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公翰墨,文人情怀
林公学问,智识,志节,忠义,亦为清一代显臣所少见,追寻林公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他思想敏锐、才气横溢,他博览经史、诗书通会,具有浓郁的文人情怀。
从1840年以后,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确是一部不忍卒读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成了这段历史伤心的注脚。鸦片战争,给国人印象深刻的,固然是英国贩运鸦片引发的侵略、战争,清廷禁烟的失败和耻辱,却给后人带来许多深刻思考。假如,倘若还有假如,鸦片战争后道光帝还能意识到闭关自守所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那么同光时期的回光返照、力图中兴就不会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或许历史就会被改写了。与道光帝的平庸、虚妄相比,庆幸的是道光朝还出了几位明臣良将和先觉士人,就像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魏源、龚自珍等,在民族危难之时,在国运不济、民生忧危面前,正是这些著名人物满怀忧患意识,或身体力行、或思想启蒙,他们前驱先路、寻求改革,为苦难的祖国鞠躬尽瘁,历史永远记住他们!林公名垂青史,除了他为官勤政清廉,对于国政民瘼,无不殚精竭虑,政绩显著,主要还是因他具有远见卓识,力主禁烟抗英,并有虎门销烟的壮举,中国民主革命由此发端。林公学问,智识,志节,忠义,亦为清一代显臣所少见,追寻林公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他思想敏锐、才气横溢,冗繁政事之余,他博览经史、诗书通会,为人为事,具有浓郁的文人情怀。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等,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嘉庆十六年(18年)进士,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国人敬仰,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50年病逝于广东潮州,晋赠太子太傅、谥文忠。他诗书兼擅,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等,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后辑为《林则徐集》。
诗言志 显本色
闽地钟灵毓秀,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称。至清代中后期,当地文人盛行“诗钟”,聚折枝吟局,游戏文字,驰骋情思。林则徐父林宾日,秀才塾师,恬淡处世,曾效宋隐士林和靖“梅妻鹤子”之韵事,在家养鹤并绘《饲鹤图》以陶冶情性。林则徐生于斯长于斯,自幼才思敏捷,熟读诗书。他7岁能作文。9岁那年元宵节,私塾先生给学童出对子:“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林则徐应声对曰:“打一声锣代天地行威”。又有人以当地俚语出联曰:“鸭母无鞋空洗脚”,林则徐脱口而出:“鸡公有髻不梳头”。其父高兴地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又有一次,私塾先生带学童游鼓山绝顶峰,先生一时兴起,出“山”、“海”二字,令弟子作七言“鹤顶格”联一副。林则徐率先吟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不仅对得工整,而且气势不凡。1829年,在外为官的林则徐丁父忧回福州,在福州西湖为宋代抗金名臣李纲祠立了碑记,并写了一副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林则徐出任江苏廉访使,曾在大堂悬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升任两广总督后,又在府衙自书一副堂联自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皆成名句。
文人素有“诗言志,词缘情”之风,林公喜好白居易诗,“诗宗白傅”,其早年诗作有白诗之迹,他的《病马行》、《驿马行》等诗作表达他对当时社会现实尤其底层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注。在《答陈恭甫前辈寿祺》、《高阳台·和噼筠前辈韵》等诗词中更是疾恶如仇,疾呼禁烟。林公36岁出任浙江杭嘉湖道,到66岁以钦差大臣赴广西,病逝途中。除了贬谪新疆三年,长期担任地方高级长官,直至封疆大吏。他满怀“民准邦本”、“经世致用”的政治理想,每到一地必察访吏治,关心民瘼,对处于苛政、租赋、天灾重压下的百姓,有着深切的了解与同情,千方百计地施仁政,纾民困。林公政余抒情和官场酬和之作,特别是他在粤东查禁鸦片到谪戍伊犁时期的部分诗篇,洋溢其强烈爱国热忱和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堪忧。对林则徐来说,忧国与忧民,爱国与爱民是一致的。“上酬国计下民生”,这在他的诗里有多方面的体现。
