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软件工程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体会分享到共同体中,尤其是低年级同学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在网络上求助时,共同体成员,尤其是鼓励高年级学生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帮助。在确定“创新创业”题目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取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等各阶段中的工作去协作开发软件,在开发过程中本着共享交流的原则。在“学习共同体”中建立帮助机制,基于学生缺乏领域知识与工作经验,为此建立起知识库与案例库在群里分享,不定期地组织学习。知识库由教师提供,主要是一些与开发软件相关的课程知识,案例库由企业专家进行分享,可以是一些开发过的项目,也可以是与教师共同设置一些仿真环境,通过设立基于实践的、模仿“创新创业”真实活动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性及有效性,从而实现学生学到的知识向真实创业实践情境的迁移。引导学生从模仿到独立实践,保障“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活动的发生。
二、“学习共同体”模式的实践过程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特点,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过程的模式。教师和企业专家作为助学者,首先会在群里发布知识库和案例库供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高年级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经验进行分享信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网上或者定期碰面进行讨论,教师及企业专家会从各自不同角度进行评估和启发,然后共同确定参加创新创业的项目的主题,并且反复进行协商、修订,教师及企业专家进行情境创设,学生体验情境,教师组织学习共同体,然后学生分组,首先组内成员进行实践探究,利用所学到的课本知识及网络资源进行知识共享,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协商解决问题,之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共享小组成果,初步形成项目的解决方案。探究活动包括查找相关资料,做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一系列活动,并形成文档,并且在此过程中进行评价,小组之间互评、教师评价,进而修改方案。教师及企业专家在此过程中进行指导,最终形成文档,及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申报材料,参加竞赛答辩,并最终对整个学习实践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而学生在教师及企业专家的引导和帮助下,对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及问题进行自主地学习和讨论,组内进行实践,主要包括情境体验、问题协商、形成小组、组内实践、组间探究、解决问题、参加竞赛实践、评价反思等环节,这些环节紧密联系,每个环节既是对之前步骤的拓展延伸,也为后序环节的展开奠定基础;从横向来看,每一个环节均有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包括企业专家及学生之间)、教师及企业专家之间的互动,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模式,学习过程模式如图2所示。
三、实践效果
在教育部提出的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要求下,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软件工程能力为目标,在软件工程专业开展了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软件工程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工作。组织了从2013级到2016级学生及相应学校导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建成的“学习共同体”,同时构建网络平台,导师上传知识库,企业专家上传案例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包括网络上讨论及面谈,确定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主题,围绕竞赛主题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实践,包括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软件过程。通过一年的实践,学生在申报创新创业竞赛中,表现积极,并且取得了比以往更加优异的成绩,同时低年级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把这些思想带人到了课堂学习过程中,使得软件工程课堂教学从以往的教师单向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式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及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项目实践过程使学生培养团队精神及沟通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份感,促进学习的交互性,实现课堂的民主化,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将学生置身于共同体中学习,能较好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学习者之间能更好地进行信息的交流,从而使全体成员共同建构知识、共同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实现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落实在“学一研一创”的过程中。当然这种由各年级学生、教师及企业专家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模式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会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根据效果反馈优化“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体系。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