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社会矛盾理论对绍兴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摘 要]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化解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矛盾需要创新社会管理。在建设美丽和谐绍兴社会的过程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需要树立“四种意识”来构建“三种体制”。构建复合主体,激发各个群体的热情参与到社会管理的事业之中,美丽和谐的绍兴就在当下。
[关键词] 社会矛盾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改革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矛盾也是存在的,如同毛泽东当年所讲的那样,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的天真烂漫的想法是一相情愿的,是不符实际的。我国正处在转变的关键阵痛期,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绍兴是浙江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当中的一朵奇葩,改革开放初期以“三缸”(“酱缸”“酒缸”“染缸”)名誉海内外,如今“三缸”变成了“毒缸”。与此同时,在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当中各种利益主体的博弈使得社会矛盾纷繁复杂,人民利益诉求日益法制化。如何化解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建设美丽的绍兴,改变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落后的短板现实,成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问题。从矛盾的视角着手,创新和完善绍兴的社会管理体制,创建绍兴式的社会管理模式,为民服务是绍兴社会管理的题中之义。
一、社会管理体制概念界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一纲领性的时代宣言为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确立了指导思想,明确了目标任务,指明了发展方向。
对于社会管理的界定,学界有不同的解读。社会管理指国家和社会运用政治、法律、行政等手段,或组织、沟通等方式,对在城市或乡村、城区或乡镇、社区或村庄中生活的社会成员满足对社会性公共资源需要的活动中形成的关系进行控制或协调,以保持社会平等、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1]我们认为社会管理就是一定的主体运用一定的策略来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使社会成员在共同的价值理念上达成一致的认同。说白了,社会管理的本质就是破解社会矛盾。所谓管理体制,就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的。而社会管理体制是国家就各种社会管理主体在社会生活、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及运行方式而制定的一系列富有约束力的规则和程序性安排,其目的在于整合社会资源协同解决社会问题,规范社会运行,维护社会秩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交往才得以产生社会,社会是由人类交往实践中产生的各种社会生产关系相互交织编制而成的社会关系网组合而成。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2]P320。我们认为“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涵盖大社会领域中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板块;狭义的社会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而言的单一社会领域。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社会,都离不开科学有序的社会管理。矛盾时时有,处处在。在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交往的过程之中,由于主体利益的差异以及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制约,难免存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以至于阻碍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当下绍兴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还是存在的。如何化解形式各异的人民内部矛盾,推进绍兴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改进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是一条捷径。
二、复杂的社会矛盾需要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些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P33。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曾号召全国人民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奋斗。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已经转变成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4]P34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矛盾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和发展问题。”[5]P577社会管理的重心也从简单粗暴走向科学民主。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社会的转型关键期,各种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相伴而生。贫富差距的持续拉大,公平正义的难以实现,贪污腐败的层出不穷,这一切都让人民群众对我们政府的社会管理提出新的历史性课题。具体来说,利益格局调整导致社会矛盾增多;社会结构变动造成社会管理任务繁杂;民众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管理难度加大;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管理方法落后。
绍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勤劳智慧的绍兴人民依托市场,开拓进取,成果斐然。30多年来的努力,绍兴经济社会变化巨大,如今绍兴综合实力位居浙江第三,在全国200个城市排名当中位居26位。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场的开创和人民的默默耕耘。今天的绍兴,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以及社会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不到位的层面,已经严重影响到绍兴的发展。就绍兴市来说,人民内部矛盾大量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不到位之间的矛盾;产业升级与传统产业带来的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流动人口的需求同当地政府社会提供的公共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民众民主觉悟觉醒与政府信息不够及时不够透明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区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6]毛泽东认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一类是敌我矛盾,一类是人民内部矛盾。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是解决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总的原则和方针。[6]只要坚守这个原则和方针,绍兴人民就一定可以战胜困难,探索出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方法,化不和谐的因素为团结的力量,美丽和谐富裕的绍兴就在当下。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化解社会矛盾
