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普大体相当结构布局的理性思考
摘 要:我国职普大体相当目标的确立,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我国按职普大体相当结构布局的路径走来,形成了目前相对理性的教育结构。现阶段我国坚持职普大体相当的结构布局,是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对教育结构的理性把握,是从国家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求得出的理性判断。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保持职普大体相当结构布局,从教育本身角度来看,还有进一步调整完善的必要。
关键词:職业教育;普通教育;结构
作者简介:张健(1960-),男,江苏苏州人,常州市教育局副调研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区域中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实证研究”(编号:2013SJB880030),主持人:李德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0-0005-07
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结构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近年来,也有要淡化甚至取消职普大体相当的声音,其主要观点是职普大体相当并未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而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职普大体相当的政策限制了更多学生上普通高中进而上大学的选择自由,剥夺了一部分学生上普通高中的权利。有的地方又开始大规模扩建新建普通高中,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乍一看来,这似乎可以理解,因为社会的实际价值取向还是偏向于读高中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自然值得喝彩,取得学术上的发展和成就当然值得鼓励。不过,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还得要理性分析,本文就职普大体相当问题从“如何看”和“如何办”两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如何理性看待职普大体相当结构布局
(一)从政策出台背景的视角
我国职普大体相当目标的确立,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脱离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来谈职普大体相当缺乏科学论证且过于教条,并无实质意义[1]。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适应四化建设需要,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职业教育非常薄弱,文化大革命中,大批中等专业学校和技术学校被迫停办,农业中学、职业学校被摧残殆尽,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严重脱节;普通高中毕业生除少数升入大学外,每年有数百万人需要劳动就业,但他们又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各行各业亟需技术力量,对招来的新工人还得进行二、三年的学徒培训,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种状况对四化建设和安定团结极为不利,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势在必行[2]。
要扭转这个局面,根据我国当时的国情和经济实力,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必须通过一个较长时期的不懈努力,并且需要确立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有数量概念的阶段性达成目标才能取得明显实效。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经过调整改革,要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在整个高级中等教育中的比例大大增长。”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发展职业教育首次提出的职业教育占比的阶段性目标。尽管这个占比是多少还不十分具体,但是对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比较大的数量的要求。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情况报告,公布了1985年底这个比例达到36%,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出现了加快发展势头,但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很不适应。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这份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教育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问题已经强调多年,局面没有真正打开”,中央清醒地看到“职业技术教育恰恰是当前我国整个教育事业最薄弱的环节”,强调“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力争职业技术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来更好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提出“力争在五年左右,使大多数地区的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扭转目前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职普大体相当的更可操作的阶段性量化发展目标被提了出来。各地遵照中央的文件要求,复办和新办了一批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有计划地将一批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或增设职业班,挖掘潜力扩大招生规模。这样一个具体目标的提出,对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在预期时期内扭转职业教育薄弱局面,起到巨大推动作用。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到1990年底,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比已接近一比一,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变。
因此,当时国家提出职普大体相当,是在充分考虑发展能力和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一个推动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指导性措施,目的就是引导各地各部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快改变中等教育结构严重失调的状况,更好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步入健康轨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证明,职普大体相当目标的提出切合了劳动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人的发展实际需要。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壮大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职业学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状况依然存在,在接下来的发展阶段,我国坚持了按职普大体相当的要求来把握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形成了一条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可循路径。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仍有大量普通高中学生毕业考不上任何大学,带着普通文化知识走向社会,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和技能,需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才能就业,同时,高中阶段教育还没有普及,许多初中毕业生升不了学。因而,199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到2000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全国平均保持在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直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加快,一方面,提供更多人上大学的机会,另一方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旺盛需求,继续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尽可能保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规模同步增长。尽管职普结构有过起伏和曲折甚至滑坡,社会出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还需要的怀疑,高中阶段教育适龄学生出现人数下降,但我国仍然坚持职普大体相当政策导向,总体上稳住了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控制住了社会人才结构的失衡趋势。
上一篇:浅析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基层业余体校招生难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