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食品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水平的教学新思考
[摘要]近年来,“就业荒、就业难”的现象让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本文根据现食品行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出食品行业就业的突破口,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两方面,从基础出发,以提高食品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水平。
[关键词]食品专业 就业质量 教学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204-02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国民健康已经成为民生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健康产业大力发展的大潮下,食品工业已经成为了永盛不衰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也是人类的生命工业。因此,大规模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食品专业人才成为了发展和保证健康产业的重中之重。高等教育无疑是培养高端人才的第一市场,各高职院校一直在不断探索和改革人才教育模式,来适应食品行业的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行业已经渐渐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贮藏”的产业链,这种模式不仅要求食品专业人才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更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数据分析,当今形势下对食品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尤其是食品机械和食品安全方面的人才尤为紧缺。但是,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都与社会需求有很大的距离,从而导致食品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本文从教学的角度来探析如何提高食品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水平。[1]
一、食品行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需求
(一)食品行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截至2008年,全国分布在31个省份、自治区等的共208所高职院校设有食品相关专业,已经培养出本科以上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逾千人。从数据上分析,我国的食品专业教育已形成相当完善的规模和体系。
虽然我国的食品专业教育在过去十年里成绩斐然,但食品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仍是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各高校中“重科学、轻工程”的现象屡见不鲜,实践能力差,难以满足全面的食品行业产业链的发展。
(二)食品行业人才的需求
1.我国食品机械人才的需求
随着对健康产业关注的提升,激发了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总产值从1999年的7800亿元上升至2009年的49698.71亿元,11年提高了6.37倍。[1]食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食品机械制造业的支持,在2001~2009年的9年间,我国食品与包装机械工业年均增速达36.68%,从345亿元上升到1484亿元,是机械工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类别。在食品与包装机械中食品机械2008年销售额达62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9%。[2]可快速的发展背后仍存在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我国食品机械的进口额远远高于出口额,且出口的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低端产品,相反进口的产品是价格高昂的高端产品。这一现象说明我国食品机械行业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主要的不足有:初加工机械多,深加工机械少;单机成品多,成套成品少;主体设备多,辅助设备少;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通用机型多,特殊产品加工机型少;加工与包装设备多,安全检测设备少等。欧美等发达国家凭借过硬的技术优势,已经在食品行业设置了大量的技术屏障,这也是我国要努力赶超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究其根本,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很多,但是人才的紧缺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行业平稳快速和健康的发展,具备相应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关键。人才能够发现和解决行业内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隐患,能够领导行业内的创新思路和方案,能够科学有效引领行业的向上发展。而优秀的人才,离不开科学的培养,因此,各高职院校承担了培养食品专业人才的重任。
2.食品安全方面人才的需求
我国从2003年开始实施“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并且于2005年制定了《食品安全法》。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我国的食品安全已经走上了法制化的进程,国家已对食品加工企业实施QS认证的行业准入制度, 出口的食品企业则要通过HACCP、FDA、GMP等认证,[3]因此,高素质的食品行业人才相当紧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紧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未来对我国的食品行业的发展和健康行业的要求将更加严格,改造传统食品加工工艺,使得食品产业更加营养和安全,同时兼顾市场经济效益,做到低能耗、高质量、零风险。由此,我国食品安全方面也需要大量的高端食品专业人才。
二、丰富的课程设置和独特的培养计划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随着食品行业的全球化,社会对食品专业人才将越来越高,除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其他的相关素质。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型人才,各高职院校应聘请食品行业实践型技术人才担任专业建设的指导成员,探讨前沿的专业发展方向,帮助共同制订实用性强、应用面广的专业教学计划,以体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计划中,不仅要以“培养适应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还要根据地方性产业结构和经济组成、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计划来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以适应经济社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
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凸显地方文化和产业结构,服务于地方经济,增设有特色的选修课程,以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地方食品行业需求。各高职院校的食品专业课程设置一般由三大主要部分组成:公共课程部分(重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为社会提供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专业基础课程部分(包括基础课程和基础专业课程两大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和相关专业的通用能力,是大学生毕业后奔向就业的敲门砖);专业化课程部分(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生产实习课程,培养了学生面向就业市场的工作能力和专项能力)。[4]
这三个部分相辅相成,就食品专业来说,公共课程(如高等数学等)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同时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用能力有所提升;专业基础课程(如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等)带领学生初步走进专业领域,奠定一定的专业基础,为以后的工作铺垫夯实的地基;而专业化课程(如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专业化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学到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解决生产发展中遇到的难题,通过生产实习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专业思维,培养高知识、高能力、高水平的全面人才。
三、教学方式的新思考
现如今,社会与企业都比较欢迎“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而高职院校培养出的食品专业大学生普遍都是“书呆子型”,实践能力差、创新性不强等都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严肃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在食品行业中的实用性成了现在食品教育问题的毒瘤。在有限的学时里,实践性教学课程占的比重是少之又少,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我们可以编写全面系统的食品专业实验教材,包括在课程设置中已开设的实验课和应开设的,因为课时原因或地区产业结构等原因未开设的实验课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食品行业的发展、规模和动向。教材内容要全面、及时和具有代表性,以改变食品专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不清楚和对食品工业发展不够了解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食品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趋势有选择地开设实验课程,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课堂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可将实验课程设计为综合性开发设计实验,由教师定题,学生分成小组,先形成书面的可行性设计方案,再通过预实验、实验来实践计划的可行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处在指导和点拨的位置。从设计、动手和反思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从而思考和解决问题。[5]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就业时重要的考核指标。
四、结束语
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食品专业人才的极度紧缺,高职院校应该从源头抓起,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高端人才,从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双方面入手,根据食品行业的发展形势,培养出紧缺型人才,以提高食品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保证和加速食品行业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奇飞,芝萍,水琦,聪亮,建华.高知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西轻工业,2008(10):163-164.
[2]滕建文.强化实践教学,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综合能力[J].广西大学学报,2002(6):18-20.
[3]刘彩生.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开发,2006(8):38-39.
[4]史广政.探索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21):119.
[5]许国安,徐华诚.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112-115.