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销脱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老大难问题了。原因在哪里?如何解决?笔者认为,人才“生产”与“销售”的脱节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此为切入点将能极大地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人才是商品已经成为社会共识。那么它是如何生产和销售的?我们却很少深入地考察和分析。一个典型的误区是认为各类学校是人才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所以,在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时,许多观点都认为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更贴近人才市场的需要。于是大量的高校急功近利地开设了自己并没有多少师资优势但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同质竞争严重。从而降低了人才的培养质量。这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助长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那么人才作为商品是如何生产并进行销售的呢?又如何从根本上规避人才滞销(大学生就业难)这一困境呢?笔者认为,人才的生产经营主体并非各类学校,而是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在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在完成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掌握了能够立足社会的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后,完全可以自主地选择下一阶段将要学习的专业和学校,毕业后自主地选择行业、职业及用人单位。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才生产销售过程,在校求学是人才的生产,毕业求职是人才的销售。那么学校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学校在本质上类似于产业市场中的来料加工型企业。学生作为人才的生产经营主体,自主决定生产什么(选择什么专业),在哪个人才加工厂(学校)进行生产。学校负责生产线(专业教学)的不断优化,从而为培养出某一类型的精品人才不断提升教学及管理水平。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才的生产和经营其实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人才的生产市场(教育市场),一个是人才的销售市场(人才市场),在人才生产(教育)市场中,学生为投资者(消费者),各类学校为教学服务的生产销售商,学生通过投资(消费)各类学校的教学服务将自己开发成市场需要的某类人才;在人才销售市场(人才市场)中,学生(各类人才)为销售商,商品为人才自身,用人单位为消费者(投资者)。
就我国目前的现实来看,人才销售市场(人才市场)相对来说发育得较好,人才与用人单位基本上可以实现供求双方自主选择。最大的问题在于人才生产市场(教育市场)存在着严重的计划经济传统。学生选择专业与学校的权利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学习成绩的制约。这一长期以来的现实环境造就了学生与学校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意识,学校则只依照教育行政部门的招生计划进行生产(教学)和销售(招生)。问题是,当学生与学校依照教育部门的招生计划将人才生产出来,教育部门却不负责了,销售(求职)问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这种生产阶段(教育)的计划经济与销售阶段(求职)的市场经济产生的严重脱节,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层出不穷!怎么办?
具体来讲,首先让学生及其家庭尽快成长为合格的人才生产经营市场主体,明确自己在升学(人才生产)与就业(人才销售)中的责任与权利,在升学时要注意制定科学的学业规划(自身人才的生产及经营计划),进而选择合适的专业与学校。同时,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逐步废除全国统一高考,代之实行大学联考及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制定统一的招生计划,将学校的招生及专业设置的自主权还给高校,让他们在招生竞争中提升自身的教学及管理水平。教育部门也应当联合人力资源部共同分析预测未来人才市场的变动趋势,并适时公布,为学生的学业规划及学校的专业建设提供前瞻性信息。如此,升学时学生通过科学的学业规划选择到合适的学校与专业,学校也因为实行自主招生考试选拔到在自身专业领域内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毕业后学生也将成为本专业领域中的优秀人才,从而为顺利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上一篇: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
下一篇:浅析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