化解矛盾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必经阶段。绍兴社会管理中的短板效应,有的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造成的,有的是政府管理缺位造成的,有的是人民群众自身管理意识落位造成的。总的来说既有管理主体的问题又有管理客体的问题;既有管理方式的问题又有管理意识的问题。如何解决当前绍兴市面临的社会管理难题呢?我们提出四个意识、四个“提升”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即树立矛盾意识、提升社会管理的“深”度;树立服务——管理意识,提升社会管理的“亮”度;树立网络意识,提升社会管理的“广”度;树立群众意识,提升社会管理的“信”度。
(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化解社会矛盾的指导原则
1.树立矛盾意识,提升社会管理的“深”度
毛泽东说时时处处都有矛盾,矛盾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原动力。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制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上是相符合的,当然也需要调适。当前绍兴经济社会存在大量的根本利益一致的人民内部矛盾,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中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引起的矛盾;政府信息不透明与人民要求知情权到位之间的矛盾;社会风气不正与百姓渴望道德回归之间的矛盾;政府在食品安全、教育公平、平价医疗、顺畅交通、公益文化产品、“全民”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民生方面的供给不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流动人口利益诉求与地方政府服务很难到位之间的矛盾等。信息时代,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之一,给我们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总的来说,在社会主义阶段我们社会中各种矛盾和纠纷主要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说过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只能是诉诸于民主的协商的方式,而对于局部的敌我矛盾才能采取专政的方式解决。在绍兴社会管理的过程中,要有矛盾意识,正视矛盾,认识矛盾,才能破解矛盾,这样才可以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
2.树立服务的管理意识,提升社会管理的“亮”度
政府在管理社会事务中,我们认为应该是服务的角色与管理者的角色的有机组成,也就是作为与不作为的统一。“服务第一”理念的出发点是让百姓的利益不受损害,让社会的秩序正常运行,让国家的利益不受侵害;一旦人民的利益受到不法侵害,社会的风气污浊不堪,正常秩序受到挑战,国家的根本利益受到非法侵害的时候,民间更呼喊“管理者”角色的社会管理主体,当然更希望我们的政府大有作为。就治理社会风气来说,政府更应当充当管理——服务的角色,更应该是领衔主演。俗话说,官风带动民风,民风纯则官风正。市场经济大潮使得某些人们慢慢地失去了自己的方向,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社会风气的变坏。“小悦悦”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扶不扶”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人。好像整个中华民族的神经一下子堵塞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跑到哪里去了?庆幸的是这只是局部的事件,好人、正气依然是主题。马克思主义认为,量变集聚到一定的程度就是质变。社会风气的转变是社会深层次问题的最后呈现,会涉及到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笑贫不笑娼”的扭曲社会现实;“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不正常社会风气实在是与当下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要扭转不良社会风气,政府需要唱主角。绍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方面只要肯下功夫,一切社会陋习都是可以根治的。
3.树立网络意识,提升社会管理的“广”度
信息时代,人类的活动交往范围又有了新的空间——虚拟世界。虚拟世界其实也是可以现实世界化,有交往就会产生利益主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解读,有利益主体的交往就会产生矛盾和纠纷。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相互作用交织,使得本来就非常复杂的社会管理任务更加繁杂。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考虑网络的因素,不得不重视虚拟世界的管理。虚拟世界就像是一个“超级信息MARKET”,假若没有安装摄像头的话,那商家不要倒闭了吗?此外,现行中国的网络世界大都掌握在他人之手,要是他人恶意造谣中伤,岂不是网络大乱、天下大乱吗?当然网络也有正面的作用。基于此,我们认为在信息时代社会管理者应树立网络意识,建设与改造并举,硬件与软件并重,提升社会管理的“广”度。一方面,加强社会管理网络建设,建立专门的网络门户,开通网络热线,保证公民的知情权。改革传统的政府唱独角戏的老套做法,大力宣传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层面及工作思路,让大众了解社会管理为何物,涵盖哪些层面,采取的举措以及成绩和不足等。只有了解了才能在情感和行动中做出积极正面的回应。发出好声音,弘扬网络正能量,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网络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将之纳入到现实社会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双重作用,培养网络高端人才,掌握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艺术。另一方面,加大“改造”力度,社会管理主体加强与公安网监大队的互动,及时发现处理网络世界的垃圾,同时构建全民清网体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网络世界的管理当中,为我们的百姓建设另一片万里晴空,提升社会管理的广度。
4.树立群众意识,提升社会管理的“信”度
