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低点,寻找方向
2014年以来,煤炭市场延续前期跌势,目前煤价已接近2007年初水平,而盈利能力已回落至2000-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预计2015年行业供需有望改善。
2014年7月底以来,政府连续出台救市政策,主要目标为化解产能过剩、严格控制超产、加强进出口管理等方面,核心在于对行业的整顿而非干预。回顾上一轮救市,在20世纪90年代末行业低谷期,政府出台系列政策整顿行业,推动小煤矿产量迅速减少,企业盈利逐步改善。而从本次救市效果来看,产量、进口量、价格已有改善,等待后续继续落实。
煤炭十年新低煤价股价双杀
2014年,中信煤炭指数上涨23%(同期上证综合指数和沪深300分别上涨35%和33%),在29个中信一级行业分类中涨幅排名24位(2011-2013年收益率分别为-25.5%、-3.43%和-40.3%,排名分别为10、19和24)。
2014年7月以来,受益于地产、货币政策放松、沪港通、改革预期等因素,大盘和煤炭板块底部上涨,涨幅分别为39.4%和43.4%,尽管煤炭行业陆续推出限产限进口等政策利好,三季度以来煤价累计涨幅达到约5%或25元/吨,但并未明显跑赢大盘。
2014年,煤炭均价较2013年回落16%,三季度以来有所改善。前三季度,由于供需维持宽松,煤价持续下跌,各煤种累计最高跌幅均达到20%-25%,三季度以来由于行业脱困政策的逐步落实,港口动力煤、产地动力煤、炼焦煤和无烟煤累计上涨幅度约45元/吨、5元/吨、20元/吨和30元/吨。
从煤炭企业的盈利来看,亏损面继续扩大,吨煤盈利仅11元。全行业来看,煤炭行业前三季度毛利率和利润率分别为16.4%和3.6%,而上市公司毛利率和利润率分别为24.8%和10.4%(整体法)。其中,三季度全行业和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下降至15.0%和23.6%,盈利水平较上半年继续下滑。
吨煤盈利方面,前三季度重点上市公司吨煤净利平均仅11元/吨。其中三季度吨煤净利降至9元/吨,较上半年12元/吨的吨煤净利继续下降。而全国来看,2013年和2014年上半年,吨煤利润分别为17元和9元,而7-8月单月分别回落至5元和4元,9月起伴随价格企稳回升,9-10月吨煤净利分别回升至7元和12元。四季度开始,受煤价小幅提升影响,各公司盈利情况有所改善。
需求:库存压制短期煤价,2015年下半年同比有望改善。四季度以来,由于政策和供给收缩因素煤价企稳回升,不过需求改善整体低于预期。短期来看,库存仍是制约煤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截至2014年12月初,六大电厂库存1355万吨,较2013年同期高13.9%,可用天数约22天,而全国重点电厂10-11月存煤天数始终维持30天左右的高位。港口方面,12月9日秦皇岛港已达到738万吨,较2013年同期高53%,预计受高位库存影响2015年上半年煤价可能受到压制。
2014年,由于来水较好,水电充足,一定程度挤占了火电需求。截至2014年10月,水电发电量累计增速高达22.3%,远高于2010-2013年间历史平均水平(9.3%),而其占发电结构比重高达18%,而2010-2013年间水电平均发电占比仅为15%。预计2015年水电增速将放缓,支撑火电需求,事实上11月以来六大电厂耗煤量同比降幅已明显收窄。
供给:四季度进口量和产量已现回落,预计2015年维持低位。关税上调及进口煤限制一定程度影响供给量,为缓解进口煤冲击,海关总署自2014年10月15日起取消无烟煤、炼焦煤、炼焦煤以外的其他烟煤等煤种的零进口暂定税率,分别恢复实施3%、3%、6%、5%、5%的最惠国税率。另一方面,2014年9月16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颁发了《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并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对商品煤硫分和灰分等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有望对劣质煤进口形成限制。
历史经验:政策助行业脱困
由于煤炭行业景气严重下滑,企业亏损面较高(据工业协会统计,2014年上半年达到70%),2014年7月开始政府逐步推出煤炭脱困政策,发改委主持召开煤炭行业脱困会议,研究讨论化解产能过剩、严格控制超能力生产、加强煤炭进出口管理、加强金融支持等具体措施,商定了煤炭脱困工作近期重点任务,开启了本轮煤炭行业救市周期。此次政策方向主要以整顿行业超产、劣质煤进口等方面为主,更多是对行业的监管、整顿而非干预市场。
