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宣州区油茶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 介绍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油茶发展的现状,分析当地发展油茶产业的优势,提出宣州区发展油茶产业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茶;产业发展;问题;措施;建议;安徽宣城;宣州区
中图分类号 S7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18-02
油茶的主要产品茶油是品质极高的食用油,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宣州区作为安徽省油茶规划的主产区,林地资源丰富,其气候和土壤十分适宜于油茶种植,发展油茶产业对宣州区具有重要意义。
1 宣州区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认识不足,扶持力度不够
一是对油料生产不重视。受传统种植思想的影响,生产的重点是粮食,油料生产是粮食生产的补充。二是重果林,轻油茶林。林木的发展重点集中在果林,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也多集中在果林。油茶发展没有被重视,资金投入少、政策扶持不到位。
1.2 栽培管理技术较为粗放
在油茶造林缺少良种,苗木快繁等先进技术尚未普及。油茶苗木定植后生长缓慢、进入盛果期迟等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栽培技术、栽植模式、品种配置、整形修剪、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和完善。农户油茶种植多采用粗放管理,不施肥、不垦复、不管护,导致油茶产量、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
1.3 资源综合加工能力滞后
油茶利用技术落后,产业科技含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油茶收获后,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整个油茶产业加工技术落后、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销售初级产品经济效益低,严重影响了农户油茶种植的积极性,制约了油茶生产的投入。二是资源综合加工能力滞后。当前油茶产业对茶枯饼、茶皂素、茶籽壳等副产品基本不利用,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也未充分发挥出油茶产业的增值潜力。
2 宣州区油茶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2.1 资源比较优势
宣州区作为安徽省油茶规划的主产区,发展油茶产业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气候适宜。宣州区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油茶生长,为发展油茶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二是土壤主要为黄红壤,偏酸性,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为油茶发展打好了基础。三是宣州区多山地和丘陵,林地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2 市场比较优势
一是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饮食,油茶作为一种健康的绿色实用油,广受市场欢迎。二是油茶综合利用程度较高。茶油不但能够食用,还能够应用在化妆品、精油的生产中,用途非常广泛。茶饼则能够应用在肥料生产、农药制造等行业。茶壳可提炼茶碱、栲胶等。三是市场潜力巨大。木本食用油开发是食用油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木本食用油产量不足,多依靠进口,发展木本实用油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1]。
2.3 产业比较优势
一是对发展油茶产业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刻,安徽省林业厅组织编制了《安徽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二是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三是成熟的油茶产业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发展油茶产业不但能够销售茶油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以茶油为原料进行化妆品、精油、保健品等的生产,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岗位。同时对茶饼、茶壳等充分进行利用,可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宣州区生态环境良好,可以发展绿色有机油茶生产,迎合消费者需要,提高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4 效益比较优势
一是经济效益好。种植油茶的产值是种植油菜的4倍。二是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发展油茶产业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农民致富。三是生态效益良好。油茶作为林木,能够绿化环境、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生态效益良好。
3 宣州区油茶产业发展的措施
3.1 提高认识,加强引导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让宣州区人民群众认识到发展油茶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立足当地的有利自然地理条件,将油茶产业发展作为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来发展。三是在了解国内国际市场的基础上,结合宣州区的自然条件和种植实际,科学合理制定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四是成立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吸纳油茶生产相关人员加入[2]。五是增强宣州区发展油茶产业的信心。
3.2 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解决苗木供应瓶颈
高质量的苗木是油茶产业顺利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推广和应用油茶科学育苗技术,做好油茶苗木供给工作,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建立油茶良种采穗圃和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二是培训育苗人员和业务骨干,提高油茶苗木质量。三是对苗木生产、贮藏过程进行科学管理,确保苗木质量。四是出台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对油茶生产和经营秩序进行规范。五是对油茶良种和优质苗木生产进行补贴。六是建立油茶种苗资源库,选育和引进适合宣州区种植的良种。
3.3 建设优质高产示范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
一是要加快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建设,提高油茶综合生产能力。以优质高产示范基地的样板作用,激发广大农民发展油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大力推行油茶标准化生产。各相关部门要加快油茶生产系列标准的制定,尽快形成配套的适用产业化发展的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建设,确保油茶林培育按标准设计、标准施工、标准验收[3]。
