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路径
乡镇中心小学通过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这个阶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信息化服务在各地大范围展开,推动了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开发出一批新型的教材和课程资源。
2.学习和适应阶段(2003-2005年)
信息素养、教师培训、投资效益等热点话题进入了研究者视野。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教师信息化、学生信息化和管理人员信息化等,解决“人的信息化”问题。2002年之后,基础教育信息化无论在经费投入、建设规模,还是在软硬件平台建设以及技术应用,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人员的业务水平、资金投入的时效性、可持续性等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刘志华等通过实证调查,深入反思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提出了“转换职能,互助合作,构建基于绩效技术的校本培训与研究”的对策。此外,教师信息素养也开始受到关注,不同机构组织了不同层次的培训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管理控制阶段(2006-2009年)
与上述两个阶段相比,本阶段中各相关方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实施管理和控制。2006年,我国发布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作为国家意志得到贯彻,并向各领域、各行业全面渗透。2006年发表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文献数量上升到18篇;2007年更是达到顶峰,共有27篇高水平论文。教育均衡、区域推进、策略、成本管理等热点词逐渐成为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关注区域一级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发展策略以及政策制定。如刘成新等针对缩小区域差异、促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孙宗凌等以安徽省农村中小学远教工程的实施情况为例,提出管理机制模型,旨在解决工程实施中的绩效管理问题。这些关于政策以及区域信息化的研究对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4.战略融合阶段(2010年至今)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信息化逐渐步入成熟期。无论从它对教学和科研促进,还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信息技术已成为中小学校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具备“数字化校园”“生态”“信息流”“多元模式”等特征的信息化学习环境逐渐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流。自2006年云计算出现后,“基于云计算的教育”“教育云”等概念接踵而至,对云计算教育应用的研究成为热点。例如,王康等提出了城域教育云及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机制,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搭建提供了参考框架。在此基础上,“云服务平台”“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作为重要项目实施和开展。同时,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评估仍是本时期的研究关注点,“绩效评估”“分析与评估”“EEE模型”这些热点词就是证明。
(三)研究前沿术语分析
“研究前沿”是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以及潜在的研究问题,表征了某一研究领域的新趋势、新方向、新领域和新主题。CiteSpace通过“突现词探测”(Burst Detectionl技术将样本中频次变化高的词从大量的主题词中识别出来,以此确定一个领域的研究前沿。研究前沿术语(即突现词)是引用“知识基础”的文章中突现的专业术语,代表研究前沿的主要研究方向。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中出现的突现词被引频次和年代分布如图7所示。
从图7可知,2000年至2003年,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该主题是这个时期的前沿领域。说明研究者开始重视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这与政府开始重视信息素养,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尚处于初期相关。“策略”是2008年左右出现的突现词,此时基础教育信息化已进入了发展阶段,制约因素、政策、可持续投入机制、运行体制等主题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前沿。2011年开始,“绩效评估”成为研究热点。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对信息化研究也提出了相应的诉求,绩效评估作为评价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有效方法,可用于确定该领域的现状,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六、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趋势
基础教育的信息化研究和实践在最近十多年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整个教育信息化领域中尚处于较低水平,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主题广泛但不够深入,在整体上缺少宏大的理论体系框架,更多出自于从工作得出的朴素经验,而较少得到合适的理论支持和印证;许多研究仅停留在宏观层面,对现状、政策、建议泛泛而谈,未能提出有效的可执行方案。自2010年以来这种空泛、务虚的情况有明显好转。这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逐渐步入战略融合期有关,这个阶段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较大提升,说明研究者在理论、实践创新和方法上都趋向成熟。结合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和进程来看,下一阶段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应该:
(1)以应用实践带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发展。从国际项目实践情况来看,如美国的“连接教育”计划、韩国的“智慧教育”战略、日本的“未来学校”行动等,都注重信息化的应用实践,以此来带动基础设施、资源平台的建设。因此,應该深入落实信息化实践应用,以项目为抓手,在教学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在教育管理方面通过信息化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
(2)关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高。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落实者,教师群体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是影响教育信息化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应该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提高他们的教育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引导其真正将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进而影响学生和家长,才能将信息化落到实处。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是学校这一教育基本单位有效运行的关键人物,因而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整个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保证。
(3)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方面强化制度建设。我国的基础教育是高度行政化的,中小学学校自主性不高,依照政府的指令和管理运行。而目前国内在教育信息化政策和制度方面的研究尚有很大不足,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行政管理和立法方面则成熟得多,有很多的经验教训可以参考。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政策和机制,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运行机制。这也是未来我们研究的关注点之一。
七、结束语
本文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引文分析、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研究方法,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工具,从共引期刊、机构、高产作者、研究热点,以及前沿趋势等多个角度分析和解读了国内近16年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论文,从而了解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现状、进展过程,并把握其发展趋势。
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一,研究所用数据源虽然取自高水平期刊,能够保证论文质量,但有些未收录CSSCI的文献也有研究价值,如会议论文和在一般期刊发表的论文,这些论文未计入研究样本;其二,本文的部分研究基于对主题词和关键词的分析,某些论文的关键词标注随意、不准确甚至无效,对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造成影响;其三,笔者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过程的解读会受到本人经验和研究视角的限制,可能对一些文献中体现的脉络和背景分析不够到位。以上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上一篇:虚拟现实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