与此次政策救市类似的,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多年来乡镇煤矿发展经营管理粗放,不符合生产经营条件、两证不全的小煤窑过于泛滥,导致煤炭供需严重不平衡,煤价大幅下跌,煤炭企业亏损严重。为扭转煤炭行业低迷形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从关井限产、鼓励出口、金融支持、企业成本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经过国家大幅度的煤炭行业调整,煤炭行业整体有所好转。煤炭价格也有所回升,以大同南郊弱粘煤(坑口价)为例,自1996年到2003年煤价走势虽有所震荡,但煤价整体为上扬的趋势,煤价由1996年初的60元/吨上涨到2003年末的90元/吨,上涨幅度为50%。同时,受出口退税利好政策影响,煤炭出口量自1996年到2003年大幅上涨,2003年煤炭出口量达9388万吨,较1999年上涨150%。
从不同矿井的原煤产量来看,关井压产工作成效明显。煤炭产量整体减少,全国煤炭年产量由1996年13.74亿吨下降至2000年9.99亿吨,降幅达到27.3%,主要受地方煤矿及集体所有制煤矿产量大幅下跌所致。2000年地方煤矿与集体所有制煤矿产量分别为4.6亿吨和2.7亿吨,较1996年最高点8.4亿吨和6.1亿吨分别下降44.6%和56.2%。而国有重点煤矿产量却相对保持平稳,自1996到2001年,国有重点煤矿在煤炭总量的比重由40%提升至56%,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从产量规模来看,3万吨以下矿井降幅最为明显,1997-2001年累计下降59%,占比由47%下降至23%。
从企业盈利来看,1999-2003年,全国煤炭行业亏损企业数量逐年减少,亏损企业占比逐年下降。亏损总额由1999年的48亿元下降到2003年的7.3亿元,累计下降了85%。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5年内均上涨了约一倍,毛利率由26.2%上涨到31%,5年内增加了4.7个百分点。而利润总额由原来的亏损到2003年的137.7亿元,增长较为显著,净利率5年内上涨7个百分点至5.6%。行业资产负债率由63.2%下降到56.7%。
2014年8月以来,经过一系列煤炭行业政策调整,煤炭产量和进口量稳步下降。其中,9月、10月单月产量同比分别下滑7%和8.5%,而1-8月单月同比降幅均约1%-2%;进口量方面,1-7月进口量月均约2617万吨,而8-10月下降至月均2005万吨,降幅达到23%。
煤炭价格方面,自8月以来,神华、中煤、大同和伊泰四大家煤企累计提价5次,涨幅达到55元/吨,秦皇岛港5500大卡煤价也有7月最低475元/吨上升至目前的520元/吨,产地价格亦有小幅上涨,动力煤和炼焦煤平均涨幅分别为10元/吨和20元/吨。
供给收缩或超预期
截至2014年10月上旬,共有26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示了产能,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两证”齐全的煤矿共计6816处,产能合计31.3亿吨(此外处于联合试运或验收阶段的煤矿约4.2亿吨,产能共计约35.5亿吨),而2013年这26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原煤产量总计达到40.3亿吨,共超产9.0亿吨,超产幅度达到29%(即使考虑拟投产煤矿,超产幅度也达到13.5%)。
分省份来看,超产的省份有12个。其中,内蒙古、山西、陕西和新疆超产分别达到3.9亿吨、2.2亿吨、2.2亿吨和0.8亿吨,而云南和湖南超产幅度也达到3000万吨以上。
根据公示产能,动力煤、炼焦煤和无烟煤产量分别为16.9亿吨、9.4亿吨和4.9亿吨,而2013年三煤种产量分别达到21.8亿吨、14.3亿吨和5.3亿吨,超产幅度分别达到29.1%、51.7%和8.4%。
在建产能预计仍有8亿吨产能待投产,供需平衡有望提前至2016年。根据各大集团在公告中披露的信息,中国目前在建煤矿约181处,产能合计约5.2亿吨(拟建煤矿110处,产能合计3.1亿吨),按照重点集团占比80%测算,全国在建产能约6.5亿吨。
综上,由于部分在建产能已在2014年投产(约4.2亿吨),预计2017年前尚待投产产能约8亿吨,不过由于限产政策的执行,2013-2017年累计新增产能下降至3.6亿吨。而需求方面,预计2014-2017年耗煤增幅分别为0.8%、2.6%、2.0%和1.9%。综合测算,预计2013-2016年累计新增供给和需求分别约3.6亿吨,而2017-2020年行业供需基本维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