3.4 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品牌战略
一是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在农户和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初步形成“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为农户解决销售问题,为企业解决原料问题,确保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龙头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充分发掘其在技术创新、市场开发方面的潜力,提高油茶生产的科技含量,解决好油茶销售问题。四是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方式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打造知名品牌。
3.5 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技含量
一是选育和引进适合宣州区种植的、市场销量好的油茶品种。二是研发油茶相关产品。形成政府引导,企业、科研单位参与的油茶新产品开发体系,为油茶的不断发展提供动力。三是推广应用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和科学高效的新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提高油茶种植水平。四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油茶产业从业人员培训机制。将油茶种植、加工的新技术、新成果大面积推广,提高科学技术在油茶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五是建立政府人员、专家学者参与的科研支持队伍,解决好农户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组织编写油茶种植规程,为油茶的生产提供参考[4-5]。
4 宣州区油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4.1 把握地理条件优势,多举措整合山场资源
宣州区作为安徽省油茶规划的主产区,林地资源丰富,山场多以丘陵岗地为主,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和深厚的黄红壤为油茶生长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但集体林地产权明晰、承包到户后,林地整合的难度有所增加,部分林农的产业意识不强,对于流转整合林地资源心存顾虑;也有部分农户常年外出务工,忽视了林地的有效利用。为了充分发挥丘陵岗地发展油茶产业的地理优势,遵循林农自愿的原则,该公司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整合山场资源:一是积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整合林地资源。林地是林农的生存之本,对于那些对林地流转整合心存顾虑的农户,通过林地入股的形式完成山场整合。二是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户,利用节假日主动上门沟通,宣传公司“双赢”的经营理念,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优先安排这些林农在油茶基地进行日常管理以增加他们的收入。
在宣城市宣州区林业局的大力扶持下,结合国有林场的低产林改造,将部分国有山场以租赁的方式由该公司经营。在完成低产林改造的同时,也促进油茶的规模化发展,对于盘活国有林场林地资源,促进林地增产增效有着积极意义。
4.2 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油茶产业,带动林农共同致富
按照各级政府部门的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不同公司发展理念,在发展油茶基地的同时,坚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走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并最终带动周边林农共同致富。
在油茶基地建设过程中,遵循集中连片的原则,将每个基地的规模都控制在33.3 hm2以上,同时全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整地的同时完成道路修建和水电设施改造,为基地的规模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为了将油茶林进行集中管理,公司引导并促进林农自愿联合,成立了油茶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组织内统一技术规程,将整地、栽培、抚育、施肥及后续的采摘等各个环节都纳入统一指导和管理,逐步实现油茶基地的标准化生产。
在扩大当地油茶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公司还着重推进油茶产业化发展,努力延伸产业链条。着手开始创办属于自己的育苗基地,在保障自身生产用苗的同时,还能为周边县市提供优质油茶苗木,同时随着后期苗木基地的扩大,还将为“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提供其他优质的造林苗木。在基地内油茶开始挂果后,公司还计划筹建一个茶油加工厂,从而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打造一个完善的油茶生产和经营体系。
4.3 加强科技支撑,高效管理促增收
以前,林业生产受经营面积大而总体经济水平低的限制,一直存在“人来种、天来养”的习惯,但随着近几年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森林经营理念的推广,森林的科学高效管理正改变着林业生产习惯。该公司从油茶基地建设开始,就坚持依靠“技术支撑、高效管理”来提升效益。首先,发展油茶产业,种苗是根本。该公司油茶基地造林苗均采用省定点油茶育苗企业生产的优质品种苗,杜绝非良种苗木上山造林,从而保证了油茶基地良好的种苗基础。
同时,公司多方面寻求技术指导,科学高效管理油茶基地。先后与省内外多个院校的专家学者保持联系,不时邀请他们讲解技术难题,另外宣州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和林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骨干也多次对该公司油茶新造林实地考察与研究,切实提高油茶生产科技含量。在他们的指导下,该公司对新造油茶全部采用了地膜覆盖,有效提高了成活率;通过在基地内栽植绿化苗木作行道树,或者间种少量低矮的中药材,不仅能够起到促进基地景观的提升的作用,也增加了林地的利用率,实现了油茶与绿化苗的投资效益互补。
5 参考文献
[1] 陈德任.景宁县九龙乡油茶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7.
[2] 奚如春,邓小梅.我国油茶产业发展中的现状、要素及其优化[J].经济林研究,2005(1):83-87.
[3] 冯维华.有机油茶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08(5):16-17.
[4] 汪明正,张志明,朱才明.油茶的高产栽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6):33-35.
[5] 李艳,陈良秋,杨伟波,等.海南省五指山地区油茶林调查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11):53.
上一篇:DX中波发射机DRM改造分析
下一篇:忠于国计,良于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