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卒中的20%[1]。我院于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血府逐瘀汤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均为住院患者,男31例,女17例;年龄35~71岁,平均51.5岁。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其中8例做了腰穿,脑脊液均为血性。
1.2 方法 L3~4或L4~5作为穿刺点,按常规腰椎穿刺规范正确操作,待有脑脊液流出,适当以针芯堵塞部分针管内通道,防止流出过快形成脑疝。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10~25 ml,而后以10 ml注射器抽取常温生理盐水10 ml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等候若干分钟,再缓慢放出,反复几次。每周2~3次。每次操作完毕嘱患者去枕平卧4~6 h,不影响饮食。同时加用血府逐瘀汤口服,不能口服药物的有意识障碍患者则给予鼻饲。
2 结果
治愈25例(52.1%),好转21例(43.8%),无效2例(8%),有效率92%。
3 讨论
SAH的血液进人蛛网膜下腔后,颅腔内容物增加,除迅速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等临床表现外,血液及其代谢产物还可导致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积水及蛛网膜粘连等并发症[2]。这些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常与出血量、出血部位及血液存留时间等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发生于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患者,起病急,再发率高,脑脊液置换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改善病情有效手段[3],及时采用生理盐水+地塞米松置换脑脊液,清除蛛网膜下腔中的积血及其代谢产物,可减轻炎症反应,减轻脑膜刺激症状,减少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4]。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治疗效果肯定,值得临床推广。本组48例,通过进行反复的脑脊液置换,使得脑脊液的蛋白含量降低,减少了发生脑积水的基础,同时能有效地清除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脊液染血程度,减轻对脑膜的刺激,能清除血管活性物质,能快速而平稳的降低颅内压,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使脑组织损伤得到了较快的恢复,有效率达92%。
SAH属中医学“头痛”、“中风”等范畴,稽其所因,乃阳化风动,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夹痰夹瘀,横窜经络,阻滞经络而成,其根本在于离经之血,瘀于脑府。治疗宜用活血化瘀之法。血府逐瘀汤是活血化瘀疗法中的一个常用方剂,载于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主治上焦瘀血、头痛、胸闷、呃逆等。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祛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枳壳开胸引气,气行则血行;生地黄凉血清热,配当归养血润燥,使瘀祛而不伤阴;甘草缓急,通百脉以调和诸药。红花、桃仁、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而桔梗主升,枳壳畅中,牛膝主下行,贯通上、中、下气血;再用当归、生地黄养血补血活血,加甘草和中,防止伤胃气。本方不仅行血分之瘀滞,又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而又能生新,合而用之,使气行瘀去,诸症可愈。全方配伍可改善循环,增加组织器官血流量,降低颅内压,对于急性SAH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姚淑芳,尤群生,李栋.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120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1314.
[2] 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2.
[3] 田雅春,冯小平,田亚香.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72例报告.中国实用医药,2010,5(3):126.
[4] 孙德谦,金志华,吴效平,等.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荟萃,1993,8:1004.
上一篇:老年性痴呆的预警及早期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