林公作为朝廷重臣权贵一时,虎门销烟更是名震中外。道光帝一纸圣谕,他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革官免职流放新疆的“罪臣”。我们今天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深深为他的处境扼腕长叹,林公却吟出“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他镇静坦然,孤独但坚定地走向新疆,走向伊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此时的他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表达对国家命运生死相许的赤胆忠心。此后,花甲之年的他拖着多病之躯踏遍天山南北,兴修水利,开荒屯田,营建塞外粮仓,林公渠、坎儿井福及后世。流放伊犁,不仅未使林则徐倒下,反而给了他演绎精彩人生的舞台,给了他彰显英雄本色的机会。正如他亲手所书《观操守》中所言:“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饿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巨大落差,他慷慨悲歌,从容应对,尽显文人情怀和操守,林公此时此境,林公灵魂中最深刻、最本质、最精彩的内涵得以升华,耀同日月。
2003年在新任国务院总理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外国记者提问时,引用林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著名诗句,以表达自己不论福祸、一心报国之心声,让人印象深刻。
出唐入晋 风规自远
林公以雅擅书法闻名,向为士林所重。他在致友人函这样写道:“弟日来颇添酬应,委书之挂屏、绫幅,再容旬日奉缴”,“拟为写数章于属书挂屏之上,而日来纸帧便面堆积几案,腕下尚未能稍稍清整,日内容当为之也”。“虎门销烟”后,林公名震四海,远近求书者接踵而至。郭松苍《竹间十日话》记载林公由西安赴戎时,所携除图书外,尚有“公卿求书绫绢宣纸”,在途中及待居戎所时书事颇多,几乎无日不为人书字,其手迹“远近宝之”。戌伊犁后,林公始得肆意于书法,“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一时传为佳话,其影响所及,于此可见一斑。
林公书法功底深厚,他27岁入翰林即以书名。他的同年(同科进士)程恩泽曾称赞他:“君昔解褐衣,书名倾一时,书自柳颜入,自将堂堂旗。”金安清在《林文忠公传》说:“公在翰林以书名,出入欧董,尤长小楷,为世所重。”评其书有唐代书法名家风范。林公书法由唐楷入,他遍临唐代诸碑,尤以方正见称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为临池规范,颇具欧书遗风,兼取颜柳之法,并追魏晋风韵。其取法既正,加
之翰事精勤,兼收博采,遂自成面目。综观林公传世墨迹,其书结构精巧,章法疏朗,用笔谨严,气势贯连,一如其人。所作楷书端庄大气,朴茂彰显,既有伟岸之气,又有正大之象。他的行书以《集王圣教序》为宗,旁及赵孟頫、董其昌,在其书作中,行书占有极大比重,取得成就也最高,尤以劲挺秀雅的小字行书最为精致美伦。
林公还是位勤于思考的学者型书家,其书法见解散见于书信题跋之间,虽吉光片羽,犹可珍重。林公在1827年(道光七年)《跋沈毅斋墨迹》中说:“初学临摹辄舍唐人矩范而躐等于钟张羲献,是犹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卧必矣。”(《云左山房文钞》卷四),可以看出,他重视学书须“取法乎上”,认为出唐入晋方为学书正途,即学书应先从唐楷人手,然后力追晋魏笔墨,以臻佳境。他的书法走的也正是出唐入晋的路子,其书法虽自唐碑出,却不拘泥于某家法式,也并非纯然唐人规矩,还在点划使转之间透露出晋人风度,愈是晚期之作愈如此。
吾收藏的这件林则徐致同里友人信札,是一件颇具其代表风格的作品。从信札钤印“校理秘文”推断,当为其任职翰林院校理时所作。在信中,他鼓励这位乡邻举子继续进京应试,以图大业。语言朴讷真挚,更无疑虑矜持,笔随情发,更是林则徐对世风人情的倾诉,读之令人敬慕。纵观此书,虽为行书,兼有楷意,显得稳重大方,通篇气氛静穆安详,清雅可人。书法宽博疏朗,稳健婉美。融王书之妍丽、欧书之挺拔,倍添刚健稳重之气,魏晋风骨跃然纸上,字字距行气断连精绝,跌宕有致,天成和谐。其书笔法劲健挺拔,结体修美匀称,用笔流畅而富于节奏变化,提按转折得心应手,随心挥洒,浑然成篇,点画纤浓相间,起收映带,顾盼生情,时有奇趣。整幅作品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柔中含刚,笔墨轻重随意,错落有致,显现高古秀逸之美和灵妙自然之韵致。读罢此作,令人气定神安,陶然心醉,顿觉一股沉秀清灵之气流溢而出,宛若山谷之青松,郁郁勃发,饱含朝气和生机。通过其笔墨,可以感受他深邃广博、宽容热忱,也可以窥探其书法追唐人晋、清迈绝尘之境。书信写于特制笺纸之上,更见其文人之雅趣,与其书法相得益彰,殊值清玩矣!
