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
改革开放的4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的40年,也是人民军队大发展大跨越的40年。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40年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中国军事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阶段,国防建设更加坚强。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主席依法治军、铁腕反腐、严惩军中蛀虫,我们的钢铁长城变得更加坚强。
一、精简整编40年迈出六大步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作出了两个重大战略判断:世界大战较长时间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一场新技术革命正在全球兴起,它将深刻影响战争形态和军队建设。据此,我军由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大力加强经济建设轨道上来,实现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确立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通过大幅度精简军队开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40年来我军经历1982年、1985年、1988年、1997年、2003年和2015年的六次精简整编,全军总员额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510余万人,到此次精简整编完成后下降为200万人,人民军队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1978年5月13日邓小平同总参谋部领导谈话时,针对“文革”对军队建设的破坏,曾形象地指出:“我们军队的状况,还是1975年讲的,就是三种状况:软、懒、散;五个字:肿、散、骄、奢、惰。”这次军队改革分为三步走,以“消肿”为突破口,人民军队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大步迈进。第一步是“消肿”,从1982年开始,历时两年完成了领导指挥机构精編改制。第二步是“瘦身”,从1985年到1987年实施了举世瞩目的“百万大裁军”,结果是中央军委所属总部机关人员精简近一半,11个大军区合并成7个,全军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0多个。第三步是“强体”,从1988年开始对部队的编制体制实行调整,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三次精简整编,人民解放军兵员总员额已经减到1988年的300万。与裁军相同步,陆军航空兵部队、电子对抗部队等新兵种,以及预备役部队相继成立。随着陆军集团军的组建,陆军中技术兵种比例首次超过步兵,人民军队迈出由摩托化向机械化的关键一步。邓小平领导人民军队推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无一不是为了这样一个目标——提高战斗力。
20世纪90年代,一场海湾战争深深改变了中国军队建设和发展的轨迹。以海湾战争为起点,信息化战争已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成为新时期中国军队整体转型的方向。为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在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上,党中央提出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当年底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又进一步确定了国防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即我军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用10年时间基本形成遂行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所需要的威慑和实战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用20年时间基本实现机械化,然后再用30年时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信息化,进入和发达国家军队同步发展的轨道。经过这次精简整编,我军理顺了关系优化了结构,向“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初步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进入21世纪,党中央、中央军委进一步充实完善新时期战略方针,确定把军事斗争的基点放到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并确定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建设目标。基于这样考虑,中央军委下决心解决影响和制约军队战斗力提高的体制性障碍,对体制编制进行深刻的调整改革。在前几次裁减员额基础上,党中央于2003年9月决定再次裁减员额20万,使军队总规模保持在230万人。与此同时,我军领导指挥、管理体制和部队编成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等高技术军兵种不断加强。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军队建设和改革全局,人民军队开始迈上跨越式发展之路。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党的十八大强调:“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这是党中央站在历史与时代高度,为深入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把“世界新军事变革”改为“世界新军事革命”,虽一字之改,但意义重大,标志军事变革进入军事革命的质变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明确了推进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完善新型作战力量领导体制、加强信息化建设集中统管和优化军队规模结构、调整各种比例关系、按照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等任务。2015年中国军队又启动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国防和军事改革,军队领导指挥体制彻底变革,取消了运行多年的总部制,改“四总部”为15个职能部门,改7军区为5大战区。2017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
