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OC的信息融合式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
剖析、课堂研讨、合作探究等)、课后练学(题库练习、在线实验、课后测验等)。问题反馈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获取,线上通过在线联系、交流的参与度、正确率、时间花费等,线下通过课堂观察、实验、任务、抽检、互动交流等情况。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
3.教学评价。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评价综合了学习者的表达能力(课堂展示、课堂研讨、实验报告)、合作能力(任务协作、课堂研讨)、学习能力(课后测验、在线实验、实验报告撰写)等多个维度,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参与度的积极性和效率,例如视频学习进度、讨论交流情况、课前积极性;在课堂互动和随堂抽检过程中检测学生的学习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等;在课后练习、互动问答、在线实验中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效率。除此以外,设计了综合性线上实验测评和线下综合报告的测评方法,检测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范式改革讨论与成效分析
通过实践发现,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融合了线上线下的双向优势,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突破了课堂学习的时空限制,教学方式得到了扩展和延伸,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并且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将SPOC混合教学理念和方法面向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类课程进行了结合实际的扩展实践。主要从课程的资源设计、整理都针对专业特色做了调整,特别突出了案例库中关于财经、电商和管理领域的相关案例,做了针对培养目标的资源强化。
其次,课程范式改革不依赖于单一平台,是以课程管理为主线,在不同教学环节应用具有优势的工具平台进行课程教学实施,更加符合课程教学组织需求,也更加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特别是对教学形式、理论知识传播、实践练习都进行了改革,对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更加有利。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也表明无论是基本概念、知识点掌握、知识应用,还是编程实践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较好的反馈。
再次,设计了贯穿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全过程化评价指标。结合线上线下、分散知识点、综合测验以及学生参与度等各种因素,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在课程参与度方面有明显提高,在知识点的掌握和综合测验方面,成绩也有了较大提高。
经过初步实施,课程改革在课程多样性上已经延伸到了《Linux基础》、《信息安全技术》;在专业范围上,《大数据技术概论》延伸到了网络工程专业,《Java程序设计》也得到了更大范围的SPOC化实施。
三、总结
本文基于SPOC教学理念,研究了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内涵,凝练分析了四条具有可操作意义的内容;在SPOC教学模式下,遵循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内涵和原则,设计了具体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施框架,并针对两门课程进行了实践性研究,提出了涵盖教学全流程的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Wikipedia.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EB/OL].[2017-10-23].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mall_private_online_course&oldid=779267495.
[2]Wikipedia.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EB/OL].[2017-10-23].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Massive_open_online_course&oldid=804113230.
[3]張珂峰.论SPOC的优势及发展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7,(09):99-101.
[4]杨文正,刘敏昆.计算思维导向的多元混合教学及其应用研究——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04):12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