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情怀”香港展作品精选(二)
清华早期为留美预备学校,学生毕业后公费留美。1925年创设大学部后,在培养人才上才逐渐摆脱以留洋为目的,但无论是北京政府时期,还是南京政府时期;无论是相对和平时期,还是外患内忧时期,清华均坚持派遣和资助留学生。在“科技救国、实业救国”的理念引导下,这些留学生中,约有80%选择学习工程技术和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其余20%则多在法律、政治、财经、教育等领域深造。这一代远涉重洋的理工学者,在国难当头之日,肩负富国强兵的重任,远赴欧美等国接受现代教育体制的训练,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回国执教,迅速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建立起与世界接轨的现代科学教育体系。甲午惨败所暴露出的传统士大夫的知识结构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严重局限性,终于逐渐得到改观,新型的技术性人才开始在社会各个行业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在引领中国科技创新并走向世界舞台中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林徽因(1904-1955)
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梁思成之妻。1924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留学。1927年6月,赴耶鲁大学学习舞台美术。1928年9月归国,与梁思成一起受聘为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1937年“九·一八”事变后,加入营造学社,开始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建筑史。1946年,梁思成受聘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林徽因是主要参与者之一,解放后不久,即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
内容简介
此札是林徽因在1937年随梁思成赴山西五台山考察佛光寺大殿后回到北平时写给女儿梁再冰的信件。据此信可知,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抗战时期不辞辛劳地到内地考察和测绘中国古代建筑遗存时的条件是十分艰苦的,并一度与外界失去联系。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梁、林与同仁怀着爱国之心科学测绘并精心撰写的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史学上的一部经典。此时,梁再冰还只是8岁的孩子,与亲戚在北戴河度假,林徽因忙于工作未能陪伴,在信中以非常亲切口吻讲述了此行的经历,为了便于孩子理解,还精心绘制了行程路线图,慈母对孩子的怜爱与关心溢满字里行间。
释文:
宝宝:
妈妈不知道要怎样告诉你许多的事,现在我分开来一件一件的讲给你听。
第一,我从六月廿六日离开太原到五台山去,家里给我的信,就没有法子接到,所以你同金伯伯、小弟弟所写的信,我就全没有看见(那些信一直到我到了家,才由太原转来)。
第二,我同爹爹不止接不到信,连报纸在路上也没有法子看见一张,所以日本同中国闹的事情也就一点不知道!
第三,我们路上坐大车同骑骡子走得顶慢,工作又忙,所以到了七月十二日才走到代县,有报,可以打电报的地方,才算知道一点外面的新闻,那时候,我听说到北平的火车平汉路同津浦路已然不通,真不知道多着急!
第四,好在平绥铁路没有断,我同爹就慌慌张张绕到大同由平绥路回北平,现在我画张地图你看看,你就可以明白了。
请看第二版第三版:
注意万里长城、太原、五台山、代县、雁门关、大同、张家口等地方,及平津铁路、正太铁路、平绥铁路,你就可以明白一切。
第五,(现在你该明白我走的路线了)我要告诉你我在路上就顶记挂你同小弟,可是沒法子接信,等到了代县一听见北平方面有一点战事更急得了不得,好在我们由代县到大同比上太原还近,由大同坐平绥路火车回来也顶方便的。(看地图)可是又有人告诉我们平绥路车只通到张家口,这下子可真急死了我们!