社会管理主体对社会管理客体的管理,归根到底是管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类交往的产物,推动人类社会前进车轮的是人民,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社会管理的过程是各个社会子系统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单靠单一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来承担庞大的社会管理任务,事实证明难以达到人民的期待。社会力量的融合,社会组织的培育成长,公民自治的实现都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题中之义。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就是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眼下我们的社会管理工作也要走群众路线。“调查研究——了解事实——倾听人们诉求——对症下药”的社会工作思路才是我们社会管理者的工作思路,这样的工作体制才是可信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革命离不开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建设离不开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社会管理也离不开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翻身做主人,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们应相信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真诚性,认为人民不仅是社会管理的客体更应该是社会管理的主体,所以在社会管理工作的运作过程中,必须树立群众意识,提升社会管理的“信度”。
(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化解社会矛盾的具体举措
1.构建环境保护“全员”参与体制,推进绍兴式污染治理
绍兴被誉为“东方威尼斯”,水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河姆渡时期。当年世人瞩目的曾引以为豪的“酱缸”“酒缸”“染缸”,如今是毒害当地百姓的“毒缸”。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的纺织工业集群主要集中于东部、东南部沿海地区,绍兴市柯桥区(绍兴县)便是其中之一。绍兴有纺织企业9000余家,印染产能约占全国的30%,因而也被誉为“建在布匹上的城市”[7]。布匹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绍兴滨海工业区及周边已经出现多个“癌症村”,2012年出现的“血色河流”更是像噩梦一样困扰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工业的发展往往导致环境的破坏,绍兴就是典型的个案。是要绿水青山还是要金山银山?还有近期雾霾频频“光顾”绍兴,生态文明的理念越来越凸显。生态文明要求产业生态化,所谓生态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生态产业谋求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其主要特征是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循环可持续。生态产业是当下产业转型升级的最终归宿。这就决定了生态文明不仅要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更要注意提高生态质量。生态文明时代需要产业生态化,产业生态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绍兴正处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能否获得新生显得至关重要。紧迫的社会现实倒逼社会管理体制的革新,构建环境保护“全员”参与体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立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治理污染的最后屏障。
2.构建社会力量的融合体制,创建绍兴式社会管理模式
培育各类组织,加强社会力量的融合,增强社会管理的合力。大量社会矛盾的化解需要社会的合力。政府主体应着力当好“主角”,同时更应该找好“配角”,并且培养好“配角”。社会组织便是“配角”之一,它有着专业领域、专门的业务和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可以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相关领域的社会管理工作。杭州市复合主体的构建,我们也可以借鉴。绍兴的社会组织一直呈良性发展态势,通过搭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培育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公益服务和社会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协同中的重要作用,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努力形成基层社会管理的“大协同”格局。[8]构建各级各类社会力量的融合体制,调动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的聪明才智,让创新的源泉不断涌流,创建绍兴式的社会管理模式。
3.构建全方位的流动人口“同城待遇”体制,探索流动人口管理绍兴式模式
流动人口是加快绍兴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对于我们绍兴构建平安绍兴、法治绍兴,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建立的绍兴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网是实施流动人口管理的重要平台。据资料显示,全市流动人口总量已超过户籍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每4个人中,至少有1个是流动人口。[9]从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同城待遇”是所有外来人口的最突出的诉求,尤其是子女入学的问题。各种关系外来人口的民生问题是当前绍兴社会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考量的课题,流动大军的安居乐业是绍兴发展的稳定器。全方位的构建绍兴式的“同城待遇”体制,同时探索推进流动人口管理“自治”模式,是应对新形势下流动人口管理的合理路径。目前在计生层面,绍兴基本做到了外来人口享受“同城待遇”,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在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方面外来人口还是受到各种条件的歧视。据调查,户籍仍然是制约着外来人口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享受“同城待遇”的最大障碍,他们的子女上小学要出示多达十几项的各种证明材料。如何让外来人口扎根绍兴,为绍兴的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同城待遇”的全方位普及是最终的归宿。
社会管理的最终归宿是寻求一个社会所有成员都满意的制衡点,社会各领域中诸多子系统达到一种平衡或制衡的状态。社会管理的对象绝大多数是人民群众,社会管理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纠纷和矛盾化解的过程。因此,在创新社会管理,构建新型社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应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层面不断探索总结,为人民的福祉鞠躬尽瘁,为社会的繁荣再接再厉,为国家的强盛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谭明方.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变革(专题讨论)社会管理与相关体制改革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1(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6]姜秀华.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及其现实意义[D]浙江工商大学,2010.
[7]中国乡村污染现状调查:绍兴出现多个癌症村.陕西频道http://sn.ifeng.com2013-05-12.
[8]绍兴市民政局关于印发《绍兴市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绍市民(2012)128号.
[9]绍兴晚报[N].2012—2—21.
责任编辑 万 强
下一篇:试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自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