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86例诊治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提高小儿肠套叠采用空气灌肠复位的疗效,减轻开腹手术的损伤。方法:对86例小儿肠套叠患者行空气灌肠诊断与整复。结果:空气灌肠整复成功80例,整复成功率为93.0%,其中空气压力为12.0~16.0 kPa的维持者成功率为100%。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高压空气灌肠套叠复位疗效较好,同时并发症少。
[关键词] 肠套叠;空气灌肠;高压空气
[中图分类号] R72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b)-149-01
小儿肠套叠多发生于4个月~2岁,因其会引起肠道感染、水电解质紊乱、嵌顿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所以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本院2003~2009年共诊治小儿肠套叠86例,现将诊治中的一些体会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3~2009年本院86例小儿肠套叠病历,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年龄4个月~2岁,平均1岁;病程2~48 h,平均10 h。症状以阵发性哭闹(100.0%)、排果酱样便(93.0%)、呕吐(89.5%)、腹部包块(75.6%)为主要症状。
1.2 治疗方法
结合病史、体征及腹部B超明确诊断。若无禁忌证,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1例),采用X线监视下空气灌肠复位术,对照组中有5例采用气钡灌肠复位。治疗组以空气压力为12.0~16.0 kPa来维持,对照组以8.0~10.7 kPa维持。同时,各组均可辅以手法复位。
1.3疗效标准
好转:腹部包块消失,小儿停止哭闹;未愈:腹部仍可触及包块,小儿哭闹不止,病情恶化。
2结果
治疗组用时2~15 min,平均10 min,全组45例患者全部复位成功,成功率为100%;对照组用时10~40 min,平均20 min,其中6例因用时较长而中转手术复位,术中见嵌顿肠管水肿明显,为回-结型。两组患者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腹泻(94.2%)、发热(83.7%)、呕吐(59.3%)等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3 讨论
小儿肠套叠多由于肠道的病理或生理改变所致,如盲肠活动度过大、肠道息肉、小肠功能失调、蠕动异常等。多发生于4个月~2岁。临床表现有腹痛(小儿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排果酱样便、发热、腹部包块为主要症状。治疗方法首选X线监视下空气灌肠复位术。笔者在诊治小儿肠套叠时有一些体会,分析如下:
3.1 空气灌肠的适应证
①无腹膜炎体征;②无严重脱水;③反应良好,哭声响亮;④腹部B超提示无腹腔积液或少量腹腔积液;⑤体温≤38.5℃。同时参考症状出现的时间(即病程),若超过48 h,建议手术治疗。
3.2 空气灌肠的空气压力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气压达8.0 kPa,造影证实后加气压达10.7 kPa左右并维持[1],本文对照组即采用该方法;治疗组则采用气压达12.0 kPa时造影证实,加压到16.0 kPa左右并维持。
对比两种方法,可见在空气压力增加后,增加了推动肠复位的动力,使外套的结肠扩张度增加,缩短了复位的时间,减少了X线的危害。同时,随着气压的增加,其危险性并不增加,治疗组无肠穿孔患者。靖立新等[2]指出直接应用高压12.20~14.60 kPa诊治小儿肠套叠复位术258例,成功251例,成功率为97.28%;低压6.6 kPa诊断逐渐提高压力整复138例,成功121例(87.68%)(一次成功53例),2例发生穿孔。笔者采用高压整复45例,成功45例(100%);低压整复41例,成功37例(85.4%)。史海生等[3]采用间歇高压13.33~16.67 kPa空气灌肠治疗小儿难复性肠套叠(低压整复失败者)31例,成功18例(58%),成功率亦较高。这些资料均显示高压整复成功率较低压整复高。术后出现腹泻、发热、呕吐等症状与病程有关,而与复位术中气压大小无关。当复位成功后的较短时间内,建议继续注入空气,以防结肠气压骤降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3.3 采用气钡灌肠复位术
因需经肛门注入钡剂,且水温不易调控,复位过程中钡剂容易反流影响仪器的使用,故笔者认为采用空气灌肠复位较气钡灌肠简单实用。
3.4术后注意加强抗感染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各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腹泻(94.2%)、发热(83.7%)、呕吐(59.3%)等症状,同时未见有再次复发的患者。因肠套叠常发生于患儿开始添加辅食时,如4~8个月,考虑肠套叠与患儿进食后肠道蠕动异常有一定关系,且肠套叠导致肠管水肿,故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术后一般暂禁食。若有的患儿哭闹明显,排除肠套叠复发、肠管坏死等情况,患儿吸吮动作明显,可以母乳喂养或饮水,待大便颜色变为正常后改为流质饮食,同时及时调节肠道菌群。
小儿肠套叠是外科急腹症的一种,因其能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故临床上应早诊断、早治疗,而空气灌肠肠套叠复位是首选方法[4-5]。根据对86例小儿肠套叠的诊治,笔者认为高压空气灌肠套叠复位疗效较好,同时并发症少,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值得临床采用。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9.
[2]靖立新,张春福,郑文菊,等.高压空气灌肠诊治小儿肠套叠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8,17(6):309-311.
[3]史海生,赵国海,夏亚斌.间歇高压空气灌肠治疗小儿难复性肠套叠体会[J].皖南医学院报,2001,20(1):20-21.
[4]刘蓓蒂,赵辉.脉冲式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12):1099-1100.
[5]耿东.28例小儿复套型肠套叠的诊治[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6):159.
(收稿日期:201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