第六,后来居然回到了西直门车站(不能进前门车站),我真是喜欢得不得了。清早七点钟就到了家同家里人吃早饭,真是再高兴没有了。
第六(按:应为第七,此为笔误),现在我要告诉你这次日本人同我们闹什么。
你知道的,他们老要我们的“华北”地方,这一次又不是为了点小事就大出兵来打我们,现在两边的兵都停住,一边在开会商量“和平解决”,以后还打不打,谁也不知道呢。
第七,反正你在北戴河同大姑、姊姊、哥哥们一起也很安稳的,我也就不叫你回来,我们这里一时也很平定,你也不用记挂。我们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那时候你就跟着大姑姑那边,我们就守在北平,等到打胜了仗再说。我觉得我们现在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第八,你做一个小孩,现在顶要紧的是身体要好,读书要好,别的不用管。现在既然在海边,就痛痛快快的玩。你知道你妈妈同爹爹都顶平安的在北平,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过几天如果事情完全平下来,我再来北戴河看来,如果还不平定,只好等着。大哥、三姑过两天就也来北戴河,你们那里一定很热闹。
第九,请大姊多帮你忙学游水,游水如果能学会了,这趟海边的避暑就更有意思了。
第十,要听大姑姑的话,告诉她,爹爹妈妈都顶感谢她照应你,把你“长了磅”。你要的衣服同书就寄来。
妈妈
梁思成(1901-1972)
广东新会人,梁启超长子,建筑学家、古建筑专家。1915-1923年就读于清华学校。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同年入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在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任教授、系主任。1931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曾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主要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雕塑史》《中国建筑史》《宋营造法式注释》等。
内容简介
此札是梁思成先生在建国前夕写给时任北京市市长聂荣臻将军的信函。1949年5月,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成立,邀请梁思成、陈占祥等国内专家和巴兰尼科夫等前苏联专家组成工作组研究北京的城市规划。梁思成由是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陈占祥二人在此期间拿出了著名的“梁陈方案”,其主要思想是把北京旧城整体保护,新城择址新建,但却因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未被采纳。这是一封极有名的信,信中提到“有计划地分配全市区土地的使用”,并“以有系统的道路网将市区各部分联系起来”,以及关于建筑师的职责——“建筑师是以取得最经济的用材和最高的使用效率”和“居住者在内中工作时的身心健康为目的”等论述,历来便被建筑规划者所称道,尤其值得一再深思。
梁思成·致聂荣臻市长信/1949/清华大学档案馆
释文:
荣臻将军市长:
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成立之初,我很荣幸地被聘,忝为委员之一,我就决心尽其绵力,为建设北平而服务。现在你继叶前市长之后,出来领导我们,恕我不忖冒昧,在欢欣拥戴之热情下,向我的市长兼主任委员略陈管见。都市计划委员会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有计划的分配全市区土地的使用,其次乃以有系统的道路网将市区各部分联起来,其余一切工作,都是这两个大前题下的部分细节而已。
在都市计划委员会成立以后,各方面都能与该会合作,来建立一个有秩序有计划的而不是混乱无计划的新首都,所以有新的兴建,或拟划用土地时,都事先征询市划会的意见。大者如人民日报社新厦的地址问题,小者如西郊新市区小小一个汽油库的地址问题,都尊重市划会的意见,是极可钦佩的表现。近来听说有若干机关,对于这一个主要原则或尚不明了,或尚不知有这应经过的步骤,竟未先征询市划会的同意,就先请得上级的批准,随意地兴建起来。这种办法若继续下去,在极短的期间内,北平的建筑工作即将呈现混乱状态,即将铸成难以矫正的错误。欧美许多城市,在十九世纪后半工业骤然发达的期间,就因这种疏忽,形成极大的错误,致使工业侵入住宅区,工业不能扩展,住宅不得安宁,交通拥塞,以及其他种种混乱状态,使工作效率减低,人民健康受害,车祸频仍,全局酿成人力物力、时间效率上庞大不堪设想的损失。例如伦敦、纽约两市,就计划以五十年的长时间和数不清的人力物力来矫正这错误。追究其源始,也不过最初一处一处随时随地无计划的兴建累积起来的结果。
