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应用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中高职衔接工作中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最新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分析了现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机制;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9-0046-04
一、前言
中高职衔接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很多年的试点,各地也都探索了不同的衔接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总体来说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招生录取、适应课程、专业设置以及教学方式等如何衔接。在2014年3月在钓鱼台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阐述了中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规划,首次把职业教育提升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这就意味着,国家教育改革将以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实行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政府层面上认定了职业教育是一个教育系列,这个系列要根据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做到从初级到中级到高级有机的结合,分别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高级技工和工程师三个层次的人才。规划中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中高职衔接的做法和要求。如果这个体系构建成功,可以有效解决目前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的“断头路”问题。所以说职业教育的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着整体的改变,针对这样的新情况,再来研究中高职的衔接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高职衔接现状分析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政策的指导下,各地先后进行了中高职衔接的试点工作。1985年,教育部同意将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等3所技术专科学校试办5年制技术专业学校。广东省2009 年启动“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工作;2010 年将试点高职院校扩大到10所;2011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共有27所高职院校、近百所中职学校参加试点,2012年,试点范围扩大到32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张。
1.中高职招生环节衔接现状
从现有情况看,中高职在招生方面的衔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衔接模式是分段贯通式。将一所或几所中职学校与专业对口的高职学校联合办学,采取“3+3”或者“3+2”方式,前3年在中职学习,后3(2)年在高职学习,按阶段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中职和高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重组中高职的课程和教学计划;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在5年的时间内,根据不同阶段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理论、职业技能等系统的教学和训练,避免了中职学生因为基础理论薄弱而带来的与高职对接后学习困难的问题,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第二种衔接模式是5年一贯制。五年一贯制:又称“初中起点大专教育”, 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按照《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办5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招收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达到录取成绩后,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进行一贯制的培养。
第三种衔接模式是自主招生。有自主招生权限的高职院校,由学校自主命题,面向广大应届高中毕业生、中专和技校相关专业的学生,经过理论考试、技能测试和面试三个环节,综合各个环节的成绩,最终确定录取名额。
2.中高职教学环节衔接现状
目前来看,中高职在教学环节的衔接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教材和课程衔接两个方面。
首先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中高职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职业教育的一致性,又有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岗位定位不同的差异性。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起基础性作用,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起承上启下作用,培养的是比中职教育更高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和应用型。因此中高职应分别根据区域产业链不同的职业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因此,中职教育既要考虑就业问题,还应重视学生升学和深造的走向,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目前中高职在制定培养目标时,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基本上还是按照各自的培养层次的需求来制定,考虑中高职之间衔接的很少。
其次是教材和课程的衔接问题。目前中高职的课程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中职有一套独立的教材系列,高职有一套独立的教材系列,两个系列自成一体,教材在编写时是以各自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编写的,中职的教材以学生的就业为出发点,没有考虑中职学生升入高职以后的学习问题,高职的教材以高中毕业生为考虑对象,没有考虑到从中职升入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严格来说,目前还没有一套针对中高职衔接的新的教材体系的教材。高职教师在授课时只是按照教学安排来完成教学工作,造成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压力很大,学习起来很吃力。
三、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根据国家政策,按照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的要求,自2009年起我校开始开展自主招生工作,从2012年开始部分专业试行“3+2”招生,因工作原因,每年都参加了这项工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分别讲授过高中毕业生的班级和中职毕业生组成的班级,所以通过几年的实际工作,体会到目前无论是在招生环节还是在课程教学环节,中高职衔接模式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课程建设·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应用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建设
1.中高职衔接招生问题显现
招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专业对口问题。由于高职专业数量远远大于中职专业数量,高职院校在招收中职学生时,无论是哪种招生模式都要求中职学生所学专业和高职招生专业一致或相近,由于高职专业类别比中职的专业类别要多,这样就造成高职院校想要招的某些专业在中职学校没有相同或相近专业,而中职学生想要报考的专业高职院校往往招生人数很少或者没有,限制了中职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的比例。
