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摘要:本文通过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来分析中美文化在小费、家庭寄宿、顺风车以及朋友模式文化方面的差异。从而使中国学生意识到他们不仅要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还要了解有关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以便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小费文化;朋友模式;中美文化差异
中国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是一部有关亲子和留学话题的故事。剧中主要讲述了这三组家庭:爸爸黄成栋和儿子黄小栋;后妈林飒、女儿武丹丹和爸爸武翰祥;还有妈妈刘若瑜和儿子陈凯文,出国留学陪读,以及互相扶持,互相成长的故事。透过这部电视剧,我们能看到许多关于美国当地的文化。这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说,无论是了解留学生活还是美国当地的文化,都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这也有利于中国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去国外留学,美国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所向往的地方。但是,由于中美两国文化习俗的差异,赴美留学的学生不仅要面临语言障碍,还得了解和适应当地的文化,从而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业。本文从跨文化的视角来解析这部电视剧中的中美文化的差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1.小费文化;2.家庭寄宿文化;3.顺风车文化;4.朋友模式文化。通过对比分析中美文化的差异,让中国学生意识到,他们不仅要学习英语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还要了解有关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以便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中美文化差异
由于中美两国的经济制度、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民族性格的不同,最终导致两国的文化差异。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中美文化的差异:
(一)小费文化
小费是美国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从事服务行业人员的主要收入来源。根据联邦法律,全美没有小费的员工的最低工资是每小时7.25美元,而有小费的员工只有2.13美元。那么也就是说2.13美元的最低工资意味着他们的全部工资将被用来交税,并迫使餐馆服务员靠自己的小费生活。在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如果服务人员做了某项服务,对方没有给小费不仅会遭到服务员的白眼,还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媒体的曝光,在法国甚至会触犯法律。而且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餐厅就餐需要小费外,那么在酒店、旅游、乘车等等服务行业都是需要给小费的,一般支付的费用是消费账单的10%-20%的小费。而中国人缺乏这种在消费时给小费的意识。1987年,国务院明令禁止小费。1999年实行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不得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物品,不得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向旅游者索要小费。”直到2004年,广东中旅首次将“小费制”引入国内游,“小费”在我国才真正地公开“亮相”。目前,“付小费”在我国服务行业还是很少见的。中国人通常认为老板请雇员来做服务工作,那么就应该提供良好的服务,并不需要付费给服务员的成本已经事先算入了客人吃饭买单的费用中。归根结底,这是由于美国人所崇尚的个体主义和平等意识与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和等级观念的价值观造成的。在美国,大家都倡导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赚钱生存,不分职业的贵贱,只要依赖自己,那么你的劳动就要被尊重,所以美国人通过小费表达了以尊重为基础对服务员的谢意。相反,在中国,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大家提倡通过对集体和国家的奉献来证明个人的价值。而且,服务行业人员的地位在中国一直比较卑微,那么,如果客人给服务员小费,或许会引发服务员的自卑心理。
(二)家庭寄宿文化
家庭寄宿在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好几十年的历史。主要是外国留学生为了解决住宿条件,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促进了解国外文化,更好地融入外国社会而短期或长期居住在当地人家庭。我国的留学生在外国也有很多选择了这种住宿方式。特别是在家庭寄宿起源的欧美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较为常见。留学生寄宿家庭在美国已经极为普遍。在美国,孩子不满18岁,必须要有监护人。如果不是父母陪读的话,就需要寄宿家庭的成年人担当法律上的监护人。通常,寄宿家庭的家长负责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监督学生学习、负责与学校沟通、监督学生的校外生活等等。就像剧中的陪读妈妈刘若瑜,她作为寄宿家庭的家长,照顾留学生黄小栋、武丹丹和朱露莎。
如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和文化都深深影响着西方世界。许多外国人也对中国产生浓厚的兴趣,每年也有不少外国人来到中国旅游或寻找发展机会。有一些大学生希望在中国家庭寄宿,和中国人一起生活、学习。他们很愿意切身体验中国人的生活。中国家庭的成员也可以从他们那里了解国外的世界,练习外语和了解他们的文化或大学教育。但是,在中国,寄宿家庭还处在探索阶段。由于文化的差异和中国家庭成员的英语水平等等原因,留学生寄宿家庭在中国的接纳程度较低。一方面,由于中国人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比较重;不愿意或是不情愿让陌生人住在自己家中;另一方面,美国人提倡个人主义和独立性,美国人不喜欢依赖别人;美国人比较注重隐私权。
(三)順风车文化
顺风车作为一种习惯乃至文化,最初兴起于美国。所谓的顺风车,就是车主可以搭载与自己出行方向相同的乘客,共同分享车辆。不过,唯一与中国时下流行的网络化有偿顺风车服务不同的是美国最初流行的顺风车一般不会收取乘车者的费用。顺风车在美国真正成为一种文化还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那时的美国学生搭顺风车,起初还是为了在各地之间串联以便发动游行示威,后来则发展为免费蹭车环游美国,这一风潮甚至改变了美国的年轻人口分布。这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交通不是很发达,美国地广人稀,促进了顺风车文化的发展。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顺风车引发了一系列的恶性事件,导致顺风车文化也跟随慢慢淡化。在中国,顺风车这个词汇在21世纪才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滴滴公司从2015年4月开拓顺风车行业。目前,滴滴几乎占据顺风车90%的市场。这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同时也是一种环保的方式。
(四)朋友模式
人际交往也是留学中的一大挑战,剧中的陈凯文在海外生活8年,坦言自己不愿融入海外的交际圈,和外国人交友并不贴心,更直接形容自己是荒岛。文化隔阂使国人往往不能完全融入外国的生活氛围,各自的背景差异成为了人际关系建立上的巨大鸿沟。贾玉新认为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偏向于“情感”和“混合型”关系;而美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偏向于“工具型”关系。因此,当具有完全不同的人际关系取向的美国人和中国人交朋友肯定会产生矛盾,中国人觉得美国人不诚恳,或不够“哥们意思”,而美国人会觉得中国人对其太过依赖,要求太高,太重感情。就像武丹丹的美国男朋友无法理解武丹丹和黄小栋之间的朋友关系,最终而分手。这是因为美国地域广大,人口流动性大,而且朋友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他们彼此之间承诺的义务也有限。然而,中国人对待挚友,通常愿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对中国人来说,朋友之间借钱是相当普遍的,而对美国人来说是凤毛麟角的。
三、小结
本文通过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来解析中美文化在小费、家庭寄宿、顺风车以及朋友模式文化四个方面的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会越来越多。同时,中国学生也有很多机会去美国学习。那么,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中国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还要了解有关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以便更好地去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李昕朔.中美枪支管理制度对比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4(04),48-51.
[3]武保勤.从小费看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兼论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J].怀化学院学报,2016,35(01),115-118.
上一篇:广播电视数字发射覆盖技术研究
下一篇:虚拟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