我们人民的首都在开始建设的时候必须“慎始”。在《都市计划法规》未颁布之先,我恳求你以市长兼市划会主委的名义布告所有各级公私机关团体和私人,除了重修重建的建筑外,凡是新的建筑,尤其是现有空地上新建的建筑,无论大小久暂,必须事先征询市划会的意见,然后开始设计制图。这是市划会最主要任务之一,(虽然部分是消极性的)若连这一点都办不到,市划会就等于虚设,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另外一点,与都市计划有不可分划的关系的,就是如何罗致建筑设计人才来北平的问题。朱总司令对于北平建设非常关切,不久以前,他曾垂询我关于建设的计划,并嘱咐我协助公营建筑公司之设立,嘱咐我尽力罗致专材,他是很明白地认识我们需要建筑师之迫切的。
胜利以后,北平建筑师极少,偶有建筑,大多由营造厂商或土木工程师设计,造成极可惋惜的极低水平。仅使都市总计划很完善而各个建筑物不好,则都市计划也是徒然的。所以即将成立的公营建筑公司的设计工作,必须由在国内或国外曾有专门训练及研究、在国内又有建造的经验、为同业所称誉者来领导,集体合作,就是干部人才也必须是学建筑成绩优良的毕业生。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将建筑师与土木工程师及承包施工的营造厂商的不同的任务区别清楚,这是一向为一般人所不甚明白的。土木工程师是从事于铁路、公路、水利、桥梁等等工程的设计的,在房屋结构方面,他的知识只限于土木材料之计算及使用。建筑师除了具备土木工程师所有的房屋结构知识外,在训练上他还受了四年乃至五年严格的课程,以解决人的生活需要为目的。他的任务在运用最小量的材料和地皮,以取得最适用、最合理、最大限度的有用空间和最美观(就是朴实庄严,不是粉饰雕琢之意)的外表。建筑师是以取得最经济的用材和最高的使用效率,以及居住者在内中工作时的身心康健为目的的。近年来国际上对这种训练越加重视,建筑师所注意努力的各点越同土木工程师的范围分开,如室内的光线、音响、空气、阳光,户外通行的秩序,树木道路同人的健康的密切关系,现代在建筑技术上各种科学的研究不一而足,这都是建筑师的专责。
现在北平已开始建设,希望政府首先了解建筑师与土木工程师的区别,并用各种方法鼓励建筑师北来,并与土木工程师合作,以取得最经济、最适用、最高效率、最美观的建筑,以免建筑物设计之不当,无形中浪费了国家人民的人力物力,有形中损毁了市容。建筑物建造之后,即使有了错误,是不能任意拆改,是数十年乃至数百年难以矫正的,所以我呼吁我们必须“慎始”。
我因朱总司令的关怀,又受曹言行局长的催促,由沪宁一带很费力的找来了二十几位青年建筑师。此外在各部门做领导工作的,也找来了几位,有拟聘的建筑公司总建筑师吴景祥先生,拟聘的建设局企划处处长陈占祥先生,总企划师黄作燊先生,以及自由职业的建筑师赵深先生等。各人在建筑学上都是有名誉的人才,陈占祥先生在英国随名师研究都市及化学,这在中国是极少有的。在开办之初,政府必须确定他们可以在技术上发展他们的才能,不受过去营造厂商而兼“打图样”者的阻碍,才有办法。我所介绍来的几位建筑师对于这点最感疑惧,来后都带着困惑的感觉。因没有确定机构及工作地址,也不明了工作性质范围,也没有机会与各有关方面交换意见,一切均极渺茫。我诚恳的希望,关于这一点,各机关的直接领导者和上级能认识清楚,给他们一点鼓励和保证。
此外还有一些枝节的小问题:如受政府聘请北来人员,人地生疏,带着眷属,困于居住的问题。北来旅费及参考书籍的运费等,亦使他们为难。事情虽小,但在个别的人来平之前,总要我为他们打听情形,看来我们总应该有个原则上的决定。
我因为對于整个北平建设以及其对于今后数十百年影响之极度关心,所以冒昧陈辞,拉杂写来,聊备参考。琐琐奉陈,务乞宥谅。专此即致
崇高的敬礼。
梁思成 敬上 1949. 9. 19
华罗庚(1910-1985)
江苏金坛人,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数学家之一。1930-1936年在清华大学任教,后经清华大学推荐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50年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1952年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并担任所长。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成果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氏”“华—王方法”等。
华罗庚·致卢嘉锡信/1983
释文
卢嘉锡院长同志:
由于中美关系的进展,及赵总理与李根总统将互访,抵此后受欢迎,对科学技术交流的要求也更迫切。
昨日又收到意利诺大学将授与我荣誉学位的专信,特将影印件奉上,请指示。
前报告第三世界科学院将于11月10—11日开第一次院士会议,邀我参加。时间已十分迫切,请急予指示。他们已通知负责我个人的旅住另(零)用,但念及路途远,时间紧,加之病残,可否有一人同往?
