】 囊肿;气管;憩室; CT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5.078
气管旁含气囊肿是指在胸腔入口处气管右侧与气管交通的含气囊肿[1]。组织学诊断包括气管憩室、淋巴上皮样囊肿、支气管源性囊肿等[1]。其中以憩室最为常见。近年来, 多排螺旋CT的日益普及发展, 大大提高了气管旁含气囊肿的检出率, 本文收集气管旁含气囊肿50例, 回顾性分析CT表现, 探讨多排螺旋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10月1日~2015年10月1日经16排CT诊断的气管旁含气囊肿50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 同一阳性病例不同时期多次检查视为1个病例。其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15~88岁, 平均年龄62.25岁。<30岁3例(6%), 30~50岁6例(12%), ≥50岁41例(82%)。
1. 2 方法 使用东芝16排螺旋CT, 均采用患者平静呼吸状态下吸气后闭气行胸部平扫。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处至肺底, 层厚4 mm, 层距4 mm, 矩阵512×512, 部分病例行层厚1 mm×层距1 mm重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 管电流80 mA。肺窗窗宽1600 HU, 窗位-550 HU, 纵隔窗窗宽 320 HU, 窗位30 HU。含气囊肿大小均测量扫描层面肺窗最大截面前后径及左右径, 经肺窗MPR重建后测量上下径。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 单发囊肿36例(72%), 2个及以上囊肿14例(28%)。含气囊肿大小前后径3~24 mm, 左右径2~20 mm, 上下径6~38 mm, 平均10、7、16 m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 其中上下径均大于前后径及左右径。50例中可以显示与气管相通者19例(38%)。位于胸廓入口处气管右后约6~9点钟47例(94%), 位于T2~4椎体水平。有3例(6%)含气囊肿在气管分叉处左主支气管旁。囊肿形态呈囊状或卵圆形35例(70%), 不规则或蜂窝状15例(30%)。有胸痛、咳嗽、咳痰、胸闷、气喘等呼吸道症状的有43例(86%), 入院常规及体检等未见明确呼吸道症状偶然发现的有7例(14%)。肺部伴随陈旧性病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间质纤维化、炎症、结核等41例(82%)。
3 讨论
3. 1 病因与病理 因本病很少手术, 故其病因病理还不清楚, 但一般认为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后天性气管旁含气囊肿的发生机理, Goo等[2]、吴国庚等[3]、张传玉等[4], 诸多报道中指出和COPD有关, 本组50例病例有43例(86%)有呼吸道症状, 41例(82%)有肺部伴随病变。因气道最小阻力点位于气管胸内外交界区, 气管左后壁有食管的支撑[5], 气管右后壁缺乏保护, 故当气管内压力增高时, 胸廓入口处气管右后为本病的主要发生部位。本组病例中有47例(94%)发生在该部位。本组病例中有3例(6%)发生在左主支气管旁, 则不能用后天获得机理解释, 故不能排除先天性气管壁局部薄弱或发育缺陷可能。
3. 2 临床与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大多为胸廓入口处气管右旁含气低密度影, 形态呈圆形、卵圆形、不规则或蜂窝状, 蜂窝状病变内可见多发线样分隔。也可发生在其他不典型部位, 如气管左后或前方、气管分叉处、左主支气管旁等。若看到和气管交通便可明确诊断。囊肿的大小可根据每次检查时吸气的程度不同发生轻微的变化。本组病例中有1例患者因肺部炎症行3次胸部CT扫描, 其中气管旁含气囊肿大小及形态略有轻微变化。吴国庚等[3]认为气管旁含气囊肿壁不规则, 囊壁厚薄不均, 囊肿内可见不规则索条状影, 这些在其他纵隔、肺内的囊肿中极为少见, 在鉴别诊断上有较大意义。囊肿壁不规则或蜂窝状改变可能与反复感染有关, 作者同意他们的意见。本组病例中可以看到与气管交通19例, 做仿真内窥镜均可看见交通管道在内壁的开口。
3. 3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肺尖部间隔旁型肺大泡、肺尖疝、气管囊肿、喉、咽囊肿和食管憩室等鉴别。肺尖间隔旁型肺大泡为肺尖与气管不相通的无肺纹理高透亮区, 壁菲薄。肺尖疝又称肺尖膨出症, 在临床较为少见, 多发生于右侧, 内可见肺纹理, 与肺组织相连。随呼吸程度不同可有较大变化。气管旁含气囊肿发生部位与肺尖疝和肺尖间隔旁型肺大泡相比距肺尖较远。三维薄层MPR重建能看到与气管相通。气管囊肿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气管支气管树或肺芽发育异常所致, 为前肠囊肿, 常表现为位于纵隔内和或肺内的含液囊肿, 与COPD无相关, 临床症状明显, 与本病不相符[5]。喉囊肿多发生于会厌, 多为潴留囊肿, 喉咽囊肿较本病的发生位置高, 且与喉咽部相通。位于气管后方的含气囊肿与食囊肿鉴别较困难, 有时囊肿内出现气液平面可提示食管囊肿, 依靠食管造影可以确诊[6]。
综上所述, 气管旁含气囊肿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并不少见。
当看到含气囊肿影和气管之间交通更是可靠依据。含气囊肿的诊断方法有CT、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造影等。随着多排螺旋CT的普及和应用, 特别是结合薄层重建技术及CT后处理的应用, 多排螺旋CT成为其最好的诊断方法之一。影像诊断医生应该充分认识, 减少误诊及漏诊。
参考文献
[1]李铁一.中华影像医学(呼吸系统卷).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6-58.
[2]Goo JM, Im JG, Ahn JM, et al. Right paratracheal air cysts in the thoracic inlet: clinical and radiologic significance.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1999, 173(1):65-70.
[3]吴国庚, 潘纪戍, 刘甫庚, 等.气管旁囊肿的CT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3, 22(8):670-673.
[4]张传玉, 王军伟.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的CT及临床表现.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9, 45(6):501-504.
[5]何世明, 候安海.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MSCT30例分析.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27):103-104.
[6]张勇, 杨绍荣, 程德云, 等.先天性支气管囊肿的临床及病理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 26(10):619-622.
[收稿日期:2016-01-04]
上一篇:胸腔镜微创手术在胸部疾病中的应用
下一篇:胸腔积液病因分析及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