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预防针为什么还患感冒?
去年冬天,有不少地方掀起了“打预防感冒针热”。对于家长来说,打了针能预防孩子患感冒,真是求之不得,花多少钱也得打。于是询问“哪儿能打这种针”的来信陆续不断。可过了一段时间,我又接到了不少信,说是为什么打了预防针还是患感冒?
“打预防针不能保证绝对不再得病”,有的医生这么解释。一些家长难以接受这种说法,这不是白打、白花钱吗?
家长们的来信说明,他们对预防针的药理作用还缺乏认识。比如一种预防针只能预防一种病。确切地说,只能预防一种细菌或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例如麻疹疫苗只能预防麻疹病毒引起的麻疹;小儿麻痹糖丸只能预防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小儿麻痹;流脑菌苗只能预防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由几种疫苗混合在一起,则可以同时预防两种或三种感染性疾病,如“白百破”混合菌苗可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
那么,为什么打了预防感冒的针还会得感冒?这要从感冒的两种概念说起:感冒一是通常所说的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二是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上感是指从鼻腔至咽喉部发生的炎症,不是由某一种病菌引起,可由数十种病毒及细菌引起。要预防这种感冒,必须有一种能对付上感的所有的病毒和细菌的预防针。这样的预防针不只是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就像要做一个菜,把甜、酸、苦、辣、荤、素都放在一起,变成大杂拌,谁也不爱吃,谁的口味也对不上。打感冒预防针也是这样。
因为,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而流感病毒有三型,每一种型还有许多亚型。每型与亚型都可引起流感,彼此间无交叉免疫性。一般来说,得过一次流感后,人体内可以产生一种抗体,当同一型或一种亚型病毒再次侵入人体时,因为已有该型或该亚型的抗体存在,可以不再得病。但如有别的型或亚型流感病毒侵入时,原有的抗体就起不了作用,仍可再得流感。
一般来说,流感的流行有其规律性,多数为同一型病毒引起的流感,数年流行一次。刚流行过的不可能在第二年再次流行。因为在去年流行时,不少人体内已产生了抗体,有人外表上看不出来,实际上可能已得了一次轻的流感。去年北京地区接种的流感疫苗,是用前年流行的流感病毒研制而成。实际上,这种疫苗对预防新的流感病毒起不了多大作用。
打预防针后还可以得病。例如打过麻疹预防针后,少数孩子还会得麻疹。但这与前面所说的打过预防感冒的针后又患感冒有本质上的不同。打过预防针再次得病的原因有三种可能性:
一是所用的疫苗有问题,质量差,或是保存使用不当。例如预防小儿麻痹的糖丸要求严格的保存条件和使用方法,如果温度不适宜或服用时用热水冲服,都会失效;
二是孩子本身的免疫反应低下。因为应用的疫苗到了孩子体内后,必须通过孩子自身的免疫功能,才能产生抗体,起到防病效果。如果不产生抗体,或产生的抗体水平低,也等于没有接种。如新生婴儿出生后即打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在3个月时需复查卡介苗的接种是否成功,主要看打针的部位有没有出现红肿。如果毫无反应,说明接种没有成功;
第三个可能性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降到一定低度后也就起不到预防作用了。所以,有些预防针按规定要几年打一次,称为“加强免疫”。意思是将已降低的抗体水平再提高,达到有效的预防水平。像这种打了预防针后再次得病的情况只是少数人。应该说,打预防针的预防效果是肯定的,即使再得病也是轻的。因此,对计划免疫的预防针应该按规定坚持执行;对计划免疫以外的预防针,应了解清楚后再打。同时,家长还应注意孩子的营养和身体锻炼,培养孩子自身的免疫力。
下一篇:认识疾病比盲目治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