时间十分迫切,请电示。
来此后,方知Caltech(加州理工)是您的母校。此致
敬礼
华罗庚
1983.10.22
内容简介
此札是华罗庚先生写给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先生的工作汇报信函。卢嘉锡(1915-2001),福建厦门人,物理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哲学博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5月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8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1983年10月,华罗庚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邀请,赴美作为期一年的讲学活动,在美期间,他还赴意大利利亚特市出席第三世界科学院成立大会并被选为院士。
王淦昌(1907-1998)
江苏常熟人,核物理学家。1929年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0-1934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研究员、第二机械工业部研究院副院长、副部长,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名誉所长。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与地下核试验,推动核能的和平利用,对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发表《关于在有奇异粒子参加时强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问题》《准分子KrF和XeF强激光》等近百篇论文,并有《王淦昌论文选集》出版。
王淦昌·工作笔记/1994/清华大学档案馆
释文
1994. 3. 15日 罗宗洛教授 植物生理学家
拟于3月16日下午与几位拟为我写书的同志作一谈话。
①首先向各位要为我写书的同志(今天在场及不在场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②自问对国家对人民对科学都没有什么贡献,但是同志们已为我出了几本书
(一)《王淦昌和他的科学贡献》是胡济民、许良葵、汪容、范岱年等著。
(二)《核科学开拓者——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是张何平、钟培基等的著作。
(三)苏方学和郭汉甄(国防科工委的一位),正在进行。
此外还有一些文章,那是更多了。
为此我感到非常惭愧,(假使)倘若我得了诺贝尔奖后,同志为我庆贺,当然可以认为心安理得,可是事实不是这样。请同志们考虑如何办。
内容简介
此札是王淦昌先生晚年工作日记中的一页,内容涉及召集为王先生作传的作者谈话。《王淦昌和他的科学贡献》于198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核科学开拓者——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于1991年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此外,还有在王淦昌去世后陆续有《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李瑞芝、孙晓光、常甲辰编著,原子能出版社,1996)、《王淦昌》(崔纪敏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王淦昌》(刘屏著,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王淦昌》(常甲辰著,贵族人民出版社,2005)、《王淦昌传》(郭兆甄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等数种传记问世。
周培源(1902-1993)
江苏宜兴人,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周培源·致袁清林信/1979
释文
袁清林同志:
本月3日来信及论文均已收到。我们与(于)14日出国赴意大利访问两周。访问后将到Trieste(里雅斯特)出席纪念Einstein(爱因斯坦)诞生100周年大會,此会由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举办,大约下月中旬才能返国。
你的论文近期内无法阅读,都是我现在行政工作较满,挤不出时间看你的文章。我的同事党新念同志已赴美,目前国内无适当流体力学工作者能看你的文章。为此我把文章另邮寄还给你,现你托其他同志阅读为感。
此复并致
敬礼
周培源
9月6日
内容简介
此札是周培源先生写给袁清林先生的信函。袁清林,笔名秦岭、柳豪,生于1944 年,陕西府谷人。历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班长、工程组长、技术员,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工程师、院环境科学情报网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科协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协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授及教材编委会副主编,中国农村科技杂志社社长、主编,副研究员,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管理科学院科技传播研究所教授。信中所言爱因斯坦诞辰一百周年时,全世界多数国家均举行了纪念活动。周培源先生在1936-1937年间去普林斯顿高级学术研究院研究相对论,便参加了爱因斯坦所主持的讨论班,与爱因斯坦素有交谊。在其后国内编译《爱因斯坦文集》时,周老也多所贡献。