2015年开始的军改以军委机关调整改革为龙头,按照调整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思路,把总部制改为多部门制,使军委及机关指挥、建设、管理、监督等路径更加清晰,决策、规划、执行、评估等职能配置更加合理,战略谋划和宏观管理职能更加聚焦。针对战建职能合一、建用一体的体制弊端,彻底打破大军区、大陆军体制,组建了新的陆军领导机构,成立了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等,健全完善了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和新型作战力量领导体制,使部队建设管理重心向军兵种聚焦,为实现军队建设管理专业化和科学化奠定了坚实体制基础。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实现划时代重构,适应现代战争信息主导、体系对抗、联合制胜发展趋势,按照权威、精干、灵便、高效要求,健全了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创设了军委联指中心。划设五大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了平战一体、常态运行、专司主营、精干高效的战略战役指挥体系,形成了“军委—战区—部队”作战指挥新格局,为确保中央军委实施集中高效指挥创造了有利体制条件。这次改革适应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需求发展变化,按照精简高效原则,坚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优化兵力规模构成,裁减军队员额30万,通过大幅压减干部数量,扩大“官改兵”岗位,改变非现役人员范围,精简各级机关编制,裁减冗余人员,减少领导职数,以及大量压减老旧装备部队等,使官与兵、机关与部队、作战部队与非战斗单位等比例关系更加合理,有效实现了以结构调整促规模优化、以消脂壮骨促灵活多能、以瘦身强体促战力提升。如今我军的结构布局更加优化。此次军改着力优化军兵种结构,压减陆军规模,组建战略支援部队,使军兵种结构更好适应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需求;着力优化军兵种内部力量结构,统筹传统作战力量与新型作战力量发展,推动了军兵种建设战略转型;着力优化力量布局,依据不同战略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调整力量配置重心,建立海外保障基地,构建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布势。全军正在建立健全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联合训练、联合指挥、联合保障体制,力量编成更加科学。
经过几年努力,人民军队实现了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二、武器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设一支掌握先进装备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目标。当时邓小平同志提出“军队要忍耐”“要给国家经济建设让路”,从1979年到1989年国防经费平均年增长为1.23%,与同期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平均上涨7.49%相比,实际年平均负增长5.83%,军费滑到谷底,其困难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军委领导仍然决定要突出重点有所作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加快“高、精、尖”武器装备的开发研制。从1979年开始中国的武器装备自主研发进入一个技术积累期,国内军工科研部门在经费大幅压缩的情况下,在多研制、少生产的方针下还是发展了一些重点装备。在1984年的国庆阅兵中69-Ⅲ型主战坦克、自行榴弹炮、装甲输送车及歼-8歼击机和“东风”战略导弹都参加了检阅。我军初步建立起快速机动、立体突击的陆军装备体系,建立起适应近海防卫作战的海军装备体系,建立起空地结合、攻防兼备的空军装备体系,建立起核常兼备、射程衔接的导弹装备体系,建立起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精兵必须配利器,武器装备是实现精兵的物质基础。面对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大力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1998年4月5日解放军总装备部成立,实现了我军武器装备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指导方针,不断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完善武器装备研制采购的竞争、激励、评价、监督机制,使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至今我国已形成以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事电子6大行业的11个大型军工集团为主体,由机械、冶金、化工、建材、纺织、有色金属等行业相配套,涵盖科研、实验、生产、教育等各领域,并由众多非公有企业参与竞争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拥有近40万专业科技人员、近200名两院院士,具有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国防科技工业部门通过对高新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实施重点攻关,在许多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以航天领域为例已圆满完成了多次载人航天飞行和首次探月工程,卫星及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发射、测控形成体系,返回式卫星技术及航天发射、测控技术居世界前列,导弹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先进的空间飞行器技术、微小卫星、空间机器人和遥感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习近平同志指出:“武器装备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军武器装备体系建设实现整体跨越。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杀手锏武器加速走向战场,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大型驱逐舰、第四代战斗机、大型运输机等“大国重器”实现零的突破,新型主战坦克、武装直升机、大型舰船、高性能战斗机等一大批骨干装备批量列装部队,基本建成要素齐全、功能完整的武器装备体系,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武器装备发展道路。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硕果累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与回收和航天员中期驻留、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太空加油”等任务压茬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覆盖向全球覆盖拓展,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不断完善、资源共享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我国与世界强国差距不断缩小,部分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2016年1月7日接过我军武器装备发展历史“接力棒”的军委装备发展部正式成立。2017年人民军队中一个新的机构——中央军委军事科学研究指导委员会诞生,连同此前成立的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国防科技创新有了全新的顶层架构。与此同时重新调整组建的军事科学院宣告成立,以军事科学院为龙头、军兵种研究院为骨干、院校和部队科研力量为辅助,军事科研力量“航母编队”正式起航。今年4月26日,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在拖曳牵引下缓缓移出船坞,停靠码头,这一刻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而就在几个月前已经退役的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在拖船的拖带下缓缓靠上海军博物馆码头,这一刻意味着我国核潜艇进入了新老接替的新阶段,标志着我国又向强国强军目标迈进了一大步。在航母、核潜艇等大国重器捷报频传之际,海军主力战舰以“下饺子式”的速度更新换代,空军主力战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进以“运-20”“歼-20”为代表的“20”时代,中国“东风”系列战略导弹惊艳全球。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上一篇:微组装技术中金丝键合工艺研究
下一篇:电子产品国际市场营销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