由于林则徐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重要影响及人们对其品质的高度赞赏,其书法作品一直是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书画市场开槌以来,林则徐书法作品便见诸市场,早期市场林则徐书法作品便处在较高的价位上,书作形制多样,其中多为书联,书体主要为行楷,其作品拍卖成交率也较高。随着近年书画价格的不断走高,林则徐书法价格稳步上扬。2010年12月西泠秋拍林则徐两幅《行书七言联》分别获价40、60多万元。从书画市场整体情况来看,林则徐书法作品价格仍有较好的上升空间。
云水风度 松柏襟怀
林公爱才惜才,对年轻才俊的发现和培养,也体现他浓郁的文人情怀。其婿沈葆桢,年轻时颇自负,跌宕不羁。曾作《咏新月》,其中有诗:“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沈葆桢的诗托月言志,未免自视清高,气量偏狭。林公看后,把其中“必”字改为“况”字,变为“何况清辉满十分”,诗意迥然不同,鼓励他蓄才积识以备济世之用,一旦身居高位便可大展身手,实现治国安邦的宏图大业。沈葆桢深受林公影响,遵从其教诲,开阔襟怀,勤勉刻苦,先后担任巡抚总督、船政大臣等要职,功勋卓著,终成一代名臣。
林公曾表示:“荐贤系为国家,并非朋友私情也。”他求才若渴,但不轻易保举,而一经他保举,必为出类拔萃之英才。据现有文献考查,林公一生保荐的不过数十人,而这些人多名重一时,政绩昭彰。其中锐意培植年轻有为的后起人才,尤其值得称道。如冯桂芬(近代著名维新思想家)、李星沅(继林公为钦差大臣)、胡林翼(湖北巡抚)。尤其是左宗棠,他三次参加会试均不第,乃绝意进取,埋首读书。他“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精通荒政及盐、漕、河诸务,兼及方舆地理之学。林则徐早年就得知他是个杰出人才,后来身为云贵总督的林公,在胡林翼推荐下拟招其入幕府,左宗棠因故未能应召。后来,林公因病辞官归里,路经长沙,湖南文武官员皆来拜见。林一见到“湖南举人左宗棠”的大红帖,立刻谢别各位官员,“单独延左入见”,他俩虽是初次谋面的两代人,却像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开怀畅饮,倾吐积愫。家事、国事、人物、政事,“无所不及”。林公对这位37岁的布衣“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期许良厚。左宗棠对这位65岁的前辈名臣,颂为“天人”,崇敬至极。共同的经世抱负和情趣,填补了他们年龄和身份悬殊的鸿沟,林公丰富的阅历、恳切的言辞使左宗棠听得如醉如痴。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湘江夜话”。这次深谈,对左宗棠的启迪很多,为他后来建功立业奠下了基础。左宗棠后来经略西北,继承了林公遗志,可以看出湘江夜话对左宗棠的深远影响。
林公一生,清如涓涓溪流,不染一尘。嘉道年间,官吏玩忽职守,贪赃枉法,已积重难返,成为痼疾。然林公不为污俗所染,勤于政务,保持清风亮节。他历官十四省,由一般官员直至封疆大吏,开府一方,所至之处皆能竭尽心力,劳绩卓著,政声在民,享誉宇内。自然是他个人人格魅力之所在,也是人们对林公念念不忘,感恩戴德的因素吧!吾以为,林公一生,其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虎门销烟、广东禁烟等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他选择了忍辱负重、舍身为国。作为中华民族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其人格和灵魂的伟大与崇高,正是林公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不菲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