梅贻琦(1889-1962)
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为梅曾臣长子。清华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内容简介
此札是时在美国的梅贻琦先生写给赵赓扬的信函。赵赓扬,生卒年不详,清华大学第六级(1934年)毕业生,后到台湾,任职教育部门,曾追随梅贻琦多年,着有《梅贻琦传稿》。1948年底,梅贻琦自北平飞南京,后经香港、巴黎转美国。1955年11月离美赴台,创办清华科学原子研究所。据此信可知,梅贻琦虽身在美国,却十分关心海峡彼岸的各種情形。开明书店由张锡琛创办于1928年,随后即改为股份有限公司,于1947年在台北设立分店。1950年大陆开明书店向政府提出公私合营,1954年与青年出版社合并成立中国青年出版社,台湾开明书店却一直维持。梅贻琦在此信中要选购的图书,基本为上海开明书店发行。此信中提到刘季洪(1903-1989),江苏丰县人,著名教育家。曾任湖南大学校长、河南大学校长等。)寄赠之书在华美社图书室陈列介绍,华美社(ChineseAmericanSociety)是由在硅谷的华裔专业人士成立的一个华人社团。梅贻琦赴美后,为保管清华基金,曾采纳华美社负责人孟治祥的建议,担任华美社常务理事,进而应聘担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荣誉秘书。1950年春,梅在纽约市65街125号华美社楼上租一室,雇半时助理一人,处理清华大学在美事务。
梅贻琦·致赵赓扬信/20世纪50年代
释文
赓扬仁棣惠览:
月余未得通信矣。近已收到来信四件,计为五月十九、廿七、六月二日、廿日所发,书包九件及杨君所寄五包均收到,并均无伤损。宝弟处亦已收到一包,嘱代致谢。
开明书店书目中拟选购以下数种:《国音标准汇编》《诗境浅说》《人间词话》《浮生六记》《中国文法论》《词和句》《现代英语》六册、《开明英文讲义》三册。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如有好者,无论新旧,请购一、二种。陶君之《列子校释》如已出版,请代购二本。
刘季洪先生所欲寄赠之书,宜在华美社图书室陈列介绍,供人浏览。琦所欲购者,拟放家中,以便随时翻阅。故虽有重复,亦尚无妨。
高太太护照办理似颇麻烦,所需证件已通知高志达,俟寄来再转台。只好尽力为助,将来成否看其运气。月前张部长来信,欲琦在美任部派代表,推进中美文化联系,及关于留学生事项。琦当即复信谓:近年在美所致力者,即为文化工作。惟向以清华大学名义与各方接洽,皆甚顺适,故请不再加以官方名义,免引起误解。但凡部中欲嘱办之事,仍必尽力推动。上周再得张复函,已接受鄙见,不发表名义矣。
近日此间中文报有某方创办高雄大学之消息,不知果系何人创办,详情如何,希便中示知一二。
东海大学今夏招生否?
日前与钱校长函,打听中文打字机,拟选购一具(想皆为日本货),足下有何意见否?
黄培熙似不久可来美,如有难寄之件(如大张相片)可托黄君带来。再,琦尚需一较大印色,前在台所得者果甚好,惟盒太小,稍大之图章不能利用。拟烦再购一盒,内径在一吋半至二吋之间,印色好者想甚难得,勉强可用即属满意矣。如购得亦可托黄君带来。
近日教厅情形如何?足下职务有变动否?足下欲致力于国文国语教材,实属要着,积之以久,应有相当成就。但如职务上有变动,工作太不顺利,或须另行设法。
戚长诚近在部中如何?琦不欲向当局多做情托,想同学间当能谅之。
台中酷热,听来已觉可畏,此间亦达九十余度者数日,但居处设备甚多方便,吾辈在此享受,惭愧惭愧。余待续。
即颂 俪祺
贻琦
七月廿六日
顾毓琇(1902-2002)
字一樵,江苏无锡人。教育家、科学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佛学家,中国电机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初等科。作为“文学研究会”早期会员,与闻一多、梁实秋等创办“清华文学社”。1923年考取庚款官费留美,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科博士学位,成为该校电机系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人。1929年归国后从事电机工程教学与教育行政工作。1932年受母校之聘出任工学院电机系主任,并成为清华工学院早期创办人之一。作为诗人,顾毓琇一生创作词曲歌赋7000余首,出版诗歌词曲集达34部之巨,1976年被世界诗人大会加冕为“桂冠诗人”。作为戏剧家,顾毓琇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发轫人之一,曾创办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作为音乐家,顾毓琇曾担任国立音乐学院(今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的首任院长、国立交响乐团团长。
顾毓琇·致商务印书馆信/1935
释文
敬启者:
接奉养字三又三号大函,并附《岳飞及其他》契约及购书证,收到,谢谢。兹附上契约一份,即请查收为荷。专此,敬颂
撰安。此致
商务印书馆出版科
顾一樵敬启
二十四年二月廿四日
内容简介
此札是顾毓琇先生写给商务印书馆关于票证交接的信函。《岳飞及其他》是顾毓琇于1932年7月在上海新月书店出版的剧作,包括自序和“岳飞”“荆轲”“项羽”和“苏武”四个剧本。顾毓琇在1932年1月29日的自序中写道:“昔年游学异域,尝编荆轲,项羽,苏武、西施诸剧,近交商务印书馆集印成册,不日出版矣。而暴日侵我沪滨,焚我闸北,是书亦遭惨劫,同归于尽。兹将岳飞、荆轲、项羽及苏武诸稿再交新月付印,聊扬国人中愤之气,不敢自云提倡民族精神之巨任也。”顾毓琇时任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对时事民生的关怀可见一斑。
上一篇:强5美容记
下一篇:分析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