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构建适合民族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探索了新形势下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三阶段、四位一体”的渐进式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介绍了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人才;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0-0118-03
1前言
大连民族学院是国家民委直属的六所高校之一,也是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城市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民族院校。学校面向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65%以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学生的入学成绩从200~600多分不等,生源质量参差不起,特别是有些来自边疆民族地区的学生,语言基础和文化基础都非常薄弱。因此,如何将这些学生培养好,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就业问题,而且会影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健康发展。所以,构建适合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高等教育在大众化发展的初期,各高校都在谋求功能与规模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科专业趋于雷同的现象,这一点在计算机专业上体现得尤其突出。截止到2005年,全国有77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点,在校生超过了44万多。同其它专业相比,这两个数字都是全国第一。但是,我们看到:每年都有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困难,而另一方面,人才需求量极大的IT产业找不到足够的合格人才。以大连为例,十一五期间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总量达到十四万,但截止到2007年1月,全市计算机人才总量只有四万人。但是,大量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IT企业找不到足够的计算机人才之间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很显然,主要原因是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能力不强。具体地讲,就是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差,缺少创新精神,不能较好地胜任用人单位的工作。
2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过程
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专业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在我国民族院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模仿其他院校教学计划的培养阶段(1995年-2002年)
1995年开始,我校招收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该时期主要是照搬或模仿其他重点院校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甚至很多课程几乎是其他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翻版。虽然,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每年都做了一些调整,但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改革的重心仅仅停留在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对课时的增减上,甚至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
但是,这个时期计算机学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需求和生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IEEE-CS/ACM推出的CC2001,计算机学科逐渐演变为方向明确的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等专业,这种变化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的影响;另一方面,尽管国家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但是不少用人单位认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理想,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开始出现就业困难。
第二阶段:调整阶段(2003年-2004年)
2003年开始,我校开始实施学分制改革,计算机学科专业又增加了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每个专业招生已经达到了120人左右。
我们根据计算机学科的变化和发展,结合近几年我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经过调整,那些脱离实际、偏离培养目标的课程大部分被取消,恢复和增开了一些新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逐渐趋于务实、合理、可行。
2004年,我们申请了教改项目“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该项目被批准为大连民族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通过项目组一年多的努力,重新修订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三个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该方案得到了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以及民族院校的计算机专家的好评。
第三阶段:全面落实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阶段(2005年开始)
2005年开始,我院进入了全面落实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阶段。计算机专业2005年获得国家民委所属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比第一;2006年获得国家民委所属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评比第一;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3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第一,明确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即人才培养规格问题);第二,调整和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明确了面向应用的计算机人才培养规格。为了提出适合我院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我们连续三年进行了大连地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并结合企业的反馈意见,提出了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即“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面向、重视实践教学、强化素质教育”。
1) 加强基础教育。实践表明:对于我们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如果兼顾“厚基础”和“强应用”,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行的。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适度地控制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不要过分地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有选择地构建基础课程体系。何况,计算机人才的职业成长潜力更多地取决于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基础知识的宽厚。对于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编程能力是他们从事计算机应用的核心基础。因此,加强基础教育就是要加强编程能力的培养,为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拓宽专业面向。从学科发展来看,计算机学科已经演变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等多个专业方向;从IT行业发展来看,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出现高度专业化。如:网络游戏、软件测试等;另一方面是技术复合越来越高,出现高度综合化趋势。如:嵌入式系统、电子商务等。因此,结合本地IT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度地拓宽专业面向,将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
3) 重视实践教学。对于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应用”是核心。因此,所有的教学环节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树立“学以致用,用中求新”的教育理念,构建理论与实践协调、课内与课外并重、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4) 强化素质教育。传统的高等教育主要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的是专门人才,而现代企业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良好的职业素质。因此,在学校期间,职业素质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强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第二,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三个阶段、四位一体”的渐进式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我们将大学四年分为三个阶段,即: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教育阶段(前期2年)、专业技能教育阶段(中期1年)和综合实践教育阶段(后期1年)。所谓“三个阶段”就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以编程能力为核心的基础教育阶段;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专业教育阶段;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实践阶段。所谓“四位一体”就是大学教育的每个阶段形成理论课、实践课、创新教育课、文化素质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三阶段、四位一体”形成了“前期强化基础、中期融合专业、后期综合实践”的渐进式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前期基础教育阶段。该阶段主要是突出编程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科基础课程的深度要有一定的控制,基础知识应更强调应用”的原则,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人才需求状况,整合计算机学科基础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形成了计算机学科基础大类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程序设计基础(整合了原来的计算机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方法、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整合了原来的数字逻辑、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以及学科基础选修课程等。此外,学科基础实践环节除了课内实验以外,还有程序设计基础实训、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数据库与信息管理课程设计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比例超过40%。
2) 专业教育阶段。该阶段以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充分利用我校地处大连的地域优势,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群。根据“强化基础、拓宽口径”的原则,设置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专业选修课程模块,突出了专业技能的培养。此外,我们为了使毕业生能够适应大连对日软件外包的需要,专门开设了日语课程。
3) 综合实践阶段。该阶段以就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依托企业定制培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并通过社会调查、本科生科研、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方式,进行综合实践训练,强化学生适应社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尽量实现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平滑过渡。
4) 课内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主要包括理论课程的课内实验、独立设置的课程实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以及创新教育模块。
5) 课外实践。以有利于学生自觉获取知识、提高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学习能力培养、身心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科技创新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等课外系列活动。
6) 创新教育体系。把创新教育融如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形成了科研与基础课程融合、科研与专业课程融合、以及科研与课外实践活动融合的创新教育体系。其中,科研与基础课程融合就是给基础课程配上相应的创新模块课程和相应的竞赛,如电子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科研与专业课程融合就是在专业训练、课程设计等环节加大实际课题或模拟实际课题;而科研与课外实践活动融合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太阳鸟”科研项目、科研助手、科技竞赛、课外科技创新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之中。
7) 素质教育体系。把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为目标,形成了德育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文化和科技素质教育的素质教育体系。
4结束语
2005年开始,我们全面实施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对03、04级的教学计划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已经显示出了明显的效果。
我专业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近三年来分别达到96.3%、100%、95.2%,就业率位于全国民族高校和辽宁高校前列。此外,我专业学生获得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1次,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13次,辽宁省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10次,辽宁省挑战杯二等奖2次,实用新型专利证书1个。还有,我专业学生的计算机仿真机器人代表队进入全国前8强,并被邀请参加2007“世界杯”足球机器人大赛。
但是,我们虽然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几年的探索,现在还仅仅是开始,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过程中还会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优化等,我们将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在沿海开放地区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和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新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锡祚. 大连地区计算机人才需求情况调查研究报告[J]. 大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07.
作者简介:李锡祚(1963-),男,吉林人,教授,博士,现任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