二是“3+2”本身设计时的局限性。这种招生模式在设计时要求高职院校对口一个中专或者中职学校相同专业进行“3+2”招生,其设计缺陷就是限制了中专或中职层面学生和高职层面院校广泛流动的可能性。对中职学校来说,在招生时由于毕业后有很大的机会升入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较高,所以其积极性很高。但在2年后学生准备转段时,据调查,很多的中职学校对转段工作不是很积极,同时愿意转段的学生也相对较少,大部分的学生希望尽快找到工作;即使进入转段的学生经过考核被录取,但由于中职的第三年学习时间一般学校会安排下厂实习,学生实习一年之后,愿意重新回到学校学习的学生又会减少。据统计目前中等教育学生对口升学的升学率不足3%,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相比差距巨大。
2.中高职衔接教学问题显现
(1)培养目标不清晰。教职成【2009】2号文中指出职教育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高【2006】16号文提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文件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还不够清晰和明确,还没有形成人才培养层次的有效衔接,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既有相同地方又有各自的特点。中职教育应以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即操作工或初级管理人才为主,也就是鲁昕部长提到的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高职教育则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工艺师、技师、生产一线组织者或管理者为主,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培养高级技工。中职教育在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还应向高职教育输送合格人才,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打下基础。高职教育在保持与中职教育连续性的基础上,体现出自身的职业性和高层次性。
(2)文化基础课脱节。所谓的文化课的脱节主要是中职毕业生相比高中毕业生而言,由于中职学校是以就业教育为主,比较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普通高中是升学教育,在校期间注重的是针对高考的应试教育,所以二者相比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相差很大,中职毕业生的文化课基础远低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水平。而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及教材都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起点制定和编制的,中职毕业生在专业课的学习时会因基础课知识薄弱而遇到比较大的困难,造成不同班级同一门课程学习成绩相差很大。
(3)中高职专业课重复。由于目前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不是很明显,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没有统一标准,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调统一的渠道和机制,造成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不衔接,导致在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出现雷同、重复等现象。
四、中高职衔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综上所述,要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涉及招生和教学多个环节。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内容和支撑,如果没有一个一体化的教学计划,要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只是一句空谈。所以, 设计好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结构,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对实现中高职的衔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及相近专业的职业能力需求进行分析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应以知识的逻辑关系构建,而是应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主线而构建。因此,要结合当地区域产业链的特点,依据行业中初级技术岗位和高技能岗位的标准,按照科学的教育规律设计课程体系,解决好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和整体一致性问题,最终实现产业生产所需要的初中级和高级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目标。
2.具有电子产品软硬件联调能力
1.电子产品故障分析诊断
2.电子产品整机测试
2.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应用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制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学大纲是国际上实现中高职衔接的先进经验,尽管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但面对的产业结构是一致的。所以就要求中高职的教学内容既不能重复,又有一定的延续性,要符合知识与技能循序渐进的原则。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应该结合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分析,兼顾中职和高职期间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的要求不同,在此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多所职业技术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针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要求进行初步的探索。具体措施为:第一,准确定位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 根据中、高职两个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入手,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以不同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岗位目标的要求,选取相应的课程内容。第二,按层级和梯度原则遴选课程内容。中职和高职期间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应该有明显的区别。
五、结语
现在国家层面开始实施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举措,对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氛围,招生模式已经或者就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解决招生模式的同时,如果做好了教学环节的改革,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必将在很短的时间内构建完成,国家提出的职业教育要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高级技工和工程师的目标也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高俊文等.广东省“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24).
[2]蒋新革等.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4).
[3]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4]徐静等.中职与高职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 [J].职业与教育,2010(11).
[5]刘培琴.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3(2).
[6]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7]李玉珠.中高职发展踏上“和谐号”[J].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 6).
[8]叶美芬.中高职衔接的模式创新探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9]范爱民等.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